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阿拉伯百團大戰,勞倫斯與他的鐵道游擊隊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ID:diqiuzhishiju

本文為我局的第86篇觀察文章,今天我們講講阿拉伯半島的故事

過去,內地穆斯林在說到去麥加朝覲時,常稱之為「朝漢志」,漢志正是如今沙烏地阿拉伯的兩部分之一(另一部分為內志),麥加和麥地那正位於此。

內志與漢志

在伊斯蘭教興起后,前往這兩座聖城朝覲的穆斯林數目日益增長,然而旅程的漫長和艱苦是長期的苦惱。



而到了1900年,奧斯曼帝國(當時阿拉伯半島仍是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範圍)時期,為了方便各國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覲,蘇丹兼哈里發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下令修建一條連接大馬士革與麥加的鐵路。

二戰前的奧斯曼帝國,與極盛期相比,已成風燭殘年之狀

1914年的漢志鐵路

1908年,鐵路修至麥地那,由於英國和漢志地方阿拉伯貴族的阻撓,後續工作被迫中止。雖然奧斯曼帝國修建漢志鐵路的官方說法是為了方便世界各國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覲,但該鐵路的軍事意義比宗教意義更重大。

大馬士革位於新月沃地西頂點,是奧斯曼帝國在敘利亞的統治中心,而敘利亞與漢志的核心地區(麥加綠洲、麥地那綠洲)之間相隔廣闊的荒漠,交通不便,補給困難。這使得長期以來奧斯曼帝國對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是不那麼嚴密的、很成問題的。

在幾百年的統治史中該地時歸時叛,游牧的阿拉伯部落不認可土耳其人的統治,各地酋長時不時發動襲擊,他們獨立於土耳其人自主立國的主張從未消失。

在大馬士革與麥加之間

麥加山谷與天房

直到鐵路技術出現,深入內陸的遙遠軍事控制才成為可能,帝國自然希望以漢志鐵路作為帝國在阿拉伯半島的統治軸線,同時向鐵路沿線輻射控制力,進而控制半島的大部。而阿拉伯人的部落與大家族自然要儘力阻止這一企圖,尋求外部力量的支援顯然很重要,比如英國人。

兩個阿拉伯半島——沙漠與綠洲,在鐵路之前,只有駝隊能從陸上聯繫各個綠洲,當然,海運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德國人為這條鐵路提供了工程設計和指導,他們希望通過這條鐵路將德國的影響力滲透到阿拉伯腹地,為德國爭得更多「陽光下的地盤」。這與同時期德國計劃修建的三B鐵路:柏林(Berlin)—拜占庭(Byzantium)(伊斯坦布爾)—巴格達(Baghdad)屬於同一目的,德國人顯然更重視巴格達而非麥加。加上當地勢力的阻撓,漢志鐵路未能完成其原先的建設規劃,停在了麥加以北約400公里的麥地那。

三B鐵路的一部分(伊斯坦布爾—阿勒頗—摩蘇爾—提克里特—薩邁拉—巴格達—大馬士革)

麥加與麥地那

漢志鐵路通車之後就一直受到阿拉伯部落的襲擊,游牧的貝都因人(Bedouin,阿拉伯語,意為游牧人)依託他們的沙漠之舟——駱駝,加上世代沙漠游牧對周邊地形的了解,持續地對象徵奧斯曼統治的鐵路發動襲擊,因此奧斯曼帝國從未能有效控制鐵路周邊的地區。為了保護鐵路的安全,奧斯曼帝國在鐵路沿途設立了很多兵站、加水站和哨所,無形間極大地增加帝國對阿拉伯的統治成本。

貝都因人

漢志鐵路沿線的奧斯曼帝國軍隊據點

未過幾年,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加入同盟國陣營,對協約國宣戰,中近東戰線出現了對英國不利的形勢。到1915年下半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進攻了英屬埃及,圍困了英國的亞丁保護地,英軍在美索不達米亞和達達尼爾海峽相繼失利,在阿曼、蘇丹和波斯灣地區還面臨一些酋長發動的「聖戰」。

一戰協約國與同盟國——奧斯曼這次押錯了寶,以至成為戰敗國被解體

由於英國的主要精力放在歐洲大陸,與德國陷入殘酷消耗戰之中,而經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通向印度的航線又是英國的核心利益,大英帝國需要一個在中東的盟友,以對抗奧斯曼帝國。

在這種情勢下,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麥克馬洪(對,你沒看錯,就是那個提出麥克馬洪線割走藏南的傢伙)向來自哈希姆家族(穆罕默德即來自此家族)的麥加謝里夫(Sharif,阿拉伯語,意為「聖裔」)海珊·伊本·阿里提供現金和武器,並允諾在戰爭結束后成立一個統一的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阿拉伯國家,承認他為阿拉伯之王。

威脅到英國——印度航線的奧斯曼帝國

麥克馬洪

1916年6月5日, 1500名阿拉伯騎士在麥地那對空鳴槍,宣布阿拉伯獨立。6月10日,海珊的長子阿里和三子費薩爾聯合指揮的漢志戰士包圍了聖城麥加,土耳其的漢志總督加裡布帕夏帶著親衛隊逃往漢志山脈中的避暑勝地塔伊夫。經過20多天的圍困,麥加守軍投降。

手持阿拉伯起義旗的阿拉伯起義軍士兵

麥加與塔伊夫

阿拉伯起義爆發后,駐開羅的英國中東事務大臣羅納德·斯托爾斯勛爵於1916年10月動身前往漢志拜訪海珊,此時,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這位牛津大學畢業生,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勞倫斯在就讀牛津大學期間,就多次前往中東,進行考古研究,對中東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

勞倫斯作為會講阿拉伯語的「中東通」,從倫敦的總參謀部地理情報分部調派往開羅的英國陸軍情報局工作,奉命陪同斯托爾斯前往阿拉伯地區執行這一外交使命。

腰別阿拉伯彎刀,身著阿拉伯長袍的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

會後,斯托爾斯答應從開羅為阿拉伯起義軍隊提供金錢和給養,勞倫斯中尉則被留下來對漢志戰爭的形勢進行評估。1916年10月16日,勞倫斯從英軍中東總司令部所在地伊斯梅利亞乘船抵達吉達港。他在那裡與海珊的次子阿卜杜拉進行了會晤,不久又見到了阿卜杜拉的兄弟阿里和費薩爾,很快成為費薩爾的摯友和軍事顧問。

根據此改編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奧斯曼軍隊依靠鐵路補給,英國與阿拉伯聯軍則依靠海上補給

在武器裝備方面,此時阿拉伯起義軍武器落後,重火力奇缺,連步槍也無法做到人手一桿,而反觀奧斯曼,經過多年的現代化,雖仍無法對抗歐洲列強的軍隊,但對付阿拉伯起義軍也應是綽綽有餘,而且還有空中戰機支援,更有漢志鐵路為奧斯曼軍隊源源不斷地提供兵員和補給。

1916年,正撤離前線的阿拉伯駱駝兵。

人員方面,阿拉伯人此時部族觀念仍很強,自己部落的水源和土地決不允許其他部落使用,來自不同部族的少數人的衝突常常演變為曠日持久的部族械鬥,整體來看由此組織起來的阿拉伯起義軍應該是內耗不斷的一盤散沙,但在勞倫斯——這個看起來「腦袋不長在自己頭上」的英國軍官率領下,居然讓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落團結起來,扛起阿拉伯民族主義大旗,共同抗擊土軍。

身穿英國軍官制服的勞倫斯,眉宇氣勢如虹

1916年12月,勞倫斯藉由英國海軍的幫助成功阻滯了土軍於延布的攻勢。勞倫斯說服阿拉伯軍隊將戰略重心放在漢志鐵路沿線地區,而非麥地那。相比城市攻堅,襲擾交通線顯然容易得多。這個決策迫使土軍派重兵保衛鐵路,同時承擔持續的維修工作——這對土軍起到了遲滯的作用。

港口城市沃季赫是勞倫斯襲擊漢志鐵路計劃的重點。1917年1月3日,費薩爾率5,100名駱駝兵及5,300名步兵沿紅海海岸北進發動攻勢。1月23日,一支包含有400名阿拉伯士兵及200名英國皇家海軍水兵的登陸部隊到達延布,而與此同時一支800人的土軍駐防部隊正準備自南部進攻。

當英國與阿拉伯聯軍控制紅海東岸主要港口后,就可以從側翼不斷騷擾奧斯曼的鐵路補給線

沃季赫於36小時后宣布投降,由於側翼暴露,土軍放棄了其對於麥加的進攻,轉而選擇與漢志鐵路沿線的分散兵力一同退往麥地那進行防守。在攻勢期間,阿拉伯起義軍漸漸壯大,擁有70,000人的兵力。海珊之子阿里的部隊直逼麥地那;阿卜杜拉駐紮於瓦迪艾斯,負責騷擾土軍聯絡及切斷補給線;費薩爾則駐紮在沃季赫準備下一步攻勢。

阿拉伯起義軍襲擊漢志鐵路(戰地1截圖)

奧斯曼軍隊雖在人員與裝備等方面對阿拉伯起義軍佔壓倒性優勢,但是這些優勢都來自漢志鐵路,鐵路是奧斯曼軍隊的生命線,一旦鐵路受到襲擾,會使得補給和指揮不暢,土軍的作戰將受到極大影響。

而阿拉伯起義軍則沒有這樣的致命弱點可供奧斯曼軍隊攻擊,起義軍士兵都是生於沙漠,長於沙漠的貝都因人,他們在勞倫斯的指揮下,依靠駱駝和馬匹,以沙漠中零星分佈的綠洲為據點,利用自己的機動優勢,不斷對鐵路線發動襲擊,襲擊成功后迅速離開,不打陣地戰,而通過運動戰消耗土軍有生力量,使得奧斯曼軍隊需派大量兵力駐防漢志鐵路沿線,陷入維持漢志鐵路運行而無法對周邊縱深進行進一步控制的被動局面。

貝都因人

騎著駱駝的阿拉伯起義軍

如果沒有毛主席的教導,勞倫斯焉能成功

1917年初,阿拉伯游擊隊開始沿漢志鐵路發動偷襲。起初這些游擊部隊是由協約國正規軍將領指揮的,他們指揮游擊部隊襲擊無人看防的路段,將之炸斷。

3月,勞倫斯發動了他對鐵路的首次襲擊,此後破壞漢志鐵路的戰例層出不窮,典型戰例如7月6日至7日的襲擊:起義軍在漢志鐵路某線路埋下超過500顆炸彈,並在凌晨2點左右全部引爆。在8月的一次襲擊中,貝都因游擊隊一次炸毀了5千米的線路,以及4座橋樑。

漢志鐵路線上一座被毀的橋樑

1917年3月,奧斯曼軍隊連同舍邁爾山酋長國(又稱哈伊勒,在內志地區)的部落武裝對漢志地區發動了掃蕩,造成起義軍的重大損失。但是,1916年12月奧斯曼軍隊對延布的失敗進攻使得起義軍實力大增,奧軍被迫漸漸轉入守勢。勞倫斯事後稱,奧軍在延布的失敗是阿拉伯起義的一個轉折點,幾乎使其敗勢變得不可逆轉,是其在漢志地區潰敗的序曲。

進擊的阿拉伯起義軍

1917年,勞倫斯擬定了一次針對亞喀巴港的英阿聯合行動,其中阿拉伯軍由非正規武裝以及奧達·阿布·塔伊領導的霍維塔特部落武裝組成。

亞喀巴港是奧斯曼土耳其於紅海沿岸剩餘的唯一一座港口,威脅著英國埃及遠征軍的右方側翼。佔領亞喀巴能夠確保埃及遠征軍的下一步攻勢不受側翼阻攔,而且亦能為英國援阿物資提供中轉站。

地圖

勞倫斯和奧達帶領40名部下於1917年5月9日離開了沃季赫,計劃到訪霍氏部落駐地徵召一隊駱駝兵。7月6日,陸上攻勢成功后,阿拉伯人幾近兵不血刃拿下亞喀巴。勞倫斯隨後跋涉150英里到達蘇伊士運河,向軍方求得食物等物資補給,予以2,500人的阿拉伯起義軍以及700名土軍戰俘。不久后,一支龐大的英法聯合艦隊航向亞喀巴,幫助阿拉伯人鎮守該城。

阿拉伯起義軍在亞喀巴

1917年末,起義軍向奧斯曼土耳其的數個據點發動了突襲,以支援英軍將領埃德蒙·艾倫比針對加沙-貝爾謝巴防線發動的冬季攻勢。典型的突襲戰例如1917年9月的一次突襲,由勞倫斯發動,通過炸毀橋樑殲滅了一支土軍鐵路運輸部隊,隨後又洗劫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維修部隊。

1917年11月,為支援艾倫比將軍的攻勢,勞倫斯又向雅莫科河谷地發動了一次孤軍深入的突襲行動,摧毀當捷運路橋未果,轉而突襲並殲滅了土軍第七軍團指揮官傑馬爾帕夏的鐵路部隊。1917年聖誕節前夕,艾倫比攻下耶路撒冷,為此次進攻畫下圓滿句號。

埃德蒙·艾倫比將軍進入耶路撒冷

在阿拉伯起義軍的破壞下,至一戰結束時,漢志鐵路已完全停運,1919年漢志王國和內志王國展開半島統治權的爭奪戰,也無暇顧及鐵路的重開,至內志王國(沙烏地家族)吞併漢志王國(哈希姆家族)建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之後,漢志鐵路已基本被完全拆除,只留下了路基與部分當年被炸毀的機車殘骸,供後人懷念當年阿拉伯的勞倫斯在茫茫荒漠中的「百團大戰」。

END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ID:diqiuzhishiju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這裡:

甘英出使羅馬 | 第一個到達伊拉克的外交官

土耳其旅行大師 | 斯特拉博與世界上第一本地理教科書

以色列地緣格局 | 以色列的戰爭宿命

庫爾德人 | 中東第五大民族的坎坷旅程

埃及地緣格局 | 從文明的搖籃走向文明的木乃伊

下期預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