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上海城市社區空間微更新 居民也能當評委

原標題:上海城市社區空間微更新 居民也能當評委

圖片說明:居民從頭到尾參與設計,不斷給出自己的建議。徐磊青提供

上海市浦東新區塘橋鎮,有一個長廊形狀的小廣場。廣場面積不大,卻是矛盾集中區。它的周邊混雜布列著國小、菜市場、垃圾房、藥店、慈善超市、居民樓……人員魚龍混雜、車輛亂停亂放、環境髒亂差,還有攤販隨意設攤。

去年,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啟動了「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在全市確定11個微更新試點項目。而塘橋鎮的這座廣場,就是其中之一。

於是,一場不同以往的廣場改造開始了。

這一次,居民從頭到尾都深入參與,不斷提出自己的建議。

這一次,居民也是公共廣場的「設計者」之一。

從來沒有那麼合乎心意

屠雲珍在塘橋鎮已經住了20多年。

去年5月,得知塘橋鎮的廣場即將重新改造時,她起初不以為然。總覺得,和自己關係不大。

這座廣場幾年前已改建過一次。那時,誰來設計、誰來施工、具體怎麼改,整個過程他們知之甚少。只有當幾個月後,擺放了假山、六角亭、健身器材的廣場出現在眼前,居民們方才恍然大悟:哦,原來廣場改成這樣了。

這一回,廣場又要改了。街道召集居民們先開了一場座談會。有居民竊竊私語說,有啥做頭?這點錢,不如直接發我們或者捐給災區……

可屠雲珍是有切膚之痛的。

如今的廣場,已經成為管理的「老大難」。它的周邊混雜布列著國小、菜市場、超市、藥店、垃圾房、居民樓。平時腳踏車和機動車亂停亂放,環境髒亂差不說,還有小攤販隨時出沒,與國小門口的家長、孩子擁簇在一起,安全隱患重重,是塘橋鎮各類問題的一個集中爆發點。

屠雲珍就住在廣場邊的菜場樓上,每次下樓,門口又臟又滑,走路必須小心翼翼。整棟樓里的居民對此一直頗有微辭。所以座談時,她提的第一個意見就是:能不能改造后把樓下的菜市場門口弄得乾淨點?

當時只是隨口一說,但沒想到項目團隊真的放心上了。

過幾天,一位學生模樣的女孩子前來徵詢意見,屠雲珍指著菜場門口:「你看,這裡下雨天老積水,房子里老人多,進進出出容易摔跤。」

幾周后,樓道門口裝上了一排下水管道,下雨天,再也沒有積水。地面不再又濕又滑,屠雲珍笑得合不攏嘴。

「我們是看著廣場改造方案一稿一稿改出來的。」居民施金花感慨。

她在塘橋鎮住了30多年,人生的大半輩子都在這裡。每一次,街道把廣場方案貼在小區櫥窗里時,施金花都會仔細閱覽,隨後在座談會上提出自己的意見。

比如,廣場正中心的旗台,旗杆方向不對,能不能改過來?亂停車的地方裝上圓柱子依然會被人挪開,能不能種樹來遮擋?

這些細節意見,大多都被項目團隊採納。漸漸地,施金花越來越把廣場改造放在心上,走過路過,腦子裡總會琢磨著,廣場怎樣做才會更好。幾個社區里的老人在廣場上一碰頭,就開始各種七嘴八舌的「暢想」,一個說我覺得應該這樣,一個說我覺得應該那樣,有時候還會爭論起來。

「從來沒有這樣深度參與過,從來沒有那麼合阿拉心意過。」施金花這般形容。

居民也當評委

深度參與、合乎心意的背後,其實是整個機制和模式的轉變。

去年開始,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以下簡稱市規土局)啟動了「行走上海2016——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旨在推廣城市更新,鼓勵公眾參與社區公共空間。

市規土局向各中心城區徵集項目時,塘橋街道就非常積極,他們近幾年一直在推廣社區自治,鼓勵居民參與。按規定,上報的空間必須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空間的更新過程,鼓勵多方群體共同參與。於是,塘橋街道上報了這個廣場作為項目,希望從規土局、街道、社區公益組織,到規劃師、建築師、景觀師、藝術家和市民等,大家共同謀划、共同決定,社區的公共空間究竟改成什麼模樣。

2016年,全市確定了11個這樣的試點空間。去年5月,「行走上海2016——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啟動儀式在塘橋鎮的廣場舉行。居民們蜂擁而來,啟動儀式「別出心裁」:

大學生指導居民們,如何用紙板箱搭建築模型;藝術家組織附近的小朋友們塗鴉彩繪;展板上,呈現了一些有趣的微更新案例;還有項目團隊貼出了廣場改造方案的照片,當場徵集居民意見……啟動儀式更像大型的廣場活動,熱鬧非凡。

有一位路過的父親看不明白地問:這是在幹什麼?倒是身旁的孩子立即回答:「我知道,這是上海城市微更新。」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副局長徐毅松說,希望市民能在日常的行走過程中,發現城市的美,也感受到城市的痛,積極諫言獻策,營造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氛圍。

2017年春節過後,試點空間正在如火如荼地更新中。一名參與項目的建築師感慨萬千,忍不住在微信群里寫道:昨天剛從陸家嘴過來,發現完全與政府以前規劃審批、建管審批的傳統模式不同,邊摸索邊推進。

那麼,究竟不同在哪裡呢?

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的馬宏介紹,每一個試點項目公開招標,而在招標大會上,居民、街道居委、專家一起參與方案評選,共同選出他們心儀的更新方案。

塘橋鎮的廣場如何更新,馬宏當時收到了來自8個團隊的方案。有的團隊把廣場設計成「新中式風格」,充滿古色古香的氣息;有的方案主打綠化景觀,以此促進鄰里交往;也有方案比較「教科書式」,門口建造噴泉和雕塑,兩邊布置一些公共花壇和座椅……

招標的那天,底下黑壓壓坐著一群評委,他們當中不僅有規土局的專家、大學教授、街道和居委會工作人員,還有不少居民。每人的面前放著一張紙,聽完8組方案介紹后,勾出自己最喜歡的2個項目,並且寫下理由。

最終,同濟大學徐磊青教授帶領的學生團隊,以壓倒性高分中標。翻閱每一張評選單,專家、居民和街道工作人員幾乎都在意見欄寫了同一個意思:

徐磊青團隊的方案,前期深入蹲點調研,聽取各方居民意見,真正解決居民痛點和需求。

「如果粗看,徐磊青團隊的方案平平無奇,似乎沒什麼亮點,更沒有誇張的裝飾。」馬宏回憶說,「但是每一個細節設計、空間布局、設施擺放等,都有很強針對性。針對居民的意見和需求,他們前期已經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

不是設計師臆想中的問題

早在去年4月份,徐磊青已經帶領幾位學生,深入塘橋鎮與居民交流。

約10名學生,幾乎每周來3次。調研分得很細,有同學專門負責報刊欄怎麼改,有同學專門負責六角亭和健身區,還有藥店、慈善超市、菜場和垃圾房等,都一一拆解到每個人。

學生龔周雋堃第一次去調研報刊欄時,幾位老人正站在那裡閱報。彼時太陽高照,老人們抱怨沒有遮陰處,陽光照到報刊欄上,反光特別厲害,閱讀時眼睛很不舒服。到了晚上,報刊欄又照明不足。

那天,龔周雋堃一直和老人們聊到太陽落山,親身體會到廣場的西晒陽光多麼折磨眼睛。綜合了老人們的各種意見后,最終設計出來的報刊欄,不僅有遮擋、不反光,還特別增加了攝影展示區,社區居民可以把自己拍的照片曬出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報刊欄的方案,在後來徵集居民意見時獲得大家交口稱讚。「如果當初沒有聽居民的意見,我們是不會想到報刊欄設計成如今這個樣子。」龔周雋堃說。

參與調研的學生沈逸飛,也有類似的感觸。以前做項目,步驟很簡單:先去場地測繪,再從建築師的角度畫設計圖。「可是這一次,徐老師要求我們放下自己的想法,先和居民充分交流。方案必須切實可行,解決問題。老師強調,這些問題,不是你臆想中的問題,而是居民的真問題。」

居民的真問題很多,項目團隊整理了厚厚一疊筆記。

比如,廣場前端一直有違規停車現象存在,居民們意見很大。但考慮到這裡有國小、菜市場,初稿設計了一個合法停車區域。沒想到方案一公布,居民們很反感,普遍不願接受。最終,方案徹底取消了停車位,並且用綠化來阻擋車輛進入。

還比如,廣場中心有一座升旗台,很多人在附近餐飲店買了小吃,直接坐在旗台上吃。旗台怎麼做,居民的意見五花八門。有的說旗台要雄偉莊嚴,用瓷板;有的說旗台不要鋪花崗岩,要防水防滑,注意安全;有的說旗台不要考慮休閑座椅;有的說旗台靠外廣場側種一排樹遮陰……

初稿中,旗台被設計成可拼裝的「積木」,組合起來是個大旗台,同時還可以拆開,變成一個個休閑桌椅,貌似靈活又時尚。然而,居民們一看初稿,反對聲又很大,「廣場又不是自己家,到時候大家把旗台亂拆亂擺,一塌糊塗,沒法管理。完全靠自覺,弄不好。」一位老居民說。也有居民認為,拼裝而成的旗台不夠莊嚴。現在的旗台,改了朝向,但依然是方形整體。

還有一稿,團隊在廣場邊上設計了一條健身步道,角落裡打算做兒童樂園。結果居民們表示健身步道並不實用,兒童角又擔心安全問題。

設計者自以為的絕妙設計,因與現實搭不上脈而被捨棄了。

當然,有時候項目團隊也會反過來努力說服居民。

廣場有一條邊,是國小的圍牆。溝通時,國小管理人員提出,最好牆壁全部刷白,不裝飾任何東西。沈逸飛覺得如此太過難看,不斷說服對方,「白牆特別突兀,廣場日晒又大,反光會很難受。」最終,國小欣然接受了意見。目前的方案,牆壁打算使用凹凸紋理狀的灰階色材料。

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馬宏解釋說,社區更新並不單純是美學問題,更講究社會設計,或者說制度創新,尤其鼓勵社區自治、多方參與。

居民們特別健談,一提廣場應該怎麼改造,大家的話匣子全都打開了——

廣場名字還需斟酌,需要體現塘橋鎮的悠久文化;

居委會拉橫幅沒地方;

假山石要換,孩子玩耍太危險;

現在涼亭太暗,蚊蟲比較多,不適合晚上活動;

運動器材太吵,影響居民休息,能否移到報刊欄一側,遠離居民樓,或者做好隔音;

涼亭旁竹子不要去除,否則顯得空蕩蕩,綠綠的比較好看;

路燈要加高,樣子要好看;

……

「居民們的意見其實都是對的。」沈逸飛說,他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爺爺說,自己從來沒進過慈善超市。慈善超市放在這兒,位置雖然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想進去買東西,商店和居民互動少。

團隊分析,慈善超市的展示和出售方式有問題。於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徐磊青特地帶領學生們在廣場組織了一場慈善義賣。

學生們自己製作了印有塘橋鎮字樣的文化衫,50件一下子全部賣完,「生意」極其火爆,還有各種小玩意和文創用品,無不受到居民歡迎。

與此同時,團隊把設計圖一張張貼出來,隨後由居民們貼貼紙。如果滿意,貼上笑臉貼紙,不滿意,則貼上哭臉貼紙。

每一張設計圖下面,清晰地排列著一排排表情貼,居民們究竟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一目了然。他們對有些部分非常滿意,比如花架廊道得票很高。還有的居民非常專業,對種什麼植物提了很多建議,也讓學生們受益匪淺。

回到學校里,徐磊青特意請來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一起參與交流。

沈逸飛感受深刻,他說:「我們的專長是設計,習慣做東西高大上,但是社會學專業出身的學長不斷啟發我們,貼近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原來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每塊地都有每塊地的特徵、人群需求。小小的廣場,能夠讓每一位居民獲得一種場所情感,居民的言行和期待,又反過來賦予場地價值和意義。

這是一片非常有內涵的土地

今年的2月20日,塘橋鎮街道辦事處的三樓會議室里,徐磊青團隊、街道和居委會成員、菜市場管理方等等,又開始坐在一起討論方案。

隨著廣場更新接近尾聲,討論的問題越來越細緻。比如廣場改造的亮點:橫在廣場中心的花架廊道,究竟種什麼植物好?你一言我一句,甚至有人百度搜索花期,最終決定凌霄、紫藤等一起混種。

問題又來了,從花架上邊開始種,還是下邊開始種?種植箱子放在哪裡?

聊到一半,一位城管路過會議室,塘橋街道主任連忙喊住他:「來來,坐下來一起討論,看看怎麼管理……」

學生們在彙報總結的PPT裡面這樣寫道:

塘橋,浦東最早的居民集聚地之一,碼頭上回蕩著號子聲,熙熙攘攘的街市直通渡口……如今,塘橋已然成為浦東最為成熟的居住社區之一。然而,在城市快速生長更替過程中,也伴隨著空間的失落、文化的失落。

一方面,社區民眾普遍反映室外的文化活動和交流空間極度缺乏;另一方面,一些散落在社區內的存量空間卻沒有被好好地利用。

在一張舊的社區照片下,學生們寫道:我們留住了她的臉龐,能否留住那時人的笑容?

調研塘橋鎮的歷史文化時,得知塘橋有一個碼頭號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團隊特意採訪了碼頭號子的表演團隊。他們說,自己以前常常來塘橋鎮的這個廣場演出,但是現在嫌棄廣場太小,去了其他地方表演。

「這是一片非常有內涵的土地。」沈逸飛說,了解歷史以後,他很想把碼頭文化做進設計方案里,初稿時他在廣場門口設計了一個牌坊。居民們果然喜歡這種古色古香的風格,大為讚賞,一番討論后,甚至建議將整個廣場定位成文化休閑廣場。

居民們的這個定位,後來成了團隊設計的主要思想。

牌坊最終因種種原因,改成了其他方案。但是整個過程,卻讓學生們受益良多。

塘橋街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廣場更新只是社區自治的一小部分。如今,浦東新區正在推行「繽紛社區」的概念,進一步鼓勵社區自治、居民參與,比如口袋公園、街道廣場的營建、複合功能設施的配置、破牆行動等。

未來,或許有更多的公共空間,由居民們一起設計、一起出主意,甚至一起動手維護和管理。

有一個場景,學生們至今念念不忘。那天,在國小門口遇到一位小朋友,她給廣場提了很多建議,她說:

首先,得有一個大大的標誌性建築,配上圖文:塘橋歡迎您。

其次,運動場要大。

接著,有個露天廣場。

最後,哥哥姐姐,你們加油!

◇對話◇

記者:這個廣場的改造,和您通常理解的空間改造,有什麼不同?

徐磊青:模式變了。我們的目標不是為了增進經濟GDP,而是為了增進人與人的關係,指向社區自治、居民福利,也就是從經濟目標轉向社會目標。

你看我們每次的座談會,十幾個人聚在一起,談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牆壁裝飾、花壇石子等等,產生的經濟價值很小,但是社會意義很大。

記者:項目的過程中,你們始終和居民走在一起,了解他們的想法。這些對你們有改變嗎?

徐磊青:過去我們做項目,是從上而下。而塘橋鎮的廣場改造,市規土局、街道等組織居民和我們對接,改造過程中,我們還做了慈善義賣、親子活動,共同形成好的社會治理模式。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兩者在中間匯合了。

記者:公共空間的改造,能給居民帶來什麼?

徐磊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當居民們都關心公共空間的命運,就有了責任感,開始在意它的好壞。

以前居民們對公共空間的概念很模糊,也沒有責任感,心態是政府怎麼建造無所謂,反正和我沒關係。

這一次,居民提了好多意見,事無巨細。他們當中有些人起初是漠不關心的,但慢慢有了參與的熱情、共建的熱情,甚至管理的熱情。

有一位居民,特地向居委會舉報廣場花壇里有香煙頭,要管管。結果她的老公說,你怎麼那麼愛管閑事?她回答:「廣場不僅是政府的,也是我們的,需要我們一起來愛護」。

公共空間的管理不僅靠政府,更靠社區居民自己。希望這個廣場,能成為居民共同自治的起點,也是居民交流感情、發生故事的地方。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