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教育的實質是什麼?這位資深國際教育從業者的近距離感受讓人深思(上)

點擊「國際學校家長圈」關注我們!

如果說教育是一代一代的接力,彼此的承托。那,我們接的,托的,又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多人在想。你,我,他/她。我們又想了很多年!

在做這期的準備中,在試著去了解一個非常高深的概念時,我似乎找到一個答案,並真切地,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它!

所以,今天就來講,這個概念是什麼?

——Metacognition:元認知

真閱讀沙拉一開篇,我們有提,要說一個大概念:Metacognition。當時的做法是,概念,理論,暫時放一邊不去管,只要知道有這麼一個詞就好。

再之後,通過三場真實課堂情景的重現:閱讀沙拉,信息組織圖+討論討論再討論,以及思考氣泡,我們知道了一種說法:Metacognition,就是Thinking about thinking

字面意思不難,但總感覺有點霧蒙蒙。那這節先來說說這三點:

1. 元認知是什麼?

2. 為什麼它會很重要?

3. 和教育的實質又是怎麼關聯上?

Metacognition:元認知是什麼?

首先,我們把詞進行拆解:

Meta: 相當於beyond, 超出, 越過的意思

Cognition: 認知

那合二為一就是:超出認知的那一部分

很好,對應上很多資料里的觀點:

Metacognition: 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對認知的認知,對思考的思考

可是好繞,還是不懂啊!沒事,一起去找進一步的解釋!

元認知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76年,提出者是John. H. Falvell,是一位被譽為「改變了美國發展心理學研究方向」的傳奇人物。 先後在明尼蘇達大學,斯坦福大學擔任教授,專攻兒童早期的認知發展能力

元認知概念出來后,出現了一批人,一批也一直在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的人。看著新概念,他們覺得,誒(ei),這個不錯啊!得研究研究!

所以就在這綿延不絕的推力下,對元認知的理解,從80年代起(1980s),得以不斷補充,修正,逐漸完善成體系。

完善到什麼樣了呢?其中一部分內容是:研究者們發現元認知是一個引導我們思考的【過程】,並把這個過程分成了三個階段

1. Be Aware and Plan——覺察,計劃

進行一個任務前,或者學點什麼東西前,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能感知到自己腦中的聲音;能調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判斷,去計劃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2. Monitor and Modify ——監控,調整

時刻覺察自己的思考過程,通過行動去執行。一邊進行,一邊調整;按照自己的標準,或者預期目標,不斷糾正自己的行為。

3. Reflect and Evaluate——反思,評估

任務完成後,對自己的思考過程,行為過程,進行反思,評估,通過此,get到新知識,新技能。

打個比喻

用元認知來引導思考,這個過程就像開車:確定好方向後,自己掌握控制好。有故障了,就去排除;跑偏了,想辦法給拽回來;有好風景了,覺得好美好喜歡,讓自己產生了萬千的思緒,那就停一會兒去欣賞......時刻覺察自己腦中的想法,以目標為指引,隨時進行調整!

所以元認知的另一解釋是:Drive Your Brain! ——駕馭你的大腦!——不讓大腦里的想法控制你,而是站在更高一層,通過覺察這個想法,思考這個想法,分析這個想法,來決定它的行進方向!

用一張對比圖,更直觀地來感受:究竟是誰駕馭誰?

元認知能力的人——自己被大腦(想法)控制:

元認知能力的人——大腦(想法)被自己控制:

為什麼元認知的能力很重要?

對於元認知,現在我們明白了它的作用過程。除此外,前人們還發現這三點:

1.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re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learning (Borkowski, Carr, & Pressley, 1987).

元認知能力和學習成效息息相關。

2. Successful learners have a repertoire of strategies to select from and can transfer them to new settings (Pressley, Borkowski, & Schneider, 1987).

成功的學習者,有一系列的應對策略供選擇,並且能將它們遷移應用到其他場景中。

3.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can be taught (Halpern, 1996)

元認知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刻意訓練而獲得。

提取關鍵詞:

1. 可以學得更好:各種學,學業和工作,生活和情感,總之,各種和「learn"有關的。

2. 可以遷移:知識,技能,經驗......

3. 可以訓練

其實人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元認知能力的強弱不同。元認知能力的強弱,決定一個人每個方面的強弱。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一個人的成就只與其元認知能力有關係。

這種說法是否絕對,背後的理論支撐是否完整,我們先不管,總之我們體會到一點:恩,這個元認知的能力確實很重要!

那現在來想,究竟憑藉了什麼,元認知可以這樣地高高在上?

寫到這裡,我卡住了,因為我不知道怎麼用邏輯去論證。但是我找到了若干個具體的課堂實例。於是,以例子為起點,我開始了一場對元認知作用的【推導】。

這之後的內容,是我的思考過程,不連續,不連貫,不同場景不斷切換。我試著去感知我的想法,去想它,去分析它,去引導它......我想看到在我的控制下,我的想法,我的意識,最終會行進到哪裡去......

場景一:國中,人文課

Humanities(人文課),在國中階段,相當於兩門學科的綜合:English Language Arts + Social Studies。

前一個,像我們上學那會兒的語文課。

后一個,社會學科。我對它的理解是,Social Studies:各種和【人的活動】有關的。

比如:

一年級:Communities——社區

二年級:Changing Places ——地方的今舊對比

再比如:

國中的這個單元,講的是Early Civilization: 早期文明。

孩子們會學三段文明:兩河流域,古埃及,古代。根據感興趣的點,三選一,找出一個自己想要學習的,組成若干小組。

多個環節,一環連一環,奔著最終可以【理解內化】的方向去。

怎麼理解?怎麼內化?

把自己學到的,編進故事裡。像《神奇校車》那樣,用虛構的人,虛構的經歷,去呈現那個時代背景下真實的點點滴滴。把一段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階層,等等等,融入進故事情節的起承轉合中。

一個小組一個故事,完成後,給到低年級的弟弟妹妹讀。

場景二:歷史中的「葡萄」

怎樣去了解一段文明?

兩河流域學完了,古埃及學完了,古代也學完了,那羅馬文明呢?伊斯蘭文明呢?瑪雅文明,印加文明,歐洲中世紀,以及近現代早期呢?

回到之前舉例的人文課。

老師不會一上來就講講講,而是,給孩子們一個思考框架,引導他們去思考。——想什麼?怎麼想?

看一眼前人!看歷史學家是怎麼做的!

英語里有個詞,GRAPES(葡萄),把它拆分,變成6個字母。

這段文明在哪裡?

有怎樣的地貌特徵?

地理位置怎麼影響文明的發展?

環境怎麼影響人?

人又怎麼影響環境?

R: Religion——宗教

信什麼?一神論?多神論?受什麼影響而產生?

這段文明中,什麼因素,影響了宗教?如何發展了它,如何制約了它?

宗教又如何影響這段文明?

有什麼成就?科學,文學,數學,發明,技術,藝術......

成就怎麼影響這段文明?

和同時期其他文化間,有什麼聯繫?

在今天,這些成就又是怎樣被延續?

P: Politics——政治

怎樣的政治體系?

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政治實踐和想法?

誰參與了政治?人人機會均等嗎?

有什麼樣的法律?是誰制定的?受益了誰?傷害了誰

E: Economics——經濟

怎樣的經濟體系?貿易方式?

怎麼貿易?貿易什麼?

什麼因素導致這樣的貿易方式?地理嗎?是什麼?宗教嗎?是什麼?成就嗎?是什麼?......反之,貿易怎樣影響地理?影響宗教?影響成就?......

S: Social Structure——社會階層

社會怎樣分層?為什麼會這樣?

每層都有誰?受益了誰?傷害了誰?

這樣的階層制度,對地理有影響嗎?是什麼?對宗教有影響嗎?對成就呢?對政治呢?對經濟呢?

G. R. A. P. E. S. 相互間,又是怎樣影響?誰發展了誰?誰成就了誰? 誰滯后了誰?誰危害了誰?其中的因果聯繫是什麼?

怎樣去了解其他文明?即使不在課堂學,那你知道怎麼開始嗎?

場景三:是非之外是什麼?

高中,World History ——世界歷史課:Dictatorship——專政獨裁。

怎樣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是與非?黑與白?

可在這起伏跌宕,雲涌潮起的歷史中,他們的矛盾,豪情;他們的衝動,極端;他們的夢想,殘缺......又豈是一句簡單的是非黑白就能說得清?

怎樣多角度地評價一個人?怎樣深層次地看一種統治?怎樣以「讀史明智」之心去正視一段歷史?

看一眼前人!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軍事戰略家,看一下他們是怎麼做的!

在專政獨裁這一單元,孩子們會學習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冷戰,馬克思主義,蘇聯分裂,殖民地,非殖民地......;同時更大的一塊兒,是去了解一些學者對此相關話題的研究和觀點。

老師會推薦書,孩子會去圖書館查找書,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著讀。

有的讀普林斯頓大學教授Fred Greenstein的書:The Presidential Difference: Leadership Style from FDR to George W. Bush——總統的不同:從羅斯福到小布希的領導風格。

Greenstein教授,或直接撰寫,或參與編輯,一共完成8本關於美國總統的書。在《總統的不同》一書中,從6個方面對12位總統進行評價:

Effectiveness as a Public Communicator:公眾溝通

Organizational Capacity:組織管理

Political Skill:政治處理

Vision:願景遠見

Cognitive Style:對問題的認知風格

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力

除此外,又單獨列出每位總統所特有的一個屬性,並指出如果沒有它,「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化為灰燼」。

有的讀Niall Ferguson的書:The Pity of War——戰爭的悲憐。討論一戰:當各國環境已經很惡劣時,為什麼還要去戰爭?

對於Niall Ferguson的身份,我查了很久也沒找到一個百分百確定的解釋。維基百科說他是哈佛大學的歷史學教授。其他介紹說他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以及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有點暈,總之,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就好了。

Niall寫了十四本書,因觀點尖銳犀利而出名。最近的一本應該是2015年出版的The War of the World: Twentieth-Century Conflict and the Descent of the West——世界大戰:20世紀的衝突與西方的沒落。

有的讀Friedrich & Brzezinski的書: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and Autocracy ——集權主義獨裁和專制。

F&B的前一個F,說的是Carl Friedrich,德國人,在法律和憲政方面的著作,使得他成為二戰後世界領先的政治學家之一。

后一個B,說的是Zbigniew K. Brzezinski,地理戰略家,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眼神非常非常犀利,圖片里的照片(右下)是難得的一張柔和的。

Friedrich & Brzezinski, 兩人一起總結出【集權統治】的六大特徵。

還有的讀Thomas Carlyle的書:蘇格蘭哲學家,歷史學家,是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最重要的社會評論家之一。

歷史,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去表達。而每種方式的背後,都是一種思維

到了高年級后,讀書的任務大都在課後。課堂上會分享,會陳述,會用集體的力量將各學者的觀點體系,思考方式,進行整理和匯總。

而最終的最終,我們想要看到的是:那你呢?你是怎麼想?不是你的父母告訴你,不是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告訴你,也不是你的老師,你的朋友告訴你,甚至不是書本,學者,專家告訴你,而是Stand on your own feet and think, 【你】是怎麼想?

而,在孩子找到自己的【想法】前,在感知,判斷,調整,補充它前,我們大人要給到他們一個開始,一個思路,一個示範,就像讀系列第1.1節里所提到的Thinking Stems(思考的桿兒)那樣,一個可以抓住,可以幫助自己站直的桿兒!你要同意,你就順著來;你不同意,那就反著來,自己重新種一棵;你要覺得有補充,就在這個基礎之上,繼續延伸......

不斷不斷地調整,在聆聽中,比對中,在啟發,質疑,尋找論據的驗證中,在前人總結的基礎之上,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

怎樣去評價一個人?怎樣去看一種統治?怎樣去正視一段歷史?

很多年後,即使所有細枝末節,通通都忘記,但在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時(人,事,物......),也能自然地將之前所學進行【遷移】,從而做到【言之有物】。

我想起我聯考那年,有道歷史複選題,3分。大概內容是,下面哪幾項是我們國家在1959-1961年間所取得的成就。我清楚記得就在書上那一頁的右下角,就在那裡,我還用熒光筆描了出來。但具體哪個是哪年,我怎麼都想不起來了。

我也想起高中英語老師教我們做閱讀的方法。老師說,看題干,找出關鍵詞,迴文中定位找到這個詞;前看看后看看,讀懂了,對照選項,挨個排除!後來發現這個方法真是好用!聯考的題可以搞定,四六級的可以搞定,托福雅思的也可以搞定。只不過,句子更長了,詞更多更難了,但那種思考方式,卻是一直在

未來不可測,知識教不完。我們今天教給孩子的,很可能在明天,就會像簋街上那家潮州牛肉火鍋店一樣,一夜之間消失不見,彷彿從來都沒存在過。

那我們這一代一代,在傳的,在接的,又是什麼呢?

寫到這裡,我腦里又出現一個聲音,那什麼概念啊,拼寫啊,算數啊,口訣啊,都別教了,直接教思維不就好了嗎?

在我想著怎麼去說服自己時,手機上彈出一個微博推送:拍照小技巧......

然後我就笑了,這樣的時間點真是好奇妙。

景深,對焦,光影;構圖,曝光,白平衡......只有在知道了類似這樣的基本概念,獲得了類似這樣的基本認知以及能力后,當別人就著話題進一步深說時,我們才能聽得懂;才能深層次地交流下去,才能用語言背後所承載的想法,思考,去更好地拉近彼此的連結。

而更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才能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一個點,在無數前人的努力之上,加入自己的方式,變成一種新創造!

只是,對這些概念的學習,並不是終點......

場景四:引導,示範

老師根據自己的興趣,找一個他/她所喜愛的文明,比如:兩河流域,給孩子們示範怎麼找信息。

一段材料,一支筆,一個投影儀。

一邊讀,一邊划;

一邊划,一邊想;

一邊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一邊在文字周圍做註解,記錄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看資料,讀到

A record in clay

泥土板上的(文字)記錄

老師說出自己的【想】:

為什麼是泥土?為什麼不是石頭,不是竹子?——Why clay?

讀到:

Each spring, the rivers washed down clay from the mountains.

每年開春,河水(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會把泥土衝下山。

說出自己的【想】

怎麼把泥土變成塊兒?什麼程序?誰來做?最後會變成什麼樣?——How to get the clay?

時刻時刻記住,要以彼此間的因果聯繫為指引,對信息進行篩選。

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要把零散的信息連成線!

思考步驟解釋清楚后,看的內容就可以自由變,比如,以古代埃及為例

看資料,讀到:

Annual floods bring water for irrigation

每年的洪水會帶來很多灌溉用水。

老師說出自己的【想】:

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當埃及人有了穩定的水源,用來灌溉莊稼時,他們在農業上的工作量就會減少。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事情,比如藝術,音樂,建築!

讀到:

(Annual floods bring )New soil from highlands

洪水時,會從高地帶來新土壤。

說出自己的【想】:

這點也很重要!因為經過播種,長高,收割,一年下來,土壤已經沒有太多的營養留給下一年的新作物。但是,如果洪水每年都可帶來肥沃的新土壤,這會讓農業發展地更好!

邊讀,邊感知,不讓腦中的聲音「唰」地一下就溜走。會記錄,會思考,會帶著問題找答案。讓孩子們看到,聽到,不光是動作,聲音,更重要的:思考過程!

此時,孩子們已經滿懷期待,躍躍欲試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安妮何(ID:Miss_Annie_He )| 國際學校里,蹦躂十二年。技術流寫文,有理論,有示範,有講解,用輕鬆又柔軟的言語闡述複雜的學術理論。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 國際學校APP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