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滿族對國粹京劇的貢獻

京劇,顧名思義,是在北京這座城市形成的一個劇種。清代中晚期的一百多年,是京劇形成並且逐漸完善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也正是京師八旗族眾空前熱衷於文化藝術的時期。外界對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進京為皇上祝賀80壽辰而成為京劇緣起的史實,大多耳熟能詳;不過,要提到滿族在京劇的發展中起到的歷史作用,卻可能知之不多。

滿族的先民有喜好表演藝術的習性,他們中間長期流傳著一種叫作「朱春戲」的民間戲劇,是集傳統的滿語敘事文學、民歌曲調、舞蹈表演程式為一體的藝術樣式。在滿族未有文字及書面文學之前,口承方式是他們記錄歷史、傳承思想、播撒文化的惟一途徑,而帶有形象可視性的民間戲劇受到人們特別垂青,是不難理解的。後來,滿族躋身於北京這樣的中原文化重鎮,以傳統的審美習性而去優先親近戲曲類的直觀的敘事性表演藝術,是再自然不過的。

清入關之初直到康熙朝,因政局波動兵事起伏,京城的娛樂業是受限制的。至乾隆朝大局穩定,社會生活相對平靜,戲曲等行業也漸顯隆興。隨著徽劇進京並與京師此前流行的其他戲曲形式結合,八旗上下的欣賞胃口被刺激起來。為適應皇族親貴們的觀賞需要,內廷創辦了教習專業演員的太監戲學;而培養旗籍子弟為業餘演員的戲曲「外學」,此刻也應運而生。至道光朝,又有湖北的漢調進京,促使以「西皮」、「二簧」為主的京劇聲腔體系日益成熟。雖然宮廷戲學這時已經衰敝,而旗族子弟中間的京戲「票友」們自組的京戲「票房」,卻愈來愈紅火。

清代京劇藝術一直是在「雙軌制」下發展的。一方面,主要有著科班出身的專業藝人們的創作及商業演出,另一方面,又有旗族業餘藝術愛好者們非營利性的切磋琢磨與表演實踐;二者經常彼此溝通交流,使京劇藝術從一開頭就形成了雅俗共賞的品位,且直接貼近了京城文化的總格調。那時科班出身的藝人們大多短缺文化,而旗籍票友中間倒不乏知識分子和貴族人士——這些人對劇情戲理的探究較前者高深,且能把自身文學藝術綜合修養移植到戲曲表演的鑒賞提高上面,這就為京劇舞台增添了不少雅緻唯美的氣息,也使京劇從問世之初就顯現出某些地方劇種所不具備的審美基準。

在這個京劇發展的黃金時段,京師四城常年設有高水準的票房組織,中間湧現出大量技藝超群的旗族票友,其中包括日後成為京劇舞台上早期名伶的慶雲甫、黃潤甫、汪笑儂、德珺如、金秀山、龔雲甫等人。因為時值清末,八旗社會的管理已告懈怠,個別滿族子弟自幼進入京戲科班「坐科」學戲的情況也出現了(例如「青衣泰斗」陳德霖和名凈錢金福,均出自清恭王府開設的「全福崑腔科班」)。

京劇中的旗蟒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統治,也終止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這一事件,為滿族社會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遷。旗人們掙脫了八旗制度的捆綁,斷絕了當兵吃餉的經濟來源,必須改行自食其力。先前頗有藝術修養的某些旗人票友, 為窮困所迫, 只好變先前的藝術愛好為謀生手段,「下海」成為專業藝人。此外,有些雖未貧寒到非「下海」不可的滿人,在自主擇業之際,因為已無八旗制度牽制,又深愛戲曲藝術,便主動選擇了梨園行作為職業。自民國初年起,不同階層的旗人從業者,摩肩接踵地進入了京劇界。這中間堪稱大家級的藝術家,就有「十全大凈」金少山、「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四大鬚生」之一奚嘯伯,以及慈瑞全、金仲仁、雙闊亭、瑞德寶、唐韻笙、文亮臣、杭子和、李萬春、厲慧良、李玉茹、關肅霜等。這些滿族出身的藝術家,對京劇藝術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

民國時期滿族的京戲票友,人數多、實力強,最著名的,有紅豆館主(溥侗)、清逸居士(溥續)和卧雲居士(玉銘)……紅豆館主出身於清宗室,被公認是京劇史上票友中造詣最深、名望最高的代表人物,他文武昆亂不擋,生旦凈丑兼工,深諳戲曲音樂,吹打彈拉無所不通,深為內外行所折服,名伶們亦常趨前請教,被尊為北京的「票界領袖」。

長久以來被稱為「國粹」和「國劇」的京劇,是中華文化界用心血培育出來的一朵藝術奇葩。為了造就這門「京」字型大小、「國」字型大小的藝術,滿族人或投身其間或推波助瀾,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