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地下考古還原古代長沙

長沙晚報訊(記者 尹瑋)昨日是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長沙博物館邀請市考古所副所長黃朴華作「發現長沙——長沙城市發展歷史」主題講座。

長沙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在同一地址建城延續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但有關長沙古城的歷史文獻,特別是明清之前古城情況的記載並不詳盡,《水經注》等史料中的隻言片語又因各家解讀不同而眾說紛紜,考古發掘遂成為還原歷史面貌的重要手段。自1997年在芙蓉廣場發現唐代護城河遺址以來,20年間長沙考古工作者共發現了12處古城牆、護城河遺址,再加上大量的宮署、水井、墓葬等考古發現,雖然不足以完整復原整個長沙古城的真實歷史,但已能基本釐清城市發展的演變規律。

黃朴華介紹,長沙城在歷史長河中,功能地位不斷變化。政治上,從春秋戰國時的封邑、縣邑,到西漢時的諸侯國都城,再到沿襲千年的郡、州、道、路、府、省治所;軍事上,從楚人南擴的軍事據點,逐漸演變為南方軍事樞紐;經濟上,從卑濕之地發展為長江以南的繁華都市;文化上,從蠻荒之地蛻變為屈賈之鄉,再到影響全國的湖湘文化重鎮。兩千餘年來,長沙城市不斷擴大,城市功能地位複雜多變,逐步奠定了湖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此次講座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他們雖然只能在長沙博物館的「湘江北去·中流擊水——長沙歷史文化陳列」等展覽中一瞥昔年長沙城的模型,但對保護家鄉文化遺產的熱情特別高,十分關心這些古城牆、護城河等考古發現的下落。談到如何處理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係,黃朴華首先糾正了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不是所有的考古發現都有原址保護的價值,因為有的保存狀況並不好。」但對於那些有重要意義的遺址,考古工作者也在積極主張原址保護,如長沙市青少年宮工地上發現的漢至唐代早期城址即已得到了保護。

對於聽眾不理解為何古城址總是被埋藏在地下,黃朴華解釋說,過去城市建設沒有渣土外運,都是就地平整,因此新的建設會將以前建設的痕迹埋在地下。一代又一代積累下來,多的地方都有五六米厚了。「而現在的城市建設,挖掘機一挖就是二三十米,直接挖到了沒有人類活動的生土,很難再給後代留下過去城市建設的信息了。」黃朴華在講座最後感嘆到,「因此我們這一代考古工作者,要盡量採集地下遺迹文物信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