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明信片上的春柳社

文\張偉

明信片這一郵政載體發明於19世紀60年代末的歐洲,不到十年,這一新穎實用的通訊用品就已傳入。清末民初,明信片已成為文人雅士、達官顯貴的喜好。當時把寄發收受明信片,特別是旅遊、留學途中寄發印有異地民俗風光的風景明信片視為一種時尚。

明信片本身也因其所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而成為風靡世界的收藏品。本文即以筆者收藏的早期明信片為文獻依據,探尋著名戲劇團體春柳社的早期活動蹤跡

雖然早在1900年前後,上海等地已有人主持的零星話劇演出,但若從藝術形式和規模影響而言,行內幾乎共同的定評是:話劇的正式發端始於春柳社,標誌是其1907年2月在日本東京成功上演的《茶花女》。1997年,北京隆重舉行話劇誕辰90周年紀念活動,就是以此作為依據的。

1905年秋,原上海學生演劇活動中湧現的「滬學會」新劇部主持人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次年冬,他與同學曾孝谷發起成立了一個由留日學生組成的綜合性文藝團體——春柳社文藝研究會,其宗旨是「開通民智,鼓舞精神」,「改良戲曲,為轉移風氣之一助」(《春柳社演藝部專章》)。春柳社包括戲劇、音樂、詩歌、美術等部門,其中以演藝部成立最早,它所從事的話劇演出活動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純粹的戲劇團體,並公認其為話劇創始期的奠基者

20世紀初,戲劇是當時影響最大的大眾傳播媒介之一,而在亞洲,剛剛興起的話劇尤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與宗教相類似的地位。話劇是18世紀歐洲興起的新劇種,當時,歐洲的文藝界為了表現新興資產階級和市民生活,在戲劇舞台上推出了真正採用生活化的對白的劇種,取代了傳統的詩劇。

19世紀末,日本藝人在傳統的歌舞伎基礎上,吸收了西方話劇的演出形式,並且打破了戲劇不反映現實的戒律,舞台上興起了風靡一時的日本新派劇

春柳社成員在出國前大都已對西方話劇有直接或間接的了解,到了日本后,舞台布景逼真,演出方式簡明,內容寫實生動的新派劇又引起了他們極大的好奇心,李叔同、曾孝谷等經常涉足於日本劇場觀摩體會,並向日本著名戲劇家藤澤淺二郎、川上音二郎夫婦請教學習,春柳社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宣告成立。

1907年初,日本的一些報刊報道了江蘇等地因水災造成嚴重飢荒,急需救濟的消息,春柳社成員得悉後集會商議,決定舉辦賑災遊藝會,募集善款,救濟難民。在藤澤淺二郎的指導下,經過二十多天的排練,2月11日,春柳社在新落成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禮堂里演出了話劇《茶花女》的第三幕(劇情為阿芒的父親訪尋茶花女,茶花女忍痛離開阿芒),這是春柳社的第一次演出

《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作品,他以19世紀巴黎一位妓女的身世為原型,在小說《茶花女》的基礎上創作了話劇《茶花女》。在劇中,瑪格麗特與富家子弟阿芒產生了真摯愛情,然而上層社會不能接受這種結合,在阿芒父親的逼迫下,瑪格麗特不得不悄悄離開。等到阿芒得知真相,回到瑪格麗特身邊時,一切都為時已晚,病情惡化的戀人終於離他而去。

早在1899年林琴南即與王壽昌合作,將小仲馬的這本名著介紹到,以《巴黎茶花女遺事》為名出版,一時間洛陽紙貴。茶花女的悲慘身世在引起了廣泛的同情,嚴復曾有詩詠道:「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腸。」

有了這樣的基礎,春柳社的演出自然引起了強烈反響,留日學生們紛紛趕來觀看。演出的盛況還傳到了國內,上海的報紙作了專門報道:

「陽曆2月11日,日本東京留學界因祖國江北水災,特開救濟慈善音樂會,醵資助賑。其中有春柳社社員數人,節取《茶花女》事,仿西法,組織新劇,登台扮演,戲名《匏址坪訣別之場》。是日觀者約二千人……」

——《記東京留學界演劇助賑事》,載1907年3月20日《時報》

春柳社演出《熱淚》劇照

據文獻記載,這幕戲的劇本由曾孝谷翻譯,劇中的角色安排是:李叔同飾茶花女默鳳(瑪格麗特),唐肯飾亞猛(阿芒),曾孝谷飾亞猛的父親,孫宗文飾配唐(瑪格麗特的女友普魯唐司)。

李叔同本來是留有鬍鬚的,因為扮演女角,他剃掉了鬍鬚,戴上鬈髮假頭套,身著白色的百褶裙,一條裙帶束在腰際,眉峰緊蹙,眼波斜睇,將茶花女自怨自艾、紅顏薄命的神情演繹得非常逼真。那天,鑒湖女俠秋瑾穿著和服也在台下觀看,散場后她還和天津籍留學生潘英一同跑到台後參觀;后在國民黨政府中出任外長的王正廷則負責劇務,他在演出結束后特地跑上台去,向觀眾介紹了李叔同為藝術剃去鬍鬚的逸事。

1907年2月11日,春柳社在東京留學生會館公演新劇 《茶花女》。曾延年、李叔同(左)分飾男女主角,於卸妝后合影

春柳社的這次演出可謂非常成功,很多人因此深深迷上了話劇,春柳社的成員也由最初的幾個人迅速發展到八十餘人。後來成為春柳社主要成員的歐陽予倩曾撰文回憶:

「有一天聽說青年會開什麼賑災遊藝會,我和幾個同學去玩,末了一個節目是《茶花女》,……這一回的表演可說是人演話劇最初的一次,我當時所受的刺激最深。」

——《自我演戲以來》

戲曲界的老前輩徐半梅當時也在東京,適逢其會,日後也曾撰文回憶:

「這次破天荒的戲劇,成績當然不能苛責,但很使東京留學界感到興趣,連日本優伶們,也有人來參觀。這第一次人正式演的話劇,雖不能說好,但比國內以往的素人演劇,總能夠說像樣的了。因為既有了良好的舞台裝置,而劇中人對白、表情、動作等等,絕對沒有京劇氣味,創造一種新話劇來了」。

——《話劇創始期回憶錄》

在話劇史上,《茶花女》的演出可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但其留下的相關文獻卻極少,尤其是圖像資料,除了李叔同送給他的學生李鴻梁的兩張自己扮演茶花女的造型照以外,多年來幾乎就再也沒有什麼新的資料披露。

但據多種跡象顯示,春柳社的文獻在日本倒有不少保存,如著名的《黑奴籲天錄》的演出說明書,就珍藏在東京早稻田大學戲劇博物館內。那麼,有關話劇《茶花女》的文獻在日本有否保存呢?答案是肯定的。

1907年,留日學生李叔同發起組織的學生藝術團體――春柳社在日本演出《黑奴籲天錄》。

1937年4月27日,《光明》雜誌社在上海飯店召開「劇運先驅者懷舊座談會」,回顧早期話劇的活動史,出席者包括劇壇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歐陽予倩、馬彥祥、應雲衛、唐槐秋、鄭伯奇、夏衍、阿英、沈西苓、袁牧之、許幸之、凌鶴、張庚、章泯、王瑩、白楊等,記錄者是尤兢(於伶)趙慧深

座談會的主要人物是當時資歷最老的歐陽予倩,當他講述到自己當年在東京觀看春柳社演出《茶花女》時,忙於記錄的尤兢擱下筆興緻勃勃地插話:我有《茶花女》演出的明信片,可惜只有不全的半張了。鄭伯奇當即表示:這可以製版印出來

於是,一個月以後出版的《光明》2卷12期上赫然刊出了尤兢珍藏的這張已撕去了一半的《茶花女》劇照明信片。當時,尤兢沒有就這張明信片的出處作任何說明,而以後的諸多話劇史專著也都只能將就使用這張殘照。

1907年2月11日,春柳社演出《茶花女》劇照,李叔同飾演的瑪格麗特低首悲痛

這頁珍貴的歷史似乎就這樣被輕輕翻過去了。但冥冥之中好像有神靈在呼喚,1999年一個秋高氣爽的好日子,我在北京潘家園的一個舊書攤上驚喜地發現了兩張春柳社的明信片。

其中一張即早已深深印入我腦海的尤兢收藏的那枚被撕去了一半的《茶花女》劇照,從這張完整的明信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那被撕去的一半正好是李叔同扮演的瑪格麗特低首悲痛的畫面;

而另一張即葛一虹主編的《話劇通史》在插圖首頁上使用的「阿芒讀書,瑪格麗特卧榻」那張,但明信片的畫面顯然更完整,清晰度也遠遠勝於「通史」本。

1907年2月11日,春柳社演出《茶花女》劇照

我毫不猶豫,當即以高價購下。回家后細細審視:這兩張明信片均為黑白畫面,紙質硬朗,品相完好,正面明信片格式為日文字樣,顯然是在日本印製;明信片背面的劇照下方均有「茶花女匏址坪訣別之場·春柳社演劇紀念品」字樣。這顯然系一套出品,而且正是1907年2月11日春柳社在東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時的紀念之物。

兩張明信片上,四個主要人物俱全,對研究春柳社顯然頗有價值。我很懷疑這兩枚明信片是春柳社自己發行的演出紀念品,同時也作為助賑之用。春柳社文藝研究會成立之初曾公布有「簡章」,其中寫到:「本社每歲春秋開大會二次。或展覽書畫,或演奏樂劇。又定期刊行雜誌,隨時刊行小說、腳本、繪葉書之類。」(載1907年5月10日《大公報》)很顯然,春柳社早有發行明信片的設想,因為「繪葉書」是明信片在日本的稱呼。

春柳社演出《熱淚》劇照

在幸運地得到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的兩張明信片珍品之後,我又奇迹般地覓到了記錄春柳社隨後幾次演出的明信片,而且數量有八枚之多。有兩張即著名的《熱淚》的劇照。

1907年春,《茶花女》的上演成功給春柳社同人以很大鼓舞,再演一齣戲的想法自然而然地浮上他們的腦海,這次,他們選擇的是新劇目《黑奴籲天錄》

劇本是由曾孝谷根據林琴南翻譯的美國斯托夫人的長篇小說《黑奴籲天錄》(原名《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而成,李叔同、曾孝谷、謝抗白、吳我尊等主演,歐陽予倩作為新加入的社員,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

這也是第一出由人自己創作並演出的話劇,戲分為五幕,有完整的劇本,全部用口語對白,沒有朗誦,沒有歌唱,也沒有獨白、旁白,有人因此認為,從藝術形式上來說,這齣戲才真正標誌著話劇的開端。

劇作沒有完全照搬小說,而是進行了創造性的改編,突出表現了黑奴的反抗鬥爭,並以鬥爭的勝利而閉幕。這也體現了當時留日學生在國家存亡之際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該劇於6月1日、2日在東京頗有名氣的劇場本鄉座上演了兩場,非常成功,引起東京戲劇界的轟動,日本著名文人坪內逍遙、小山內薰等都曾前去觀看;報刊上也刊出長篇劇評,對演出予以好評,幾乎每個角色的表演都備受讚揚,尤其是高度評價了曾孝谷(飾黑奴妻意里賽)、謝抗白(飾黑奴哲爾治)的表演,並且評論說,春柳社的演劇活動象徵著民族將來的無限前途。

繼《黑奴籲天錄》后,春柳社在1908年還上演了《相生憐》、《新蝶夢》等多幕劇。次年初,又上演了《鳴不平》等劇,不過,這次用的是申酉會的名義。對此,歐陽予倩的解釋是:

「那時息霜(即李叔同)正專心畫油畫、彈鋼琴,對演戲的興趣已經淡了,他沒有參加。我們為了行動便利起見,沒有用春柳社的名義。那正是1908年的冬天放寒假的時候,因為在戊申己酉之交,就臨時取了一個社名叫申酉會。」

——《回憶春柳》

春柳社演齣劇照

由於《鳴不平》等劇是小戲,反響不大,歐陽予倩、陸鏡若他們總覺得不滿足,便想大幹一次。1909年初,他們終於以申酉會的名義上演了一出大戲,又一次轟動東京。這次演出的是四幕劇《熱淚》

此劇原型為法國浪漫派作家薩都創作的三幕劇《女優杜司克》,在歐洲曾享譽一時。日本新派劇藝人田口菊町將其改編為五幕劇《熱血》,在日本也很有影響。

陸鏡若又在其基礎上改編成四幕劇《熱淚》。劇本描寫革命黨人反對專制,鼓吹自由的故事,劇中年青美貌的女優刺殺反動官僚、在刑場上慷慨就義等感人情節,以及著力渲染的為愛情而犧牲的聖潔情操,非常容易引起傾向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

《熱淚》是春柳社繼《黑奴籲天錄》后演出的第二部大戲,在留學生中博得很高的評價,尤其是同盟會,認為這次演出給予革命青年以很大鼓舞。據歐陽予倩回憶,《熱淚》演出結束后,「許多人到後台來恭維我們,還有許多人來請我們吃飯」。同盟會的領導人黃克強也曾親臨觀看,對戲「很加讚許,那幾天加入同盟會的有四十餘人」。

《熱淚》以後,陸鏡若他們又上演了《金色夜叉》、《不如歸》等劇,但影響已難和以前相比了。辛亥革命前夕,春柳社成員已大多回國,春柳社的前期歷史也宣告結束。

陸鏡若主演的《金色夜叉》劇照

我這次榮幸購得的八枚明信片,都是20世紀初日本印製,製作方是東京銀座上方屋。

從畫面看,均為早期春柳社的黑白演齣劇照,其中有兩張可以辨認出即《熱淚》的劇照。

一張為第二幕,畫家露蘭家。警察總長保羅(吳我尊飾)懷疑露蘭(陸鏡若飾)掩藏政治犯亨利(謝抗白飾),當著女優杜司克(歐陽予倩飾)的面,嚴厲詢問露蘭。

另一張為第四幕,刑場。保羅違背答應杜司克的諾言,命令將露蘭和亨利一起殺死於刑場。杜司克趕到刑場,抱著露蘭的軀體痛悔萬分。

還有一張是陸鏡若主演的《金色夜叉》,也可以確認。

另有數張,可以認出曾孝谷、歐陽予倩、吳我尊等人,從人物服裝、造型來看,有可能是《黑奴籲天錄》《鳴不平》的劇照。

還有一張明顯是人物造型,未知是否為《李寄斬蛇》的劇照。明信片雖歷經約百年,但保存十分完好,畫面也十分清晰。

文章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網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