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幼兒前庭覺不足對身體智能的影響(三)

感覺統合是身體內外接受刺激后所產生的自然行為----身體感官接收到感覺信息后, 傳經前庭覺的過濾和篩選, 然後進入大腦進行辨別和整合, 這是所謂的感覺學習; 大腦辨別和整合完畢后, 通過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下達指令, 指揮我們的肢體做出適應性反應, 這便是運動學習。感覺學習和運動學習不斷交替, 形成我們的感覺統合運作。我們日常的舉手投足、吃、穿、站、卧、說話、觀察、思考、整合…等, 無一不是經過我們的神經體系、各部器官和骨骼肌肉感覺統合之後所表現出來的。

感覺統合發展更是生命發展的必經過程, 其基礎的奠定在0-12歲, 其運行和作用則和髓鞘化一樣, 一輩子都在進行。

也就是說, 感覺統合的發展關鍵期在六歲前, 重要調整時期在十二歲前, 但是, 十二歲后仍可以透過有意識地主動勤奮練習, 造成腦神經網路的短暫、片段連結, 並完成神經軸的髓鞘化, 如此, 因為感覺統合良好才能產生的行為能力就能被建立, 只是, 十二歲后所建立的腦網路連結若沒有持續的神經刺激, 那麼所連結的片段網路將自動消退, 其所建立的能力也會因此而消失或退化, 不像十二歲前所建立的網路一輩子都存在, 只要有情境、有感覺刺激, 腦功能區仍會將長期未被使用的信息記憶提起, 通過既有的網路, 輸送到各功能區加以比對並做出正確指令, 傳送到身體各部位, 然後做出正確的行為反應。

譬如六歲前學會騎腳踏車, 並且騎得很好, 之後國小、中學、乃至大學期間, 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都未曾騎過腳踏車, 大學畢業后因為工作或休閑想騎腳踏車時, 我們僅需花費十來分鐘, 甚至兩三分鐘就能找回所有的感覺, 然後輕鬆騎車上路。 反之, 高中時期學會游泳, 經過一兩個月的努力練習, 也能游得很好, 但是, 之後沒有游泳課「體育成績」的壓力, 不再游泳了, 經過十幾年, 為人父母, 有了孩子之後, 陪著孩子游泳時, 我們會發現: 我們已經不算會游泳了!練習一兩個小時后, 也許連保持身體浮在水面都還很吃力。

所以, 十二歲以後, 針對感覺統合失調的行為狀態想要改善, 我們就需花上十幾倍, 甚至幾十倍的精力和時間才能有明顯進步, 但其效果卻未必能達到十二歲之前所建立的狀態。

筆者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前庭覺不足, 加上觸覺遲鈍的人。母親懷孕時因為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和正確的健康知識, 孕期營養不足, 加上忙於勤做家庭加工、貼補家用, 長時間坐著編織草帽, 少有走動, 導致筆者出生時, 先天體質就很虛弱, 前庭覺發展不足。 出生之後, 因為父母的寵愛, 鮮少下地爬行, 一歲左右因為父母忙碌, 常把筆者放在嬰兒車中自己玩耍。先天體質虛弱使筆者幼年性格溫和安靜, 缺乏活力; 感統失調, 使筆者幼年時期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認知建立緩慢而且概念錯誤, 行動笨拙、心理膽小。

在此特別要向讀者報告的幾個筆者印象非常深刻、大約在四到六歲的幼年成長經驗, 因為, 若不是嚴重前庭覺不足, 正常的人是不會有這樣的經歷, 也就無法理解前庭覺發展不足的人, 其感官訊息如何被扭曲而造成認知上的錯誤、觀念上的禁錮和生活上的迷惘。

大約在筆者四歲左右, 一次父親將筆者抱坐在板凳上看電視, 筆者因年紀小, 彎曲的雙腳不及板凳高度而懸挂空中, 正當大家專註於電視節目的觀賞時, 筆者霎時暈眩、重心不穩而自板凳上重重跌下, 所有人都覺得莫名其妙, 而筆者也難以說明白怎麼回事, 當時驚嚇多於疼痛, 連哭都哭不出來。

又一次筆者生病, 在醫院接受治療, 躺在病床上, 筆者看見前來打針的護士手上所拿的針筒, 粗如手臂、長約一米, 心裡感覺很害怕, 但又見身邊的父母愉快地和護士聊著天, 心想這護士應該不是壞人, 暗自自我鼓勵要勇敢接受那恐怖針筒的注射。事後病癒, 和同伴一起玩耍時提起此事, 筆者相當認真且誠實地講述對那支針筒的印象, 然後又相當自豪地誇讚自己的勇敢, 呵呵!因為大家都是四、五歲的小孩, 生活經驗和生活範圍非常有限, 所以全都很認真地相信了筆者的描述。

長大以後, 筆者始終困惑於為何會看見那樣真實的「不合邏輯」!?現在終於知道: 前庭覺發展不足, 導致筆者視覺神經通路和視知覺發生問題, 所以腦袋接收到的影像並不真實, 判斷也不正確。視覺不平順, 造成筆者對錶面凹凸不平的物品, 其凹凸深淺、尺寸大小、方向位置在視覺上形成錯誤的影像; 腦網路髓鞘化不良, 造成許多神經記憶相互干擾而產生印象混亂。所以, 筆者在三、四歲時, 生活中常出現視覺上的錯覺, 例如: 霎時把蚊帳上的輕微波浪皺褶看成具有表情變化的人狗圖像; 從床上靠牆的一邊欲走下床上廁所時, 覺得床跟馬路一樣寬; 坐在父親牽著的腳踏車上, 瞬間把地上五顏六色的垃圾袋瞥成好多個破碎不全、被丟棄的臟娃娃; 把舊式的蹲式廁所底下的坑洞看得和一間客廳一樣大…等等, 心裡累積了許多困惑和恐懼。

幸運的是, 筆者進入國小之後, 因為生活環境的擴大, 刺激豐富, 父母教育觀念開放, 對筆者愛與尊重充足, 激發了筆者生命內在驅動力量, 在國小階段不斷自我彌補感覺統合的訓練, 改善了不少體質虛弱和感統失調的現象。想想: 若筆者在中學仍有嚴重視知覺的障礙, 髓鞘化品質也沒有被改善或重新連結新網路、生成新的品質優良的髓鞘, 那麼筆者就還會和小時候一樣, 看見很多扭曲的影像或產生許多幻象, 如果筆者還全都當真地講給身邊的人聽, 他人除了無法提供心理安慰, 恐怕還會將筆者送進精神病院呢!

現在回想起來, 筆者在國小階段明顯的感統失調現象有:

1、語言學習緩慢, 上課時對老師的講解常常理解錯誤, 或沒有概念, 老是寫錯作業、記錯時間、帶錯材料、無法完整且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或回答老師的問題;

2、視覺空間感很差, 常常上錯樓層、跑錯教室、坐錯位置、認錯同學;

3、無法正確觀察和理解他人的表情或話中之意, 同學互動之間, 筆者常常是狀況外、文不對題或慢半拍;

4、身體不舒服時, 無法自己察覺, 常常因為高燒到昏睡, 甚至暈倒后, 才被成人發現送醫;

5、六年級開始出現數學學習困難, 除法和分數概念學了好久、好久, 仍然不能理解, 圓形面積的計算也學得很困難, 後來只能死背計算步驟和公式, 應付考試;

6、六年級時參加排球校隊, 平時訓練, 筆者姿勢正確, 反應靈敏, 常被教練指定為動作示範者; 正式下場比賽時, 筆者因為特別緊張而身體變得僵硬, 常常讓團隊失分或被教練中途換下場, 這件事情造成筆者當時很大的心理壓力, 小小年紀頭髮迅速白了許多, 從此對各種運動比賽都有很深的恐懼感。

雖然參加球隊使筆者正面而且強烈承受感統失調造成的各種打擊, 對筆者的心理造成些許負面影響, 但是也還好有參加球隊的訓練, 彌補了不少神經網路的連結, 使得筆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和性格改善不少, 不然, 現在筆者肯定是一個性格陰暗、怨天尤人、有憂鬱症傾向的人。

因為感覺刺激和感覺統合的彌補量不足, 時間過晚, 十二歲之後, 筆者因感統失調, 後來仍受自己本身身體智能不足所困擾的情形有:

1、中學以後的數學複雜得讓筆者死背都背不來, 數學成績一直很差, 尤其是國中的三角函數; 高中的微積分還被當、重修, 後續跟數學有關的科目, 例如:統計學、會計學、電算機…等數學應用學科, 筆者通通學不來; 工作之後, 對數字的管理, 例如: 金錢、時間、物料、人數…等, 這些數字的統計、預估和記憶, 筆者都需花費比他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做好, 有時還不一定能完全做對。

2、大學時, 因為對幼兒教育的愛好, 各教育科目都學得不錯, 唯獨初學「主題教學」時, 如何發展主題網路, 設計主題活動, 筆者明顯理解困難, 概念不清, 抓不到重點, 所設計的網路和活動缺乏組織性, 與主題扣連不強, 當時對於教授的指點無法理解, 所以成果表現很難有所改善, 每次作業成績都很低, 甚至影響後來對「方案教學」的理解。之後因為職場上不斷的自我鞭策、實踐、整合、教學相長, 總算在若干年後完全掌握, 並且有了更深廣的體會、延伸和創新的綜合運用, 過程相當辛苦而且令人氣餒。

3、就業后, 對於空間、輪廓、形狀、顏色、邏輯辨別和記憶都很差, 經常迷路、找不到自己的車、想不起來剛剛和我打招呼的人是誰、換個方向就認不出回家的路、「同一條路上為什麼會有兩家麥當勞?」 (空間感不足, 方位不清)、把看過的小房間記成比實際大兩倍的空間…等; 觸覺遲鈍, 使筆者常常感受不到天氣溫度的變化, 無法適時穿脫衣物或更換被褥的厚薄, 老是感冒或中暑; 飲食上常常饑飽難察, 造成飲食不正常, 脾胃虛弱。這些生活上的能力低弱使得筆者在工作和生活上傷了不少腦筋, 也浪費不少時間, 雖然也替自己和他人創造不少「生活笑料」, 但緊急狀況下是容易誤事的。

4、成年後的人際互動, 筆者常常對他人的暗示和情緒變化無法察覺和理解, 經常無意識地觸碰了他人的忌諱, 得罪他人而不自知; 說話不經大腦, 做事衝動, 常莫名其妙地使他人受傷、生氣或有機可趁; 無法理解他人的處境, 無法掌握複雜的訊息, 想法過於簡單; 對他人覺得平常的事常常感到新奇和驚訝(因為感覺遲鈍); 學習新事物或新觀念時, 常呈現兩極化反應:不是不問好壞對錯就一頭栽進去, 無條件地完全接收, 就是有聽沒有懂, 費了教導者很多心力和時間, 筆者對新知的吸收卻還是僅止於皮毛, 無法深入內化; 抗挫能力低, 頑固不通, 外表精明, 內在痴傻。這些觸覺遲鈍和前庭覺不足產生的性格特質, 令筆者獲得「怪胎」、「異類」和「稀有動物」的稱號。

以上原本來自生理感受的單純反應, 經過長年神經系統及肢體反應的感覺統合強化, 形成筆者的人格特質、智能傾向和各方面能力水平, 主導了筆者對人生髮展方向的選擇和專業領域開發的局限。小時候曾經有過的許多夢想, 後來都因為對自身感統狀態的自知之明, 而自動刪除、放棄, 心中難免有些遺憾。而這種遺憾及其成因在早期筆者不自知的情況下, 使筆者將之轉化為對周遭家人、同事、晚輩等單方面一廂情願的期許與強硬要求, 完全不理會他人的喜好和各種環境條件的差異, 導致身邊的家人、朋友對筆者有了過度的「敬畏」, 對筆者「敬而遠之」。

但筆者終究是個幸運兒, 成長過程中, 除了有父母提供的平等尊重的關愛、安全豐富的生活環境、規範內絕對的行為自由和完全自主的獨立空間外, 一路理解並包容筆者, 給予筆者不同協助的貴人不少, 這些機遇和環境條件促使筆者往後的日子得以在平和、正面與積極的心態下, 逐步修正自己的行為, 提高對自我行為及行為後果的察覺能力, 進而提高了對周邊環境變化的感受敏銳度, 學會如何用「心」的力量改善身體的感覺統合狀態, 抑制不當的生理反應或激醒沉睡的生理感覺。

然而, 現今年輕父母因為社會變遷、學習環境不足、教育信息繁雜、聲光影像干擾太多, 常常身忙心亂、無所適從, 自己都搞不定自己, 更遑論栽培自己具備養兒育女的專業素養, 所以, 現代孩子成長的處境越來越險惡和困難, 因為,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生活教師, 也是孩子的終身導師, 父母的身心狀態就是孩子主要的成長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讓父母的成長出現困難, 自然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環境。

越來越多的嬰幼兒被養成自制力差、脾氣暴躁、體弱多病、感情冷漠、膽小懦弱、裡外不一…等有明顯且多種性格缺失的兒童或青少年, 許多人把這些行為特徵或性格特質看成是遺傳, 實不知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受家庭環境的浸染、熏陶、強烈刺激、反覆互動及模仿, 導致身體自然機能的運作---感覺統合之下所產生的行為反應和結果。家長的言行舉止造就嬰幼兒的感覺環境, 家長的情緒反應和言語表達形成孩子的認知和觀念, 如此養成和家長相像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 非遺傳, 而是環境刺激后, 感覺統合的結果。大家可以從幼稚園孩子的說話語氣和生活小動作看到該班老師的習慣性行為表現, 和孩子的習慣和觀念像父母的道理一樣, 是環境刺激, 非遺傳。


如果感覺統合的觀念未被普及化, 那麼, 多數孩子最基本的、順應生命成長規律的成長需求將長期被忽略和剝奪, 待孩子逐漸成長為社會人之後, 其身上存在的種種感統失調所帶來的身體不適或不能、心情緊張或鬱悶等現象, 促使其後續因此而產生的種種不符合家庭期待或社會規範的行為時, 父母的無奈, 孩子的無助, 社會各界的斥責、遺憾、反省或呼籲, 都將於事無補。

天下父母心一般, 無不是無私奉獻、不求對等回報, 犧牲自己、成全孩子, 總是希望孩子一生平安幸福。但是, 如果父母沒有清楚認識到感覺統合訓練的重要性, 無法辨別哪些教養行為是逆反生命成長規律, 哪些教養行為是屬於漠視生命發展需求(請參考各網站知識或相關書籍, 查閱感覺統合發展及成長敏感期發展內容, 對照國家制定的嬰幼兒行為能力發展指標, 來檢視孩子的成長狀態和自己的教養方法), 那麼, 孩子的成長必定事與願違, 這絕不是父母所期待的, 但卻是父母所造成的。盼天下父母切記! 切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