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學史上最好的「第二部小說」

一個作家或許可以花上一輩子時間來打磨他的第一部小說,然而當他創作自己的第二部作品時,卻可能會被截稿日煩到死。正如「難產的第二張專輯」是現代音樂工業的產物一般,「難產的第二部小說」乃是現代出版業的產物。如果某個作家的第一部作品紅了,大家立即會期待他出第二部。總之,趕緊出活兒為妙。

伊恩·麥奎爾(Ian McGuire)的《北方海域》(The North Water)沒能得到2016年度的布克獎(Man Booker),但卻在上周三拿下了英國皇家文學會的「安可獎」(Encore Award),此獎項是專為那些克服困難創作出第二部小說的作家而設。麥奎爾的處女作《不可思議的身體》(Incredible Bodies)是一部諷刺小說,《北方海域》則是一部富有穿透力的現實主義小說,其內容主要與1850年代的捕鯨業有關。

不少作家被出稿速度或是截稿日之類的要求折騰得夠嗆,但有那麼一些第二部小說寫得非常好的作者卻並沒因處女作而一炮走紅,甚至在其有生之年都沒怎麼紅過。為了激(催)發(逼)一下各位的創作靈感,筆者將在本文中列舉一些歷史上最為出色的「第二部小說」。

《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

不消多說,某部大家非常熟悉的古裝劇(還包括某些相當優秀的英語散文)就是改編自奧斯汀的這第二部小說。據皇家文學會的調查,它還是「全英國人民最喜愛的第二部小說」。不過,奧斯汀的成功案例也可能會引起一個疑問:所謂的「第二部小說」到底怎麼算?是一定要正式出版的才算,還是寫了但沒出版的也算?她的哥特式諷刺小說《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其實在《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正式出版以前很久就已經寫好了(這裡的意思是:前者到1818年才正式出版,後者是其長篇小說的處女作,出版於1811年——譯者注)

《尤利西斯》 詹姆斯·喬伊斯

這本書是現代主義小說的里程碑,也是先鋒派喜劇的扛鼎之作,當然也是喬伊斯的第二部小說。它化用了荷馬《奧德賽》的情節,並將其縮寫為都柏林的一日(1904年6月16日)生活。這部小說的創作花了好些時間:它發表於喬伊斯的小說處女作《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寫成后的第六年,這是一部評價甚高的教育小說(bildungsroman,德語詞,一般以描述主人公的成長為主題——譯者注)

喬伊斯沿用了作家圈子裡的一個常見「伎倆」:在《尤利西斯》出版前,他曾發表過一個與之相關的短篇故事集《都柏林人》(Dubliners),因此嚴格說來《尤利西斯》應該是他的第三部小說——強迫症患者聽了這話是否會舒服一些?顯而易見的是,《尤利西斯》乃是基於其處女作進一步發展而來。《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在各章節中分別採納了不同的風格,以此來表現主角一生當中的不同階段,尤利西斯的風格比這更加多樣化:至於這麼謀篇布局的確切意味到底是什麼,那就是可以花上一輩子時間來爭論的問題了。

「上帝!這故事到底在講些啥?」圖為《項狄傳》中的一張版畫。攝影:Alamy

《項狄傳》 勞倫斯·斯特恩

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書,它挑戰了傳統意義上的小說概念,儘管挑戰得還不是那麼徹底。斯特恩在此之前曾寫過《一部政治羅曼史》(A Political Romance),這是一部模擬史詩(mock-epic),一部諷刺性的影射小說(roman à clef),與許多內涵豐富的處女作類似,讀它的時候會很容易感到百思不得其解。透過創作這部小說,當時已經46歲的斯特恩發現自己還有再寫些東西的能耐。

接下來《項狄傳》便誕生了。如果斯特恩的第一部小說還類似於無心插柳柳成蔭,那麼這第二部則顯然是他深思熟慮的作品。這本書基本上是東拉西扯,有意在許多地方打岔,一會兒不經意提到某甲,一會兒又毫無徵兆地扯到某乙,總之一團亂麻。它體現了一場隨心所欲的胡思亂想實驗,頑皮、隨性而富有創意。哪怕放到今天來看,這本書也仍顯得古怪荒唐。

《百年孤獨》 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作為魔幻現實主義(這種風格也被人稱為「有點幻想成分,但並不太多」)大師,馬爾克斯打破了「憑處女作一炮走紅但只是曇花一現」的定式。他的第一部小說《枯枝敗葉》(Leaf Storm)很不錯。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而馬爾克斯也成功地在它的基礎之上創作出了《百年孤獨》,這一點在情節設定和風格方面尤為明顯,例如這兩部小說里的故事都發生在同一個村莊。

《百年孤獨》勝過《枯枝敗葉》之處在於:它比《枯枝敗葉》更《枯枝敗葉》。這個令人激賞的成功案例表明:第二部小說是有可能在第一部小說的基礎上有機地發展出來的。

《千年戰爭》 喬·霍爾德曼

這是另一個緊扣某一特定主題,將其不斷發展完善的案例。霍爾德曼的第一本書《戰爭年代》(War Year)基於作者在戰爭中的真實經歷,講述了一個關於越戰的故事。在後續的作品中,霍爾德曼同樣以這些經歷為藍本,並將故事發生的場景進一步擴展到了宇宙空間當中。

霍爾德曼的第二部小說擺脫了因現實世界中的各種鬥爭而產生的政治性包袱,它將科幻體裁作為一種隱喻來加以呈現。一群士兵在經歷了離奇的光速旅行之後返回地球,發現時間已經過了好幾個世紀,儘管他們主觀上感覺才只過了幾個月而已。轉眼間整個世界都變了,那些歸國的越戰老兵想必也會有類似的感受。透過訴諸不尋常的設定來展示一場大家認為是尋常的戰爭,霍爾德曼讓他的讀者以鮮活的方式體驗到了戰爭的恐怖。

結語

某些「第二部小說」建立在前作的基礎上,另一些則與前作分道揚鑣了。本文的討論算不上什麼特別新奇的發現,但總歸可以替代一下那些胡亂吹捧處女作的陳詞濫調——比如什麼「才華橫溢的天才」,什麼「震驚世人的天賦」,還有什麼「又一部《火車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作者為寶拉·霍金斯,曾上過亞馬遜年度暢銷榜——譯者注)等等之類的。如果各位看官實在不喜歡筆者列出的這張書單,請記住:它也只是筆者的「第一部小說」。下一張書單肯定會比它好上不少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