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教師節,河南兩位老師登上央視舞台

郭天財在田間研究麥子 河南農大供圖

昨日,全國第33個教師節,河南兩位默默耕耘在教學一線的老師登上央視舞台,走進全國觀眾的視線。

17時18分央視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19時30分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CCTV-3,分別播出《好大一棵樹——2017教師節特別節目》,小麥栽培研究領域著名專家,學生心中的「嚴師慈父」,農民朋友口中的「貼心人」——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21時,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播出的《2017尋找最美教師公益活動頒獎典禮》上,帶領河南團隊連續5次獲得足球錦標賽全國四強,率領代表隊獲得世界中學生五人制錦標賽「Fair Play」公平競賽獎,2017年河南最美教師——河南省實驗中學教師竇志剛獲評「全國最美教師」。

他讓「碗」里盛上了更多「河南糧」

小時候的「大夢想」 「天天能吃白面饃」

「小時候常常做『白日夢』,啥時候我能天天吃白面饃?全家人都吃上白面饃?」1953年6月,郭天財出生在愚公故里濟源深山溝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上國小時,一個菜糰子就是他一天的口糧,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一頓白面饃。兒時,他的夢想就是「天天能吃白面饃」。

長大后的「夢想」

當農業科學家

讓所有人都吃上白面饃

「農民的兒子知道糧食的珍貴,當一名農業科學家,讓所有人都吃上白面饃,不再餓肚子!」1974年高中畢業后,學習成績優異的郭天財被保送到河南農業大學。報到當天,他在日記里寫下了終身志向。1977年,郭天財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從事教學和小麥研究工作,小時候簡單樸素的夢想從此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作物栽培研究立項難、爭取經費難、出成果難,不少從事栽培技術研究的人紛紛轉行搞起了育種。深知栽培技術重要性的郭天財帶領團隊堅守在小麥栽培技術研究這塊被人冷落的陣地,邊研究、邊示範、邊推廣。曾經,小麥畝產極難達到百斤,河南農村流行著「小麥小麥,不過一百」的說法。如今,小麥已實現畝產千斤,作為小麥高產的領軍人物,郭天財及其團隊功不可沒。

首創畝產821.7公斤的全國冬小麥最高單產紀錄

「十一五」以來,郭天財團隊連創小麥15畝連片平均畝產717.2公斤、50畝連片平均畝產735.2公斤和100畝連片平均畝產751.9公斤的最高單產紀錄,並在國內率先創造了在同一塊土地上小麥、玉米萬畝連片平均畝產超半噸糧的高產典型,首創了畝產821.7公斤的全國冬小麥最高單產紀錄,舉世矚目,引領了小麥的高產方向,為「碗」里盛更多優質「河南糧」增加了底氣。隨著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國家首批「2011計劃」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CIMMYT-小麥玉米聯合研究中心等國家級教學和科研平台落戶河南農大,小麥研究走向了世界。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一年中200多天在田間地頭

如今,郭天財早已是大名鼎鼎的小麥專家。但是在農民朋友的眼中他是「貼心人」,並親切地稱呼他「郭小麥」。

有一年春節期間,郭天財下鄉看小麥情況,在滑縣道口鎮麥地里遇到一位老鄉正在麥田施肥、澆水。

「老鄉,這會兒天冷、苗弱,你這樣干不行啊。」

「我種地多年有經驗,沒關係!趁過年,打工的孩子都在家,先把活兒幹了。」

「這是我的名片,咱倆打個賭,你按我說的辦法做:成功了麥收時你請我吃一碗雞蛋撈麵;失敗了你帶一面鑼到河南農大門口敲,說我郭天財是假專家、不中用。」

那年麥收后,這位老鄉真的帶著一籃子雞蛋摸到了河南農大找到了郭天財:「麥子豐收了,你真神!」

「我的小麥每畝播種30斤,施複合肥一袋、尿素20斤,肥力夠嗎?」

「我家的小麥現在打苞了,該咋管理?」

「預防赤霉病用啥葯?」

「孕穗期管理要注意啥?」

「拔節期施什麼肥呀?」

一年當中,郭天財有200多天奔走在全省各地田間地頭。再深奧的科學道理,他都能用最通俗最接地氣的話來解釋,即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也都能聽得懂。很多農民,尤其是種糧大戶都成了他的老熟人、好朋友。商水縣的一位種糧大戶在他的技術指導下,還成了全國勞模。

「不能整天坐在辦公室里,一定要到農民中去,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郭天財隨身攜帶的包里常年放著一個鋼捲尺,不僅可以測量出小麥的株高,更拉近了他和農民朋友的距離。郭天財經常說,身上沒有點土,腳下沒有點泥,當農業大學的專業課教師是不太合格的。

是嚴師也是慈父,幫學生修改論文,一個標點都不放過

剛當老師時,為上好第一節《作物育種學》,郭天財把講稿修改了好幾遍,面對辦公室牆壁反覆試講,45分鐘的課堂上,哪些地方應該推起小高潮,哪裡應該有個小幽默,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生動,幽默,深入淺出,重點突出,有理論,有實踐,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是他教過學生對他的一致評價。

在學生眼中,郭天財是一位嚴師。「畢業答辯的時候,郭老師幫我改畢業論文改到晚上十點多,大到思路,小到每一句話,細到每一個標點符號。」回憶曾經,郭天財2014級的學生、今年考上博士的武玉芳印象深刻,「老師對於做人、做學問要求特別嚴,誰都別想偷懶,別想矇混過關。」

「郭老不僅是嚴師,更是慈父,他非常關心大家的生活,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常常貼錢、借錢給困難學生。」郭天財帶的研究所、如今也已經是小麥研究專家的王晨陽,如此評價郭天財。郭天財的第一個碩士研究所、如今小麥研究領域的佼佼者康國章依然記得,1997年自己剛讀研那年冬天,天氣非常寒冷,郭老師看到他穿著毛衣下來曬被子,問他冷不冷,還給他送了件棉衣,「能順利完成我的學業,郭老師居功至偉。」

河南農大的學生農家子弟多,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多。像這樣冬天送棉襖、開學墊學費事兒,郭天財不知道干過多少次。「郭老師是我們思想上、科研上和生活上的引路人。」曾經奔著郭老師來的碩士研究所劉國玉,今年考上了農業大學的博士。

「教好書、帶好學生,為農業生產做點貢獻,是我應盡的本分。做事先做人,做人品為先。一個學生要想成才,必須有一個很好的品格,一個好的德行。」如今,64歲的郭天財一站上講台,立馬容光煥發、神采飛揚。鄭報融媒記者 張競昳 文/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