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曾經有一個當國王的機會擺在華盛頓面前?

  把川普計算在內,美國已有44人當過45任總統(因為克利夫蘭曾不連續地兩次擔任總統)。

  這44人個性迥異,際遇不同,不同時代獲得的褒貶不一。大體而言,開國元勛一代出任總統,生前得到較多讚譽,死後也愈發受到推祟。

  生前獲得絕大多數人擁戴,死後卻日益變成「神話」的,只有華盛頓一人。

  儘管如此,華盛頓在任時,也有「一小撮人」整天惡毒攻擊這位廣受愛戴的長者,他經常被那些刻薄言辭氣到渾身發抖。開國元勛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外孫貝奇創辦著名報紙《曙光女神報》,當時美國報業正處於黨派報刊時代,謾罵成風,貝奇以辱罵華盛頓而聞名遐邇。

  激進反對派曾給華盛頓取過「暴君」、「獨夫」等綽號,「如果說曾有人敗壞過一個民族的話,那麼華盛頓已經敗壞了美利堅」,貝奇1796年3月在報紙上如此抨擊華盛頓。因為這篇社論,聯邦黨人群眾怒砸《曙光女神報》,《美國公報》的約翰·芬諾則在大街上用手杖痛揍貝奇。

  華盛頓的祟高威望倒不是因為他有迥於常人的非凡才能,主要歸功於「大陸軍總司令」、「建國群父之首」、「開國總統」這些時代賦予的履歷。

  公允地說,華盛頓是才識平常但人品過硬的忠厚長者(甚至軍事上都沒打過多少像樣的勝仗),這樣評價絲毫無損他的偉大。時代把「平凡」的華盛頓推上歷史舞台,時勢也曾經把他變成了「神話」。

  華盛頓生前絕對想不到,自己去世後會變成最受歡迎的雞湯故事主角行銷全球。這些雞湯在同樣深受歡迎,暢銷百餘年,涉及外國政治名人的勵志類中文圖書,有關華盛頓的名列前茅,很受歡迎的少年兒童讀物。

  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小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這是首個獲得成功的華盛頓牌雞湯,被收錄進多種勵志讀物,它由書商兼作家梅森·威姆斯在1800年所炮製。至19世紀30年代,砍樹故事儼然成為美國大眾文化的一部分,人們在評價政治人物品德時,常以這個神話作為標尺。而且故事最終走出國門,擴散至全世界。

  一手炮製眾多華盛頓雞湯故事,尤其是砍樹故事的書商和作家威姆斯

  打那兒起,華盛頓牌雞湯產業就呈現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各種託名華盛頓的雞湯語錄流行於世。沒錯,他老人家成了那個時代的「白岩松」和「柴靜」。

  其實這也順應了一個大勢,美國人塑造對新國家的認同中,需要一些符號化的人事物,這個強化共識與凝聚力的重擔就落到逝去的華盛頓身上。不過整個過程幾乎純民間自發,書商和作家牽頭,並非公權力強制性有系統地刻意為之。

  由於群眾喜聞樂見,除了雞湯之外,奇葩段子也不少,什麼「華盛頓有一套木製假牙」、「華盛頓能把一枚硬幣扔過波托馬可河面」……少數為作者自創,多數取材自歐洲段子,還有的段子基於一點史實,但做了大量文學加工。

  二十世紀頭20年代,教育水平提升,現代社會學科體系建立,越來越多美國知識分子認為,應該用現代歷史學研究方法檢驗有關華盛頓的故事,去偽存真,還原真實的開國總統。在學者和記者們的努力下,很多段子逐漸被證偽。

  《華盛頓砍櫻桃樹》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也是首個成功的華盛頓牌雞湯故事。這是19世紀中期出版物為這個故事配的插圖。

  唯有一個華盛頓牌雞湯最與眾不同,在全球知識階層中影響深遠,超過在大眾中的流行度,而且被破解得最晚,那就是「華盛頓拒絕當國王」的故事——「有人力勸功勛卓著的華盛頓當國王,他嚴辭拒絕這個登上王位的機會,把美國帶上了民主憲政的坦途」。這個情節常被引用來證明華盛頓的高風亮節,從而改變整個國家命運。

  這個故事在的流傳同樣源遠流長,有170餘年歷史。台灣學者潘光哲的著作《華盛頓在》,察考華盛頓在華形象的傳播和演變,其過程的神奇有趣不亞於在美國,重點提到了這個故事。

  最早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曾命幕僚陳德培編寫了有關海外情況的《洋事雜錄》,林則徐已知道「米利堅無國主」,有一個叫華盛頓的「兵頭」率領「米利堅眾夷」脫離英國獨立,他被尊為「聖人」,其名諱被用來當作地名、人名。

  隨著國門洞開,有關美國的中文資料越來越多,讓開眼看世界的知識階層耳目一新,士大夫們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做出了「特色」解讀,如「不設王侯」、「位不傳子孫」、「統領由推舉產生」等等。他們很容易將這些「公天下」的信息與儒家社會推祟的堯舜時代對接,激發出無限想像力,再次傳播的時候,又有了「特色」加工。「華盛頓拒當國王」的故事流傳進來,自然倍受開明知識分子喜愛。

  晚清名臣徐繼畬亦是較早開眼看世界的人,他在《瀛寰志略》里描述:「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徐稱美國制度「創古今未有之變局……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清朝文學家蔣敦復的《海外兩異人傳》,充分發揮想象力渲染了這個故事:「華盛頓復慨然辭眾,謝兵柄,歸田裡。各部酋長、諸將校軍士、百姓咸免冠,額手而前曰:大王功德巍巍,群臣願奉大王為吾國主。乃大誥於眾曰:有國而傳子孫,私也;權重而久劇之,亂之基也。其罷帝號,勿傳世,勿終身執國柄,分建列邦,邦之百姓推擇一人統其眾。」

  後來,故事就這麼一代一代綿綿不絕流傳下去,只是從文言文變成了白話文,各版本敘述風格有所不同,核心意思相差不多。當然故事的源頭還在美國,它的生成和傳播有相當繁雜的過程,來自學者們的小失誤。

  1781年10月,英國將軍康華利在約克鎮圍城戰役中投降,此後雙方除了零星小戰鬥,幾乎沒有了大的戰事,等到1783年9月3日英美簽約《巴黎和約》,美國就正式獨立了。大戰休止之後,就一直盛傳軍官們牢騷滿腹,想發動政變推翻大陸會議。1883年3月16日,華盛頓為平息大家情緒,召集500名軍官開會,向他們發表了著名的「紐堡演說」。

  激進共和主義者認為軍人們籌劃「紐堡陰謀」,指責華盛頓是主謀。若真有政變,華盛頓這位「主謀」卻使其煙銷雲散,反對派的指責無中生有。華盛頓是受軍人們祟敬的總司令,他拖著老邁身體上台,很多人已經表情凝重,他的演講充滿公德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當他掏出眼鏡,說到「先生們,請允許我戴上眼鏡,我不僅頭髮花白,幾乎老眼昏花,無法再為國家效力了」,很多軍官開始抽泣。總之,就沒發生什麼軍事政變。

  軍人的不滿由來已久,不是沒有道理,美國獨立戰爭由當時最激進的共和主義理念驅使,非軍人的開國精英們狂熱痴迷分權制度,但這個制度戰爭時代有缺限,無法高效動員人財物力支援戰爭,緊急時刻難以對戰場局面做出迅速決策。大陸會議是非常鬆散的權力機構,沒有「徵稅權」,倍受錢糧物資短缺的困繞。

  戰爭中前期,形勢非常嚴峻,大陸軍糧餉匱乏,缺吃少穿,很多士兵就跟叫化子一樣,赤著腳,裹著一床破毛毯。革命浪漫主義激情驅使下,作為歐洲「專制主義象徵」之一的軍法制度被廢除(後來被華盛頓恢復),導致軍紀律鬆散,行軍時亂轟轟,打仗時一窩蜂,遭遇訓練有素的職業英軍反擊,常一觸即潰。農忙時節,很多士兵一拍屁股溜回家割麥子,管你什麼戰事吃不吃緊。

  軍人們長期被拖欠軍餉和撫恤金,別說他們滿腹委屈,對鬆散無能的大陸會議充滿厭惡,連華盛頓也經常一肚子怨氣,他本人同樣反對不切實際只圖浪漫的激進共和主義。美國獨立成功與道德無關,與開國群英的才能以及十三州實力關係不大,主要歸因於英國當時的三大宿敵——法國、荷蘭、西班牙的支援,尤其法國,傾盡國力對獨立戰爭實施財政、軍事援助(耗盡國庫成為引爆法國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今天研究美國建國史的歷史學家,通常會指出這個常識。

  1782年5月,出身於愛爾蘭的資深大陸軍軍官劉易斯·尼古拉,從他在紐約的營地紐堡給華盛頓去信,表明他對政府形態的看法。他認為,任何政府形態都有它的優點的缺陷,開國精英流行對歐洲君主制度「一棍子打死」的看法,有嚴重偏見,沒有看到這種制度優點。劉易斯特別聲稱,自己不是絕對君主制推祟者,更青睞英國式的立憲君主制,為了新國家能夠存續,建議未來的政府形態,不妨考慮君主制。

  劉易斯的擔憂不無道理,美國誕生之際,地球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領土如此廣闊的共和制國家,君主制度仍是世界絕對主流政體,當時的常識是,共和制很難在超過城邦幅員的國家有效施行。

  華盛頓在「紐堡演說」前兩個月也曾極度絕望,他發現,因為大陸會議視「常備軍」為「歐洲專制主義」重要象徵,對軍隊心懷恐懼情緒,該給予獨立戰爭軍人的待遇,哪怕他一再呼籲,經過一再折扣,還可能在英美和約簽訂后泡湯,因為無人關心此事。

  軍人群體是否穩定,關乎新國家存亡興衰,帶兵多年的華盛頓明白個常識,對這個問題始終保持著焦慮。華盛頓拒當國王的故事就起源於劉易斯·尼古拉這封信,實際上劉易斯只是表達對現狀不滿,對有限君主制的偏好,並沒有提議華盛頓擔任國王。

  1823年,軍事雜誌專欄作家詹姆斯·撒切爾首次完成了故事的原型,他錯誤地把劉易斯寫信之事與後來的「紐堡陰謀」混淆,說劉易斯主張華盛頓稱王,劉易期也因為「紐堡信件」而聞名。

  打這以後這個故事迅猛傳播,細節越來越豐富,甚至多出了很多「生動」情節,譬如「劉易斯建議華盛頓率領軍人們起義,推翻無能的大陸會議,自己當國王……然後華盛頓嚴辭拒絕」。連19世紀歷史學家賈里德·史帕克斯(當過哈佛大學校長)也在他的華盛頓傳記中描述了此事,至於雞湯類書籍,更少不了大肆渲染一番。

  當砍樹故事已成大眾文化一部分時,有人利用「華盛頓乳母講雞湯」的騙局,賺得盆滿缽滿。

  直到當代,撰寫華盛頓傳記的一些學者和作家都還信以為真,在書中記錄此事。60年代末,美國革命史權威學者,杜克大學的約翰·阿爾登教授出版《美國革命史》,他如此評價華盛頓拒絕稱王之事:「標誌著君主制觀念在美國的死亡和代議制政府在美國的全面勝利。」

  專職編撰開國元勛文集的學者羅伯特·哈格德近年發表論文詳盡考證了故事的起源與傳播過程(《The Nicola Affair:Lewis Nicola, George Washington,and American Military Discontent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War》)。哈格德透露了一個信息,近兩百年,這個故事代代以訛傳訛,原因居然特別特別特別簡單(簡單到真需要說三個特別),就因為撰寫華盛頓傳記的很多學者和作家誤信前代同仁(尤其哈佛、杜克學者)的「可靠性」,都大意了,沒有人去查閱一下劉易斯·尼古拉的信件原文,這對專業人士而言原本是輕而易舉的事。其他的雞湯由於缺乏嚴肅出版物一再登載,沒有歷代學者背書,反而容易引起警惕。

  託名為華盛頓的勵志名言實在太多,他老人家就是那個時代的「白岩松」和「柴靜」。

  1783年9月美國正式獨立,鬆散的邦聯仍然財政困頓、債台高築、欠餉未決,顯示出治理上的失敗,引起多次社會騷亂,這成為1787年召開「費城制憲會議」的重要原因,開國元勛們聚到一起「糾左」,制訂出了人類首部成文憲法,決定建立高效有力的「聯邦政府」(儘管此後很長時間,聯邦政府的規模和權力小得可憐)。1789年,華盛頓獲得全部選舉人票,當選首任總統。

  若美國當時非得實行君主制,最有可能依從歐洲國家慣例,從歐洲王族(通常為德意志王公)聘請一位國王,國王通常要有高貴的血統,平民直接當國王在當年血統等級觀念仍然頑固的歐洲是難以想象的。

  華盛頓拒當國王的故事雖為出於失誤的無意虛構,但他的公德無可挑剔,值得敬仰,對這個全新共和制國家的誕生以及安全度過嬰兒期功不可沒。美國開國精英階層中共和主義很強勢,但華盛頓如果對「獨裁」沒有免疫能力,是個「野心家」,大可利用軍人和大眾的愛戴干它一票,不當國王也可當個有獨裁權的「護國公」或「元首」之類,無甚不可。即便不能成功,也會因他權力的野心造起社會大動亂,葬送掉這個初生而脆弱的國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