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首個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讓文化和自然遺產活在當下

今年62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人台項目傳承人霍伴柱,在二人台的舞台上表演了48年,對二人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堅持了48個年頭,對他來說,二人台藝術不僅是一齣戲、一段旋律,更是內蒙古文化遺產中民間藝術的瑰寶。

二人台、長調、馬頭琴製作、呼麥、腦閣、布貼畫……在內蒙古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蘊藏著各類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是自治區文化歷史長河中流淌著的故事,亦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

6月10日,由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文物局、呼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內蒙古分會場宣傳展示活動在內蒙古展覽館舉行,活動展示了自治區多個活躍在民間藝術中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技藝」。

非遺傳承與創新

「二人台是什麼?是二人轉嗎?」 在內蒙古中西部廣為流傳的二人台,現在卻有很多年輕人並不了解,這讓唱了40多年二人台的郭天良有點驚訝,也更讓他擔憂。郭天良說,如今知曉內蒙古傳統文化遺產內容的人變得「鳳毛麟角」,而缺乏傳承人更是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瓶頸」。

為了能讓二人台這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郭天良的兒子、兒媳婦、孫女等17名親戚和他一起唱起了二人台。現在,郭天良的兒子郭晉生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替父親繼續在二人台傳承的路上奔波著。

郭晉生告訴記者,他的老師霍伴柱曾告訴他,二人台藝術需要傳承,不能讓祖輩傳下來的優秀文化失傳,要讓內蒙古的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曲色深沉粗獷的馬頭琴是蒙古族民間的拉弦樂器,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蒙古語稱「綽爾」。其演奏曲調彰顯著蒙古民族生產、生活的草原風格,更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縮影。

「如今,馬頭琴也同樣面臨著如何傳承與創新的難題。」馬頭琴傳承人布和說道。

如何有效將內蒙古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擺脫髮展困境?

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自治區文化廳廳長佟國清在現場表示,近年來自治區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建設不斷完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和熱情顯著提高。

多項文化遺產申遺

「內蒙古是草原文明的發源地,同時也作為全國重要的文物大省區之一,文物古迹豐富,特別是文物大遺址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據統計,全區共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迹21000處,其中世界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1處,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盟市級、旗縣(區、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0餘處。」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王大方表示。

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元上都遺址,是13世紀至14世紀蒙元文化、歐亞大陸草原都市文化的重要代表。

2012年6月29日,在聯合國教科組織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內蒙古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實現了內蒙古世界遺產零的突破。其後,國家又將內蒙古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遼上京與遼祖陵遺址,巴彥淖爾市陰山岩刻遺址列入政府申報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據了解,自治區文物局目前正在圍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重點開展萬里茶道內蒙古段申遺工作,積極推進遼上京與祖陵遺址、紅山文化遺址、陰山岩刻遺址申遺各項準備工作。

佟國清表示,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是「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今後, 自治區文化廳要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加強內蒙古草原絲綢之路、萬里茶道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工作,加強與俄羅斯、蒙古國的文化交流。

立法保護讓非遺「挺直腰板」

「儘管現在國家對非遺保護越來越重視,但落到實處收效還是甚微,希望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能以立法保護政策,讓腦閣更好地傳承下去。」65歲的胡連剛是腦閣的傳承人之一,他在現場向記者表示。

據了解,2006年腦閣被正式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胡連剛從父親那裡傳承了腦閣表演,這一干就是40多個年頭。

胡連剛坦言,腦閣表演現在面臨著傳承的困境,內蒙古範圍內進行腦閣表演的人數不超過100人,腦閣的傳承出現了斷層,每次進行腦閣表演的演員平均年齡都在60歲左右,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掙錢了,很少有人繼續學習腦閣表演,當他們這一代人干不動的時候,腦閣就有可能失傳。

像胡連剛一樣,許多非遺傳承人希望通過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內蒙古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在代表性項目名錄、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保存、傳承、傳播以及管理與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並將於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

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喬玉光介紹,2005年,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自治區申報的蒙古族呼麥藝術被公布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據了解,截至目前,自治區已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9個,自治區級項目499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7人,自治區級傳承人674人。

◇全媒體記者:白洋/王樂

實習記者:趙佳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