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1864年,不懂英語的晚清高官翻譯英文詩,讀著好像哪裡不太對

晚清才子林紓不懂外語,畢生卻以翻譯西方小說聞名於世。他創作的過程,依賴懂外語的友人口譯,而後他改成符合漢語表達的書面語。

其實,這種翻譯模式,早在林紓翻譯活動之前30多年,就已出現在晚清社會。

1871年戶部尚書董恂。

董恂(1807-1892),江蘇揚州人,歷仕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官至官至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全權大臣。

現在大家對董恂這個人已經沒有多少了解,但是他留下了文學史上了第一首英譯漢詩歌,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董恂的下屬方濬師在《蕉軒隨錄·第十二卷》中記載,英國公使威妥瑪打算翻譯美國詩人朗費羅的《人生頌》,但是他漢語水平不高,翻譯出來語句粗糙,「有章無韻」。

從左至右:沈桂芬、董恂、毛昶熙。

於是,威妥瑪拿著詩稿找到時任總理衙門(外交部)大臣的董恂,向他講了《人生頌》的大意,想合作翻譯。董恂覺得詩歌主旨積極向上,無礙儒家義理,欣然應允。

在威妥瑪的幫助下,領會了原作每句詩的大意后,董恂將之改寫成七言絕句。就這樣,一首西方現代詩,翻譯成漢語后就成了押韻合轍的格律詩。

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

董恂的譯詩共有九節,每一節都是一首七言絕句,整齊劃一,讀起來琅琅上口,韻律感十足。

我們以第五節為例,對比下朗費羅的原文和董恂的譯文。

原文:

In the world's broad field of battle,

In the bivouac of Life,

Be not like dumb, driven cattle!

譯文:

擾攘紅塵聽鼓鼙,風吹大漠草萋萋。駑駘甘待鞭笞下,騏驥誰能轡勒羈。

董恂手書的《人生頌》扇面。

讀下來是不是發現哪裡不太對?翻譯沒有忠實於原文,只保留了那種激昂的態度,無異於新的創作。當然,在文學翻譯的草創階段,我們得容忍缺陷,不能苛求。

此後,董恂還與原作者朗費羅來了個隔空互動。他把自己翻譯的《人生頌》用毛筆寫在一把扇子上,委託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轉贈朗費羅。

美國詩人朗費羅畫像。

朗費羅得到扇子,十分珍視,他在1865年10月30日的日記中寫道:「邀蒲安臣夫婦飯;得扇,誌喜也。扇為中華一達官所贈,上以華文書《人生頌》。」

至今,這把扇子還珍藏在朗費羅故居。

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小歷史」(Microhistory)。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