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舊文新讀|數萬億銀行委外的新時代

作者:邱冠華、王劍、張宇主要結論在央行主動拆槓桿、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等背景下,銀行通過委外從事槓桿投資獲取利差的模式難以維持,模式生變,將更加偏重主動管理,亦將增加投資範圍。主要內容委外業務背景:低利率環...

作者:邱冠華、王劍、張宇

主要結論

在央行主動拆槓桿、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等背景下,銀行通過委外從事槓桿投資獲取利差的模式難以維持,模式生變,將更加偏重主動管理,亦將增加投資範圍。

主要內容

委外業務背景: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荒

委外業務成因與規模

委外業務監管:拆槓桿導致流動性波動

委外業務展望:由亂而治考驗管理水平

銀行板塊影響

(一)委外業務背景: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荒

銀行委外投資業務(包括自營資金和理財資金的委外投資)近年快速增長,其風險引起市場和監管的關注,近期的債券市場波動也與之有關。而其產生的背景,則是近年的持續低利率環境,以及由此導致的資產荒。

首先,近年經濟增速放緩,尤其是2013年以來連續下行,銀行信貸的不良率開始攀升,銀行開始收縮對企業的信貸投放,惜貸局面出現,表現為對公短期貸款投放量持續萎縮。而廣大以本土中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為主的城商行、農商行、農合行、農信社(下文統稱「中小銀行」)受到的影響又最為明顯,陷入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境地。

為支持經濟,央行自2014年底以來實施了穩中偏寬的貨幣政策,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從2015年初開始,銀行間市場利率持續維持低位。這使得傳統的金融市場業務(包括債券投資、同業業務等)的利差空間快速縮窄。

這意味著,銀行業的兩大傳統業務的盈利空間收縮,均陷入資產荒。銀行業的資產投放開始轉向以政府背景項目為主,當然,其所採用的資產類別仍然是信貸、債券、非標等。

剛好又是近幾年,按照監管高層的部署,陸續有不少農合行、農信社改製成為農商行,其投資範圍在擴大。換言之,有更多機構加入了爭奪有限的資產的競爭之中來,資產荒有所加劇,全行業呈僧多粥少局面。

(二)委外業務成因與規模

在資產荒背景下,委外逐漸成為中小銀行的常用業務模式。起初,委外是因為很多中小銀行初次涉水投資業務(包括理財和自營資金的投資),缺乏相應的人才技術,因此從外部「購買」投資服務,聘請專業投資管理機構為其提供投資諮詢服務或投資管理服務。但在低利率、資產荒背景下,委外又承擔了加槓桿、加錯配以提高投資收益率的職能。

2.1 銀行發行CD和理財擴表

近年,部分股份行和中小銀行通過發行同業CD的方式擴大自身資產負債表,又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其中又以同業理財為主)的方式擴大表外資產(如果是發行保本理財,則在表內),然後這些表內外資產都要投資於債券、非標等。

比如,2014年以來同業CD發行量快速上升,且其中中小銀行發行金額佔比近半。比如,在最新的CD餘額中,總資產8000億元以下的中小銀行發行的CD佔全部CD比例為43%,比重較大。

再觀察近年的理財產品發行量,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2016年9月公布的《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6上半年)》(下文簡稱《理財中報》),2016年上半年全行業凈增2.78萬億元的理財產品餘額,其中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兩類的增量佔比分別為24%、19%,合計43%,也占近半壁江山。

中小銀行通過發行CD和理財擴張了表內表外規模,大量金額的資金需要投放運用,其主要投資品種仍以債券、非標為主。因自身人才技術儲備不足,於是產生了委外投資的需求。大型銀行出於各種原因,同樣也會將部分表內表外資產進行委外投資。

2.2 通過委外實現槓桿和錯配

然而,因為銀行間市場的整體低利率,直接投資於債券等資產,很難獲取超過資金成本的收益(無法實現套利),因此,需要進行槓桿或錯配投資。委外賬戶實質上承擔了這一職能。

這裡,有兩點因素構成其成因:

(1)CD或理財的發行規模不受管控。此前,沒有正式的監管文件對銀行CD或理財發行規模的限制,因此中小銀行理論上可以無限發行CD或理財,然後以槓桿、期限錯配的方式投資於債券,從而實現套利。因為利差空間非常微薄,反而使他們更有動機去擴大規模,從而增加盈利。

(2)央行以「利率走廊」的方式承諾向市場供應低成本資金。比如,2015年以來,央行持續以隔夜、7天逆回購的形式,向市場注入低成本資金。在此承諾下,機構們會認為借入低成本資金用於加槓桿,通過期限錯配擴大利差,是完全可行的,完全不用擔心哪一天借不到錢。

我們再用數據檢驗:根據《理財中報》,銀行上半年理財發行成本在3.7%左右。CD發行成本低於此,約在3%以上。而當時債券收益率卻很難達到這一水平,比如很多信用債收益率僅在3.5%左右,因此直接投資是很難實現收益的。而根據經驗,2016年主流的委外產品收益率在4.5%左右。因此,銀行將表內外資金投資於委外產品,能夠獲取利差收益。

而委外又何以達到4.5%左右的收益水平呢?這顯然依靠槓桿投資。央行源源不斷地向市場提供低成本資金,這些資金從一級交易商那裡流出,同樣成本較低,比如隔夜僅2%左右。通過加槓桿,且期限錯配(借入隔夜負債,投放更長期限資產),那麼其綜合資金成本被壓縮到4%以下,投資於4%左右的資產,從而使整個委外賬戶的收益率達到4.5%。同時,委外投資管理人也能獲取相對穩定的套利收益。

因此,整個委外鏈條其實是兩次套利行為,一是銀行通過發行CD或理財產品從銀行間市場募資,投資於委外產品,賺取利差;二是委外管理人受託管理銀行資金,投資於債券等資產,賺取利差。每一次套利,均採用了加槓桿(對於前者,銀行本身就是個槓桿)、期限錯配的方式。

綜上,通過發行CD或理財募集資金,然後藉助委外,通過加槓桿和錯配,投資於債券,從而實現套利的盈利模式被確定下來。這其實套的是央行低成本資金和市場收益率之間的利差。中小銀行在傳統信貸業務、傳統金融市場業務盈利不足的情況下,非常熱衷於從事這種套利。而且,由於發行CD和理財產品並無規模製約,因此這一方式還能迅速擴大本行總資產和盈利,並且通過理財產品發行來擴展或挽留客戶群體。

2.3 委外總規模或達3萬億元

委外業務包含在自營、理財投資之中,未單列,故沒有官方的權威統計,我們很難掌握精確的規模數據,但可以結合其他信息做大致的估測。

委外業務有兩種開展方式:

(1)銀行自營、理財資金直接申購委外資管產品,這次資管產品會在報表上體現,但與其他資管產品混同一起,無法區別。

(2)投資仍由銀行自行操作,但受託管理方提供投資顧問服務。這類委外在報表上完全無法體現。

雖然我們無法對委外單獨統計,但仍需大致了解可能實施槓桿投資的債券投資總規模,因為不管是不是通過委外,只要是槓桿投資,那麼其原理是相同的,其受監管的影響和後果,也是相近的。

首先,從《理財中報》中看,截止2016年6月末,26.39萬億元的理財資金運用中,40.42%為債券,15.62%的貨幣市場工具,另有極少比例的基金或資管產品等(其他投向類別和債券委外投資關係不大),合計約50%左右。當然,在全部理財中,還要扣除已計入表內的保本理財(這部分已包括在表內資產中,見后),總額約6萬億元,因此表外理財約20萬億元,按50%估計,則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基金或資管產品等共10萬億元左右。

然後,銀行自營投資,也可作大致統計。根據央行報表,截止2016年末,大約有26萬億元債券投資,近22萬億元的股權及其他投資(包括購買資管產品),合計近48萬億元。

我們初步估計,在上述50多萬億元債券或資管資產中,槓桿投資比例並不高,外委比例也不足10%。整體而言,委外總量不會太大。

另外一種估測方式,是通過委託管理方的業務數據。最為主要的委託管理方包括券商資管、基金公司等。根據調研經驗,券商資管中委外賬戶的管理比例約為50%,但部分通道業務較高的券商資管,其比例大幅低於此。據此,我們收集了幾家大型券商的定向資管產品規模數據,前10家管理規模約在3000-15000億元間,平均每家6000億元,我們預計平均委外賬戶為2000億元,10家則為2萬億元。排名11-20名的后10家,每家管理規模2000億元左右,明顯降一個量級,預計前20家總的委外賬戶規模為2.5億元。同時,我們根據「二八」原則假設,這20家佔全市場約80%份額,則倒算出,全市場委外規模超過3萬億元。

綜上,我們估計全市場委外規模在3-5萬億元之間,投向則以債券為主,外加少量的股票等。當然,這是一個相對粗略的估測,僅供參考。

(三)委外業務監管:拆槓桿導致流動性波動

3.1 央行為控風險主動拆槓桿

央行警覺了這種債券市場加槓桿投資的行為,並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逐步啟動了主動拆槓桿行動,還配合了其他監管措施,對上述這一種套利行為,實行了全面的圍堵。

首先,是8月重啟了14天逆回購,又於9月重啟了28天逆回購。此後,央行在投放基礎貨幣時,中長期限(14天、28天)的逆回購佔比明顯提升,更長期限的MLF(半年或一年)也增加。

這一方面意味著銀行加槓桿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負債期限更長,不利於加槓桿和期限錯配。這時,我們預計有部分委外產品出現因加槓桿困難,所以無法實現預期收益率。

10月底,市場開始有消息稱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MPA的廣義信貸統計,總量上被管控(後來,該消息在12月由央行官媒《金融時報》證實)。這意味著中小銀行大舉發行理財產品擴張規模的時代終結。受此消息影響,債券市場開始調整。

到了11月,央行的拆槓桿行動進一步升級,乾脆在銀行間市場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逆回票、央票等)凈回籠資金,改為投放更長期限的MLF,市場資金面更加緊張。

再加上券商「代持」案件事發,對市場信心造成重大打擊,流動性緊張加劇,債券市場由10月底開始的調整演變為快速下跌。直至12月中下旬,央行開始加大流動性注入,才止跌回穩。但市場信心仍未完全恢復,委外風險事件仍偶有發生。

近期,市場上還有央行將CD發行量納入同業負債的消息。我們暫無法核實,但前文已提及,CD發行規模不受限制,也是中小銀行藉此融資並投資套利的原因之一,因而將其納入同業負債,從而受到「同業負債不得超過總負債的三分之一」規定的制約,也是順理成章。因此我們預計實施的可能性較大。

3.2 市場波動最大的時期已過

但我們認為,債券市場波動最大的時間段已經度過。

首先,債券市場經過前期快速下跌,已經處於較低位置,收益率上行明顯。導致流動性緊張的各類因素均已反映在現價之中,包括政策基調和央行拆槓桿行動、季節性因素等。除非後續再發生重大黑天鵝事件,否則劇烈衝擊債券市場流動性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其次,央行為控制風險而主動拆槓桿,但仍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事實上,經過這一輪波動,央行的施政意圖已經充分傳達,金融機構已經認識到低利率環境終結,開始逐步調整資產負債配置。後續央行只需要繼續維持穩中偏緊的貨幣條件即可,已無繼續加碼拆槓桿措施的必要。

因此,我們認為2017年的利率中樞會比目前的位置有所回落,目前的利率水平是特殊時期,不會全年都維持在這一水平。當然,即使回落,也不會回落到2016年的低位,並且其間的波動性也會大於2016年。

(四)委外業務展望:由亂而治考驗管理水平

我們認為,由於滋生槓桿投資的低利率環境已扭轉,並且CD、理財的發行規模也預計將被管制,因此委外業務亂象必將終結,行業將進入有序發展的新階段,這將極度考驗受託管理人的資產管理水平。

首先,市場利率上行之後,部分債券的收益率已較可觀,通過委外加槓桿的必要性下降。

其次,銀行資金委外投資業務的野蠻生長時代結束,銀行將會更加審慎地選擇投資管理水平較高、風格嚴謹穩健的投資管理人。這也意味著,委外業務的市場份額可能會向部分優質管理人集中。

同時,因銀行間市場整體利率水平有所抬升,2016年那樣的低利率環境不再,簡單粗暴地加槓桿、錯配來套利的方式難以為繼,委外管理人需要注重依靠紮實的投資管理水平來獲取收益,控制風險。也就是說,央行通過一系列主動拆槓桿行動,已經瓦解了委外槓桿投資的基礎前提,即低利率環境。

最後,2017年央行正式實施MPA考核,新口徑廣義信貸(即納入了表外理財)的增速是核心指標,因此廣義信貸增速必然回落。並且,中小銀行前期增速過快,因此是受MPA影響最大的群體,而大中銀行本身前期規模增速就相對低,因而受影響小。而在有限的廣義信貸增量里,銀行必然會優先配置收益水平較為可觀的信貸、非標等資產,委外的增量預計會顯著回落。根據我們前期報告《2017年銀行業資產負債配置展望》預計,2017年廣義信貸增速在12-15%間,其中表外理財增量在2萬億元左右,均較2016年顯著回落。同理,發行CD的總量也將被管制。

綜上,理財和委外業務增速回落,且管理難度加大,投資範圍擴大,考驗委外管理人的投資管理水平。對於真正管理能力出色,且與大中型銀行業務合作關係良好的管理人,其委外市場的佔比有可能反而會提升。

(五)銀行板塊影響

流動性緊張和債券市場下跌,對銀行盈利基本面有多重影響,有多有空,但綜合起來看的話,對盈利影響為輕微利空。但另一方面,流動性最緊張的時期已過,無風險利率將在目前基礎上有所下行,且波動加大導致全市場風險偏好下降,銀行板塊作為低風險特徵品種,反而可能吸引資金進入。

我們仍然基於經典的DDM分析框架,判斷流動性緊張一事對銀行板塊的影響。包括對銀行業基本面、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的影響。

5.1 對基本面輕微負面影響

債券市場流動性緊張,對銀行基本面有三點明顯的影響:

(1)導致銀行相關資產與負債承受一定風險,包括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債券資產一定的市值損失;

(2)有利於提升銀行業資產收益率,有助於穩定凈息差;

(3)隨著時間推移,利率上行卻有可能導致信用風險抬升,不良生成率可能會有所反彈。

其中,第(3)點中的情況曾經在2013年出現過,但預計不會重演。2013年6月「錢荒」之後,原本在2012年下半年開始走穩的溫州不良率(當時不良尚未在全國範圍內暴露),又開始重抬升勢,反映出不良生成情況對流動性極其敏感。但我們認為這一情況在2017年並不足為懼,因為一些客觀條件已與2013年有巨大差異。2013年銀行業剛開始暴露不良(溫州是2011年開始),經濟增速還在快速下行,且企業部門還有大量的潛在不良,而且溫州經濟空心化程度較高,企業貸款償還能力與再融資能力高度相關,因此,對利率非常敏感。但時至今日,企業部門不良出清已比2013年充分,尤其是私人部門已基本出清,因此預計利率上升僅會導致不良生成率溫和反彈,不會非常嚴重。

所以,我們主要關注前兩點情況,但目前依然很難對全行業做出量化評估。

第(1)點是指,部分債券因市價下跌或流動性不佳,難以賣出(或者需以極低價格賣出),因而帶來的風險或損失。對於委外業務而言,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均開始暴露:

一是利率風險:由於期限錯配,負債到期后需再次融資,新的融資成本較高,可能因利率倒掛而產生虧損。如果前期收益較好,仍有一定的浮盈,則還有一定安全墊,否則就可能直接導致委外產品整體虧損。

二是流動性風險:如若委外產品到期(或者委託方因故提前終止),需賣出資產返還資金,則可能面臨資產無法賣出,或需要較高折扣賣出的局面,也會承受損失。

事實上,管理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本身是投資管理中的基本工作,委外產品在運作過程中,及時根據市場情況調整槓桿和久期,那麼這些風險並不是致命的。但是,因前期委外擴張過快,受託管理人蔘差不齊,不排除其中一部分管理人風險管理不力,從而導致風險暴露,使產品遭受損失。這也意味著,有些銀行也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我們並不過分擔憂這種損失,畢竟大部分銀行在實施投資或挑選管理人時,還是會相對慎重。

況且,對於大多數上市銀行而言,CD發行、理財業務在全行業務中的佔比並不高。以理財業務為例,其創造的收入佔全行總收入比例,約在5%以內。經估算,上市銀行的CD發行餘額佔總負債比例,也不足5%。因此,從總量上看,影響不會太大。

第(2)點則是指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下,資產收益率上行對銀行凈息差的影響。這要取決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和期限結構。一般來說,存款利率較為穩定,主動、同業負債較多的銀行,可能會首先承受負債成本上升,除非在前期已提前將負債期限拉長。然後,資產端,則取決於資產的利率期限結構,重定價期限短的,則將更早受益於收益率上行。從銀行業全行業看,存款佔比仍在60%以上,主動負債佔比仍然不高(20%以內),因此受利率上行影響有限,而資產端重定價期限較短,2017年全年來看,我們預計流動性收緊這一因素對凈息差是正貢獻,甚至部分資產負債管理較好的銀行,有可能實現凈息差在2017年有所回升。

綜上諸因素,我們預計流動性緊張這一情況不會對銀行業基本面構成重大威脅,整體上體現為輕微利空。2016年12月下半月銀行股出現了快速下跌,行業指數跌幅最高達到7.5%,已經充分甚至過度反映了這一利空。部分風險管理較好、資產質量優異、負債成本穩定、資產重定價期限較短的銀行,甚至有可能受益於流動性緊張。

5.2 對摺現率則有正面影響

首先,無風險利率在前期毫無疑問是上行的,但期銀行股價已下跌,已經充分反映了流動性緊張所導致的無風險利率上行。正如前文所述,我們預計利率中樞是會較目前水平有所回落的,因此,無風險利率將從現在的高價有所回落,不用過於擔心無風險利率還將上升。

而風險溢價,則更加有利於銀行股。

一方面,隨著監管層拆槓桿行動的推進,市場中所隱含的風險是在逐漸釋放的。因此,市場對銀行股的風險評價也將下降。

另一方面,股票市場受資金面影響而波動之後,資金整體的風險偏好有所下降,銀行股作為低風險特徵的板塊,與資金的低風險偏好更為吻合,反而有可能吸引部分資金。

5.3 小結:整體偏利好

因此,不管從基本面還是從市場面分析,我們認為因監管去槓桿帶來的流動性緊張、債券市場波動,對銀行板塊負面影響有限,對大部分個股(尤其是其中相對優質的個股)甚至是偏利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