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每次有人問懷孕能不能吃兔肉的時候,他都是這麼回復的

一個親戚的提問

作為醫生,我們經常被問各種跟健康相關的問題。

不學醫的人,好像是不太理解醫學有內外婦兒公衛基礎之分,更加別說要搞清楚內科還分為心內呼吸內肝膽腸胃腎內血液腫瘤內分泌傳染病免疫風濕神經老年病,外科還分為普外心外胸腔外血管外神經外耳鼻喉頭頸外泌尿整形各種外……

比如說,我的一個朋友,為了保護他的隱私,我們暫且稱他為蠢豬吧。可能因為長得比較像婦女之友吧,所以雖然學的是菊花外科,但就經常被問到婦產科相關的問題。

因為他生活當地的習俗問題,他最常被問到的一個,是「孕婦能不能吃兔子肉?」

他每次被人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是先反問:「你為什麼害怕吃兔子肉?」「兔唇?吃什麼變什麼?」「電視里的養生專家說的?」

遇到這種問題,我們總是很頭痛,怎麼證明,這種「專家」的話不一定靠譜呢?

一種臨床常見疑惑

還有一種情況:臨床醫生面對浩瀚的醫學信息海洋,渴望得到真實而適用的證據幫忙。但臨床證據,卻讓很多臨床新手卻感覺很迷惑,這些指南、標準,常常「變來變去」,什麼樣的信息才足以幫助我決策呢?

昨天說的膽固醇不好,今天說膽固醇沒有那麼糟;昨天心臟支架還是救命大招,今天心臟支架卻成了過度醫療……

在信息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並不是罕見的情況。

證據和證據,是有差別的

我們都知道,討論問題,是講證據的。

但如果我有證據,你沒有證據,就是我有理;但我有證據,你也有證據,咱倆一個證明 A 對,一個證明 B 對,那誰說了算呢?

這時,我們就需要考量證據的質量了。我們在爭論中,應該更看重某一些證據。

1979 年,加拿大定期體檢特別工作組(Canadian Task Force on the 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 CTFPHE)的專家們首次明確提出,醫學證據應該進行分級。另外,根據不同的證據,也應該給大夫們對應的推薦標準。

在後面 30 多年見,有 50 多個機構和組織,分別對證據質量和推薦強度進行了規範,隨著循證醫學方法的不斷成熟,證據質量和推薦強度的分級,也經歷了很長的過程:

  • 從定性到定量(最高證據從單個 RCT 到多個 RCT 的 Meta 分析);

  • 從局部到整體(從只考慮試驗設計到考量研究質量、結果的一致性和直接性等);

  • 從片面到全面(從單純針對治療擴展到預防、診斷、經濟學等);

  • 從個別到一般(涉及領域從臨床、預防眼神到基礎、管理、教育等);

  • 從分散到同意(從指導各自國家和組織到指導全球)……

到 1998 年,牛津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專家們終於研究出了分級標準,並於 2001 年 5 月正式發布在英國牛津循證醫學中心的網路上。

這是循證醫學教學和循證臨床實踐中公認的經典標準,也是循證教科書和循證期刊使用最為廣泛的標準。

專家意見級別最低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沒有嚴格評價的專家意見,實證能力並不算太高;而即便有研究,但僅僅是生理學、基礎研究,比如只在白鼠上用,但想套到人上下結論,這樣的證據是級別最低的。

掌握這個「證據級別」,可以幫助你回答很多問題:

懷孕時要吃兔子肉,會有兔唇的是不是?

如果別人問你這個問題,你可以反問一句,你從哪裡聽來的?

如果對方告訴你,是「專家」說的,請千萬要告訴他 / 她,「證據級別」里,「專家意見」是最弱的。不提供試驗過程、結果和分析,就告訴你某個「結論」的專家,是不靠譜的。

同樣的,如果有人不幸生下兔唇的寶寶,又剛好在懷孕時吃過兔子肉,也不用告訴我啦,這種只是你身邊的人有一兩個例子出現的情況,是證據級別里,第二弱的。想要證明「吃了兔子肉會生出兔唇寶寶」,要不我們開始來查查研究,然後再繼續討論?

對了,話說回我那個菊花外科的朋友。

他當時聽完這個問題,仰天深思狀片刻,回復人家說:

對的,以形補形這事吧,寧可信其有,畢竟我吃了多年的黃瓜,還是整根的、生的那種,壯陽的效果我感覺還是有的。

嗯,確實,這位「專家」有理,如果吃兔肉能導致兔唇,吃生黃瓜能壯陽似乎也合理啊!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現在該去哪兒買饅頭比較好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