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華鱘,不再上演白鱀豚滅絕的悲劇?

本報記者 陳磊

4月上旬,500尾大規格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人工增殖放流將補充中華鱘野生群體的數量,那麼,野生中華鱘的境況怎樣?科技日報記者聽到的好消息是,去年11月24日在葛洲壩產卵場監測到野生中華鱘魚卵,而在此之前的2013年至2015年連續3年並沒有監測到此現象。

中華鱘是典型的長距離海河洄遊性魚類。上世紀80年代葛洲壩工程實現大江截流時,洄遊來的中華鱘便在葛洲壩下聚集,形成新的產卵場。可是,近幾年來,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情況並不樂觀,其產卵場面積大為縮小。

「去年年底,我們在第一時間監測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后,獲取部分魚卵帶回實驗室進行孵化研究。」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水生態修復研究室副主任姜偉博士介紹,「當時有專家擔心,怕魚卵是雜交鱘的後代,種質不純正。但經過鑒定,認定其是貨真價實的野生中華鱘卵。」

「去年所獲的野生中華鱘魚卵的受精率、孵化成活率都很低。」姜偉說,中華鱘卵在自然條件下存活率本來就非常低,只有千分之一或萬分之一,基本靠以量取勝,一條魚可以產幾十萬個卵,但還沒孵化,90%的魚卵都會被其它魚吃掉。「比起自然環境,人工條件會更安全,我們培育繁殖野生種群,也是為了保持其種質優良,優化其遺傳性狀。」

這雖然為野生種群恢復找到一線渺茫的希望,可令姜偉著急的是,目前中華鱘雌雄比例嚴重失調。以前中華鱘正常的性別比例接近1∶1,但據2008年左右的調查結果顯示,中華鱘雌雄比例達到了7∶1。雖然近年來,因國家禁止科研用捕撈中華鱘,研究人員無法調查,但他們判斷「雌多雄少」的現實不會有太大變化。

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衡,可能與長江水環境污染密切相關。姜偉說,曾有科研人員用其它魚類試驗表明,長江入海口污染水域的類激素物質,會導致魚類種群出現雌性個體數量大於雄性的現象。「性別失衡,也說明中華鱘野生種群資源處於衰退階段,這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無奈現實。」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物種保護技術學科組組長杜合軍博士曾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學習工作過,他見證了館里最後一隻白鱀豚「淇淇」在人工養殖了20多年後,因一直找不到配偶,沒留下任何子嗣,孤獨終老。

2007年,人類正式宣布白鱀豚功能性滅絕。中華鱘會重蹈其覆轍嗎?

杜合軍說,中華鱘研究所已成功利用單性生殖技術繁殖中華鱘。也就是說,萬一發生只有雌性中華鱘的極端情況,僅依靠單性也能成功繁殖,且後代有雌有雄。「當然這只是一種應對極度瀕危情況下的技術儲備。」 杜合軍等人還通過低溫保留中華鱘的精子、胚胎、細胞等基因信息。在自然界如若真尋覓不到中華鱘了,科研人員也有可能利用克隆技術像重現電影《侏羅紀公園》里復活恐龍的情節一樣,復活中華鱘。

2009年停止了野生中華鱘的科研捕撈,中華鱘研究所在同年取得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並在之後連續多年獲得全人工繁殖的成功,中華鱘種群的繁殖脫離了對野生種群的依賴。「通過監測發現,4月8日放流的部分中華鱘已順利過長江幹流監利段。」剛從野外監測歸來的姜偉11日晚向記者透露。

但是,這一路上中華鱘還是會歷經磨難。根據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監測數據,近幾年放流的大規格中華鱘只有3—4成順利洄遊到了大海。

與此同時,保護中華鱘絕對不僅是在實驗室、在養殖車間的研究與繁育。「上個世紀80年代,每年湖北境內捕撈野生中華鱘數量最多時達到1000尾。」姜偉說,可是近幾年,每年洄遊進入長江產卵的中華鱘數量已不足百尾。「由於中華鱘生命周期長,出現斷檔后很難在短時間內恢複種群,再加上長江沿線經濟發展帶來水環境的持續衰退,不能否認,總體來說中華鱘數量仍處於低水平狀態。」姜偉說。

「中華鱘個體大,生命周期長,其種群資源恢復難度遠大於四大家魚。」姜偉說,中華鱘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典型物種,如果保護好它們了,那麼說明長江流域和近海生態環境也恢復得不錯了,長江的其它魚類種群也生活得不錯了。圖片來自網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