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日戰爭的貢獻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抗日戰爭讓國民黨政府被迫遷都到重慶,上千萬難民流離失所,大片國土被日軍佔領,經濟遭受嚴重破壞,讓來之不易的現代化建設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對於這場戰爭的解讀,這些年,東海將軍發現,網路有太多的「專家」在自媒體平台上洋洋萬言,也有大量不明真相、居心叵測的網民斷章取義紛紛跟帖,貌似都「證據確鑿,言之有理」,卻忽視了外國人是怎麼看待的抗日戰爭。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米特認為,「外界對在漫長的抗戰中所付出的高昂代價還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正是因為這場戰爭,(讓)整個國家()幾乎一窮二白」。
「整個抗日戰爭史同時也是一部平民百姓的苦難史」。日軍蓄意製造的南京大屠殺等一系列屠殺平民事件讓人氣憤,然而,更可怕的是「1938年6月黃河大決堤,蔣介石政府為了給國民黨軍換去寶貴的時間,犧牲了千千萬萬同胞」。
米特研究發現,這場戰爭,是政府和人民齊心協力的一次全民英勇抗戰,並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換取的是「讓盟軍能夠在歐洲和亞洲兩個戰場同時作戰,均獲得勝利,其中的持久抗戰功不可沒」。
米特指出,「這場戰爭基本肅清了日本、英國兩大帝國的在華勢力,卻也同時為美國、蘇聯勢力入華創造了機會」。如今,「中美關係緊張,部分原因在於中方認為歐美已忘卻其在『二戰』時的貢獻,以及為擊退美國的敵人所做出的努力。」
2、抗日戰爭時期的三位著名人物
對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三位著名人物:蔣介石、毛澤東、汪精衛,米特有他自己的看法。
米特稱,抗日戰爭期間,不論褒貶,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無疑是各界關注的焦點。1937年戰爭爆發之際,幾乎所有人,包括共產黨內人士都認為他是唯一能代表與日本抗衡的人物。
「蔣介石曾夢想戰爭能像一把烈火令鳳凰涅槃——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繁榮富強的國家,並在戰後亞洲乃至世界秩序中充當領導角色」,然後,令人遺憾的是,最終「蔣介石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國家。」
蔣介石領導的政府之所以失敗,米特認為,並不是「盲目地反共、拒絕抗日,也不是因為愚蠢或原始的軍事思想作怪,而是源於內外交困以及不可靠的西方盟友。」
米特對蔣介石的判斷,與美國人羅斯•特里爾看法基本一致。羅斯•特里爾在他所著的《毛澤東傳》中,對於蔣介石是這樣評價的:蔣介石也企求作個愛國者,然而其政治嫡宗使他不像毛澤東那樣具有民族主義。他的國民黨沒有紮根於佔大多數人口的農民之中。好像為了彌補這一點,蔣在尋找外國人做靠山。最後,蔣介石完全背棄,以自憐的形象投入了美國的懷抱。
在談到毛澤東的時候,米特認為,蔣介石政府雖然採取了新的政治、經濟措施對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實施封鎖,並調集40萬大軍圍困共產黨的陝甘寧邊區,在1941年製造了「皖南事變」,但依然沒有擋住共產黨在敵後的發展。因為「這一事件成為了共產黨命運乃至毛澤東崛起過程中的重大轉折點」,讓「其最大的對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成長為了一代領袖。」
相反,戰爭也毀掉了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常常遊離在歷史學家的研究之外」。米特稱,「汪精衛是20世紀歷史上的一大悲劇人物。青年時期的汪精衛,作為一名民族主義者和革命家,比蔣介石和毛澤東更為突出,其地位僅次於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但在抗日戰爭期間,汪精衛的一個決定,使他淪為背叛人民的千古罪人。」
米特認為,「蔣介石、毛澤東、汪精衛這三個人,都利用這場戰爭來實踐各自對一個自由、現代化的設想。」但是,這場戰爭「迫使他們各自為營,所暴露的根本分歧也最終促成了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
3、大陸在80年代以前為何不提國軍的貢獻
近年來,民間反日情緒從未得到緩和,歷史根源是「來自對貧弱之時日軍在土地上為非作歹的共同記憶」,這些人始終認為「日本從未對其在犯下的暴行真心悔過」,而這種強烈的情緒隨時可能爆發。比如,前些年各地爆發的反日遊行,反對購買、打砸日貨等行為層出不窮。
然而,在一片愛國聲中,卻出現了另外一種聲音。那就是網路頻頻出現為「國軍」搖旗吶喊的聲音,叫囂著我們被「洗腦」了,不少言論甚是偏頗,也很激進。
米特在他的《,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書中寫到,「有選擇地宣揚抗日戰爭,並以此增強戰後民族凝聚力」。
「公開談及(抗日)戰爭期間,唯一詳細討論過的就是以延安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因為毛澤東在那裡領導了農民革命。」「的史料很少會提及戰時重慶大轟炸……與英美的聯盟,甚至對南京大屠殺這類戰爭罪行的談論也不多。」
米特稱,隨著的改革開放,「20世紀80年代,情況發生了根本轉變。」「共產黨決定恢復戰時歷史」。
「為了銘記這段歷史,政府先後興建了多個新的戰爭博物館,其中包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而後,境內又出現了突顯國民黨軍隊作用的電影和博物館,這意味著之前主要強調在前線殊死抵抗的中共,相對忽略同樣貢獻巨大的國民黨軍隊的情形得以改變;塵封數十年的密檔被揭開,大量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不斷湧現。」
語說到這裡,東海將軍想提醒一下喜歡研究抗日歷史的各位國人,隨著大量的歷史檔案解密,我們去發表言論的時候,一定要多研究各方歷史資料、數據,對比梳理后再說也不遲,千萬不要斷章取義,人云亦云,給自己戴頂「專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