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有沒有管理好「三個錢袋子」?

(一)

我有一個朋友最早是在加拿大的某個金融機構里為客戶做財富管理的,他不久前才回國,進了某家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有次閑聊,他說國內的那些土豪客戶讓他活得很憋屈,毫無往日那種作為「Banker」存在感。

我問怎麼個水土不服了。他說,他曾經的一大塊工作,是幫助客戶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或風險厭惡程度,理解自己的生活、工作、娛樂、醫療、教育、財富傳承等各方面需求和流動性配比,從而做好所謂「三個錢袋子」的資產配置,把大的格局配完了以後,是在這個基礎上,再來討論周期性的策略調整,以及每個籃子里要採購進哪種雞蛋,也就是再來挑選細的投資產品或者說標的。

所謂「三個錢袋子」,是指:

1,短期流動性。

2,中長期投資。

3,風險投機(高風險高收益品種)。

可是回到國內,我這個朋友每每問及他的客戶是怎麼做資產配置的,他的客戶一般會把自己所有的投資品種一股腦地拋出來:「哦,那個啥,我這兒有套房、那兒還有房、買了哪家哪家幾百萬的信託、還有多少多少股票、哦最近聽說港股好又買了哪個哪個港股。」

當我朋友問客戶,是怎麼規劃自己的配置的,對應到上頭」三個錢袋子」的部類里分別是如何安排的。一般他的客戶都會表現出,從沒認真思考過,或者,有必要那麼教條么,反正能賺錢就是了呀?

當我朋友從財富管理理念的源頭去說如何規劃時,據他說很多情況下,他根本說不了兩分鐘,對方就會插嘴說,哎,那現在去追港股還來得及吧太晚了嗎?你說的這個什麼投資,收益能超過10%伐啦?甚至還有人當場報出一個股票代碼,說是張三李四給了他一個所謂內幕消息,叫我朋友給看看K線圖。

我這朋友關於「Banker」的存在感就這樣碎了一地。他感覺他現在在別人眼中,更像是個賣產品的、做銷售的、拉資金的;甚至於,伺候人的:因為他還干過替大客戶的丈母娘預約專家門診、替客戶海外留學的孩子聯絡當地住宿等。他自嘲人家海外私人銀行的銀行家是客戶家族的財富管家,他倒好,財富不一定管得上,這管家的雜活兒倒是先做起來了。

(二)

好了故事聽完,下面來說正題:「三個錢袋子」,也就是所謂的資產配置。

其實「愉見財經」想說這個話題很久了,但總覺得似乎還有點早,所以想等一等。一來,國內很多市場畸形的「剛性兌付」還沒有打破,這就導致風險都藏匿、分攤、或者往後滾雪球了,這種不正常的市場環境,反而會讓好的做法遇到尷尬。二來,國內的很多資產類型,有的還空白、有的還不成熟、有的還沒放開,還有一些,在國內投資人片面追求畸高收益的非理性群體效應的溫床之下,做著做著,就被騙子佔領了市場,好產品反而因為收益不夠吸引人、投資效果不夠立竿見影、宣傳不夠信口開河刺激到位等,靠邊站了。

但是等著等著到了今天,覺得雖然還有一點點早,但已經差不多可以說這個選題了。那種莫名奇妙的剛兌,正在逐個地被打破;此外就在近一兩年,我個人感覺市場和機構們也進步很快,像FOF啊、一些消費金融的ABS啊等等等等這種資產品類,都已經在慢慢建設起來了。就我採訪過的機構而言,感覺像平安、招行等銀行的私行部門,還有一些非銀財富管理機構,比如宜信財富和IDG等一批排名靠前的VC在合作的FOF產品等,都已經為不同財富階層的人群,把之前的一些配置的空缺點給填充起來了。

(三)

其實理念很簡單,就是每個投資人都有必要給自己的財富在「三個錢袋子」里做一個配比。第一個錢袋子,有一種說法是留出可支撐6個月左右的必要開支,放在流動性比較好的資產籃子里。餘下的怎麼配,其實文無定法,根據每個人的人生階段、家庭情況、風險承受能力等再做調整。

比如我採訪過的前滙豐投資管理公司亞太區行政總裁Blair C. Pickerell,他有次就說,他的配置比較保守,所以是第一和第二個「袋子」都比較大,第三個比較小。他說他甚至會在第一個「袋子」里放差不多夠三年的備用,那相對而言流動性教好的袋子也就意味著收益不會太好,但這是他的個人決策,因為安心呀,即便萬一突然發生了什麼緊急狀況、或者突然失業了之類,那日常家庭生活開支也會無憂。當然他的第二個「袋子」佔了大頭,第三個「袋子」對他個人而言則不那麼重要。

當然換到投機機會、短期投資機會都更多的亞太區,或者是換到還在財富積累期的年輕一代,他們可能會調降第一個「袋子」的比例,而增加第三個「袋子」。權重因人而異,只要是適合自己的、自己想清楚的,都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盡量不要毫無規劃、打到哪裡是哪裡,那樣的投資會高一腳低一腳,也許是能逞一時之快,但並不利於整個人生、整個家庭的收益曲線平滑向上。

(四)

下面給大家講講正、負面的案例。

去年年初,我的一個很好的朋友給我發了一條信息,大意是借他10萬塊錢救個急,很快能還。我當場笑掉大牙,還打電話去罵他是不是在群發信息,測試朋友們的忠誠度呢?所謂俗話說,不到借錢的時候不知道誰是真朋友嘛。

我之所以這麼不懷好意猜測他,是因為他老是得瑟自己股票炒得多好多好,股票賬上就有幾千萬了。你說這種人跑來借10萬元,不是被盜號就是講笑話吧。

結果他說是真的,他是真沒錢了。原因就是他99%的錢全在股市裡,這還不算,他還是加了大槓桿去玩的。結果去年初,啪啪一熔斷,槓桿一上、泥沙俱下,基本上就被割沒了。謝天謝地還剩一隻重倉的票子停了牌,但就是因為停牌關在裡面,什麼時候打開還不知道,所以他就突然就從「土豪」變「赤貧」,沒錢用啦。但家裡房貸每月要還、孩子教育每月花錢、自己吃用開銷手腳也大慣了。於是只能借錢。

你可以說這是人性的貪婪和恐懼在作祟。但換個視角,這傢伙不也完全沒有資產配資的理念嘛,所有雞蛋就放他自以為最在行的那個籃子里。成也蕭何敗蕭何。

和這個朋友類似的,還有「愉見財經」採訪過的P2P倒閉案例里,大量的退休職工、還有那種動拆遷拿了補償款的。真會把自己用來養老的、或者是原本打算給兒子結婚買房用的補償款,大比例地往一個P2P里投。一樣讓人無語。

我還觀察過我另一個朋友,完全是無意識地在分散投資著,有點當零花錢放在微眾銀行活期,其實說白了就是投了T+0的貨幣基金,有點錢當時跟風還換了美元,有點買買銀行理財,有點錢用來炒炒股票。

某天她不知道哪裡聽來一隻股票的消息,說這股票可以再漲一倍。她一開始無非是把自己其它股票拋掉買了這隻,後來這股票還真漲了,於是她後悔了:「啊呀早知道把其它錢都拿過來投喏,那現在就不是賺一兩萬塊的事情啦,那就是十幾萬賺好了。」她這麼想著還真這兒做了,貨幣基金贖回,買這股票,美元換回人民幣,買這股票。

現在的行情,哪有一口氣漲的。過兩天這股票又回調了。漲的時候本金小、跌的時候反而本金大了。這下她戰術打發陣腳全都亂了,打電話問我怎麼辦。我覺得這個「怎麼辦」,不應該光光是討論這個股票明天是漲是跌,而更應該討論討論,你願意配置到二級市場這塊的資金,比例最大應該是多少?

比如10%、比如30%、比如每月收入的10%就進入這個「袋子」。那就是想清楚了,賭了也不怕,不管你是技術派還是跟風派,站隊政策還是炒題材,喜歡看業績還是喜歡看K線,這就是個概率論,分析下來贏面大就去搏,輸了也不怕,反正這個資產配比,就是專門用來搏高收益的。(當然除了股票以外,還有其它很多可以歸到這一類的投資方向。)

有人也許會問,如果我只設定了20%在這個「袋子」里,但我又的確覺得這裡有一波機會,怎麼辦?兩種辦法,第一種是,階段性調整這個袋子的比例,比如想清楚,預估這一波機會大概是半年,那就半年內調節比例到25%(不過我開篇那做私人銀行的朋友並不建議這麼做,他建議用辦法二);第二種是,大的資產配置比例不變,但增加這一布類的投資槓桿,一比三、一比五去做。這樣,投對了反正也贏了好幾倍,投錯了對長期財富安排、短期生活開銷也都沒有什麼大影響。

要的是,這輩子,生活質量穩定地每天都好;而不是,好的時候錢不當錢、糟的時候又一分錢掰兩半用。

(五)

最後再普及一些高凈值人群資產配置的基本思路。

第一,是宜信財富在《2017年資產配置策略指引》中提到的資產配置「黃金三原則」——跨地域國別配置、跨資產類別配置、和建議可以開始超配一些諸如FOF的另類資產。

其實像耶魯大學校際基金就是按照這樣的標準來配的,幾十年都堅持科學配置,就能跨過個別類別資產漲漲跌跌的周期,從長期來看,平均下來可以做到每年兩位數的回報。

以上這三個原則里,第一和第二個,還是值得高凈值人群去配一配的:比如在合規的前提下,不要把千萬資產都放在人民幣資產一個籃子里;也不要因為房地產還沒經歷過完整的周期大家都一味看漲,就把所有都賭在了房子上。這個組合可以覆蓋房地產、金融投資、保險資產;有權益類也有固收類;有長期投資也有一些短線操作,等等。

第二,是想進一步說,在跨資產類別這一項里,要提醒大家關注到所投標的的「底層資產」。不要這裡看似投了個信託,結果扒扒扒到底層是個三線城市的房地產,那裡又投了個私募,結果扒扒扒到底層還是三線城市房地產。這樣表面上看,好像做了配置了,但穿透到底層一看,還是風險過於集中。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