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曾奇峰:10種不健康的中國家庭

這是曾奇峰一篇演講文字稿,談到了家庭中的十種現象,並生動通俗地解釋了這些現象背後的渴望和恐懼,比如拼爹的本質是什麼?隔代撫養的影響?為什麼孩子都在彈鋼琴?

雖然有點長,但一定能解答你的很多困惑,先收藏起來分幾次讀吧,非常經典,也記得分享給朋友們哦!

健康的家庭,就是分化得比較好,相互獨立,不需要對方也能夠活得下去;另一種情況呢,就是彼此之間的關係沒有分化,在象徵層面的相互吞噬,沒有界限。

一,家庭中有一個過度嚴厲的父親

人常說,嚴父慈母,這實在是對父親功能的一個限制,因為父親也可以很溫柔的。

我理想化的一個父親,是這樣一個狀態,他跟他人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邊界,但是他也有溫柔的能力。

因為很多父親,他的人格沒有真正成長到一個男人的狀態,所以他需要用過度嚴厲來裝模作樣的像一個男人,實際上,是在拚命掩蓋自己沒有長大的這一部分。

如果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歡的女孩兒面前如何的裝模作樣,你就可以理解已經有了女兒或兒子的男人,在孩子們面前那麼嚴肅,是在幹什麼。

二,過分嘮叨的媽媽

就是對家庭里的事情過分控制,有可能指責,有可能嘮叨,總是對孩子說很多很多話,這樣實際上就是在通過她的嘴巴滿足她的幸福。

簡單說,她就是還停留在口欲期。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嬰兒他跟這個世界的鏈接就是嘴巴。

那麼一個到了媽媽級別的人,那麼多的攻擊性和情緒都是通過嘴巴出來的話,那就說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對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這樣的現象在的家庭其實非常常見。

如果以上兩個方面畫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個家庭,爸爸在裝模作樣的嚴肅,媽媽在那裡嘮叨,然後孩子就在那裡備受虐待。

三,家庭里的話題被限制

在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談起,也最容易掩蓋事實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學習。

大家會不會覺得這個有點耳熟,爸爸媽媽跟孩子沒有任何的話題,只能夠談學習,這是被家庭最高談闊論的事情,大家都躲在學習的後面,感覺比較安全。

但是,當父親開口談學習的時候,就是他們掩蓋他們內心的恐懼和不安,而他們自己也沒有能力處理,所以就拿學習這塊遮羞布來擋住。還有家庭里不能夠談什麼,比如說性,這是個被高度限定的一個話題。

如果一個爸爸和媽媽,把自己內心修通好了,就不會有那麼多恐懼來限定孩子。

反過來,當父母在孩子說到某個話題時,特別地感到不安,想要去限定孩子時,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裡就是自己的無意識在著急,需要去解開的一個心結。

當然了,我們畢竟是社會人,有的時候有意識地迴避一些問題,是可以的。

前提是,做父母的非常清楚,自己某個情緒是不是被這個話題掩蓋,是為自己,還是為孩子,維持家庭之間必要的界限。

這就需要兩個人,或一家人共同約好的迴避。這個界限和約定,是讓孩子可以感覺到,是可以讓他自己控制和參與的。

四,過度象徵化

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對目前的一個印象是,全世界華人的孩子都在學鋼琴。

鋼琴就是一個高度象徵化的一個代表,人們在它上面賦予了很多的意義。比如,高貴,優雅,階層等等,由靠近此物,來滿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另一方面,這個也隱含著一些攻擊性的需要,比如,帶著孩子去考級,看我孩子把別人打敗了。

但是呢,我有的時候有個矛盾的心理,就是看到現在孩子參加很多藝術培訓,或其他能力方面的培訓班,而我那個時候呢,什麼都沒有。

但是反過來想,他們應該羨慕我們,因為我們那個時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東西,比如說,象徵化低的東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動物。

大家知道,現在的孩子沒有機會如此親近大自然,這也是現在孩子們比較悲哀的一面。

過度象徵化會導致虛偽,還有導致一個人實際的生活能力的降低,還可以導致,過度的情感隔離。因為,在可以直接對一個人說我愛你的時候,他不說,我給你彈一首曲子。

林妙可和媽媽

這個時候也可以看到,心與心之間遙遠的距離,這裡面包含著害怕,害怕跟另一個人親近,就已經表明那種安全感的缺乏和擺脫孤獨感的之間,強烈的內耗。

這種內在的硝煙密布,只有「彈鋼琴」這一條蜿蜒曲折的通道可以散發,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這個人的內心狀態的樣子么?

五,過度背景化

現在社會上,很常見的一個詞「拼爹」,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現在甚至在幼稚園,在入學前,老師先要調查的是,孩子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

好像現在這個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但是很多老師還潛伏地在做,而孩子們之間談論的也是,我爹是做什麼的,我媽是做什麼的。

拋開社會道德的大旗來說,我仔細體會了一下,這種言論的心理動機是什麼:一個人的背景已經把這個人本身給掩蓋。

對於父母來說,過度在孩子面前證明自己的社會背景,說明他心裡很虛,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個好父母,所以需要這些背景來擋住前面,來隔離孩子跟真實的自己靠近。

說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裡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父母,而他們又害怕孩子們看到這一點,所以,就努力地編製了一副宏偉的背景,來擋住孩子的視線。

很遺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讀心器,在孩子們心中非常清楚,他們的父母在做什麼。

每個大人都當過孩子,仔細回味一下,應該不難體會到這點。只是孩子們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個好觀眾。

為了顯得逼真,一開始,他們往往也會複製父母的言行,在學校或社會上來宣傳父母的社會背景,而代價是,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真實的自我價值,因為在虛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記了原本的真實。

同時,社會中,老師和其他跟他一樣的同學,會迎合這樣一種行為,被華麗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視真實的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內在潛能和特點是什麼?

在表面上的社會迎合和讚歎下,孩子就會慢慢地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回應式地對父母的背景為榮為傲。

我可以想到的一個畫面是,盤繞在大樹上的藤,生存只能依附在大樹上。

同時,家庭背景又會成為另一些家庭發展自卑的土壤,孩子們在父母過度的遮掩中,聽到他們心中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聲音,所以善良的孩子也會呼應父母的心聲,將自卑的種子種在自己心裡,在學校羞於談及父母。

大家也常常看見在學校中,有很多這樣一些可憐的人總是被欺負,而這種羞愧,是一種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擊靶。

它彌散著一種信息,解碼出來就是,我是一個不夠好的人,不值得別人尊重。在這裡,我們也暫時拋開社會道德的大旗,來看看他們的內心世界。

周圍的同學因為都是孩子,非常敏感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就回應式地來欺負他,讓他重複體驗到,我不夠好。

從而加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理動力,這樣的孩子以後在社會上常常會不平凡。

要麼成人後,憤怒地來力爭更大的社會背景(汪峰的一首歌中所唱,保持憤怒),或者破壞社會背景(極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麼自怨自恨,來吸取周圍人的能量,他會無意識地製造出很多事件,讓身邊的人捲入悲傷的大海,或者帶入憤怒的火山。

所以,在他身邊的人,常常會被動感受到一種無能的感覺。就如當年,體驗到父母背景來壓低自己,不讓真實的自己得到發育。我的一個意象就是盆栽,一種讓人心疼的「美」。

有的家庭中瀰漫著中藥的味道,父母覺得孩子永遠需要吃藥。比如吃一些維生素之類的東西,這就暗示著孩子,你有病。

還有一個就是這家庭里有某一個成員有嚴重的軀體疾病,或心身疾病,比如高血壓、牛皮癬、眩暈症、偏頭痛,或者心臟不明原因的疼痛,只要沒有器官性病變做底子的人員。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現在這些發病率很高?這往往揭示著這個家庭有被掩蓋的問題,要麼是跟上一代,要麼是跟下一代。

而這個人有很敏銳的感覺,他發現了,但同時很真實的表現出來時,被集體指責,所以,他往往悲哀地選擇了犧牲自己,來維繫家庭的表面平衡。

這讓我想到了最近的一個新聞,一條狗,看見主人全家圍坐在一個狗肉火鍋周圍,用飢餓的眼神看著食物,它敏銳地聞到,這個食物有毒。

所以在這家人準備享用食物時,瘋狂地向所有人嚎叫,但人們沒有聽懂它要表達什麼,認為它是不是覺得聞到了它同類的味道,或者它也餓了想吃,於是就丟了一塊肉給它。

但是,它根本就沒有看一眼那塊肉,而還是堅持地,幾乎用哀嚎的聲音在叫著,這個時候人們搞不懂了,就憤怒地去打它。

在無奈下,這條狗選擇了在人們吃這些食物之前,快速地吃下了有毒的肉,很快它就死了,這時人們才警覺,才發現食物有毒。

有的時候,貴為高等動物的人,有些感官確實不如動物敏銳。

同樣有的時候,看起來很聰明的人,他們的感覺和情感系統就會比較微弱,因為他們的關注點都在事情上,對一些很微妙的人情變化比較不敏感。

而很多看起來很糊塗的人,他們的情感和感覺系統就比較敏感,但他們又常常不能很有邏輯地表述他們所感覺到的東西。

他們都很善良,為了維持家庭的存在,把他們不能表述的問題,用自己的癥狀,甚至犧牲來拯救家庭,甚至拯救家族。

電影《孔雀》劇照

我從心底里向這些人致敬,但我更想,呼喚每個家庭成員,承擔起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用心去感受備受指責的人,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藉由他們的勇敢來看看自己的可能迴避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裡面往往是被壓抑的真實自我。

有的時候,人們會很恐懼看到這一點,這常常涉及到一個人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是真實的強大,還是虛張的強大。

六,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拚命的工作,然後孩子給忽略了。

他們為什麼要拚命地工作呢,就是因為如果他要是有過多的時間在家裡的話,他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而要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

因為家庭里是一個少講理、多用情的地方,也就是說,是一個很容易接近真實自我的地方,所以,在外面跟別人玩,要安全得多,看起來就不用那麼心苦。

真的是有很多孩子被父母用過度的勤奮工作給毀了,他們被巨大的忽略了,很多孩子對這樣的父母在童年基本上沒有什麼印象,所以這樣的父母對國家、民族的確做了很大的貢獻,但實在是虧欠妻子和孩子太多了。

七,限制孩子的某一個興趣特長

比如說有的孩子人際關係好,但是學習一塌糊塗,也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但是人際交往一塌糊塗。

孩子是想用成績不好的方式來跟父母進行病理性的連接,意思是說,如果我有缺陷的話,你就可以乘虛而入。指責的意思是,我全神貫注地注意你身上有沒有什麼缺陷,然後就攻進去。這就是家庭成員之間沒有界限的表現。所以,指責是想進入另一人的世界,是家庭中未分化的表示。

簡單說,孩子如果有某項能力上的缺憾,就是父母離他過近的一個表現,是父母的攻擊性行為把孩子給無能化了。

八,家庭角色

這種在家庭中也比較常見,比如說,爸爸在家庭一直處於一種去世的狀態,而媽媽呢,擁有這個家庭過多的權力。

這個一方面是性別的認同感,一方面呢,也是用這種方式防止父親在這個家庭中失控。爸爸的攻擊性和侵略性要強一些,而媽媽呢,就算她再兇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對家庭的傷害就會少很多。

九,隔代捲入

就是一個沒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個沒有分化好的女人結婚,然後有了一個孩子,這個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種很黏糊的關係。

因為他們怕這種黏糊的關係帶來的錯亂,所以他們有意無意的邀請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進入家庭,這就是關係入侵。

這樣子呢,就稀釋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關係,這就是典型的家庭的特徵,三代人像一鍋粥那樣的在煮著。

有一次,我問了劉丹博士一個問題,我說能不能一句話說明結構式家庭治療和系統式家庭治療有什麼區別?結構式家庭治療非常強調,夫妻作為一個家庭的核心軸,不管怎麼樣,要把這個軸守穩、守清楚,只要是這個軸在,這個家庭的根基就沒有問題。

那麼在的家庭,有很多是將這個軸的權力,拱手出讓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孩子的很多內心衝突。

解決家庭問題的一個核心就是,鞏固夫妻聯盟,一起抵禦「外敵」。

我知道這樣說,也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因為很多老人退休后,他們的全部心思都砸在了孫子身上,如果我把他們這樣做的潛意識用心給說破的話,我估計我會跟很多人形成不共戴天的關係。

但是想一想,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覺得還是值得的。

十,功利化的關係

這個意思就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你擁有了什麼。比如說,你擁有了很多的才藝,你必須會彈鋼琴我才愛你,或者說,你必須在社會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愛你。

這種有條件的愛,反映在親情中間的時候,尤其變得悲哀。如果家庭中的血緣之愛、親情之愛被加入了這些功利性的東西的話,就很不知道生活還有什麼意思,幸福是一種什麼東西了。

電視劇《小別離》劇照

籠統地說,我對某個人功利性的愛,有條件的愛,是為了隔離我對他無條件的愛。人格沒有成長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沒有分化好的人。

這種無條件的愛,會讓他覺得恐慌,會讓他覺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這種有條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來隔離跟另一個人親密的關係。也就是一種愛無能的狀態。

如果再擴大一點,就是關於文化,文化就是設置,在,有名的就是儒釋道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一個規定序位的文化。

簡單說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規定一出來,就說明所有的人,就必須在原地呆著,一旦有突破,就是越矩。

倫理就是倫常,儒家文化只是規定了上對下的權力,而沒有規定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由下對上的反抗,也就是在任何情況下,必須遵守這個規則。

這也就是讓我們這個民族陷入周期性的、大規模的戰爭的弊端。可以培養禮數,但是他有一個缺陷就是,儒家文化是扼殺人的創造力的一個桎梏。

打個比方:你住在一個集體宿舍里,一個宿舍里有八個人,然後你在凌晨兩點鐘的時候,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結果是,你快樂的程度,跟別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你有多快樂,別人就有多痛苦。

沒有分化的關係中,某一個人的快樂,就是另一個人的噩夢,在家庭中的關係也是這樣。如果爸爸媽媽在人格上有很多依賴,沒有分化和獨立能力的話,孩子註定就損害了父母的利益。

所以孩子就會生各種各樣的身心疾病,最嚴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因為精神分裂症就永遠都不會出家庭了,也就是「相濡以沫」,在家裡互相吐唾沫,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場景,真是感人至深啊,互相吐唾沫、殘喘在生活。

我相信,好的狀態是相望於江湖。更加上一點,關係之間,如果你住的是一個獨立的單元,而且隔音效果還比較好的話,這裡就喻指分化得比較好的,那就是你晚上隨便想唱什麼,就唱什麼,你快樂的程度跟他們沒有什麼影響。

微信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的育兒理念。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