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登基除了遺詔就要看傳國玉璽在誰手裡了。玉璽專業名稱應該叫寶璽,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的才能稱之為璽,大臣用的只能叫印,否則叫錯了是會被砍頭的。
最早的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時出現的,統一六國后將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後來戰亂經手的人有劉邦,建立漢朝稱之為「漢傳國璽」。王莽篡權逼宮太后摔玉璽,殘破一角,后輾轉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三國時期,玉璽傳到魏國,後晉朝建立,經過多次輾轉重回司馬家,隋朝蕭太后攜帶玉璽進入北漠。唐朝李靖討伐突厥,奪得寶璽,最終在後唐末帝李從珂手中消息。
後來雖然有傳聞一農民在田間挖到傳國玉璽,被金、元朝代多用,但明朝和清朝製作了大量的玉璽來降低傳國玉璽的作用。明朝製作24枚,稱為二十四御寶,由尚寶司官掌管。
清朝到乾隆時期就有39枚國家寶璽,功能劃分不清楚,經常出現混亂,乾隆親自鑒別,劃分功能。選定23方寶璽,各個都有自己的功能。分別有皇位繼承、大臣任命、外交、征伐、賞賜等等。
而清朝這25方傳國寶璽,存放在故宮的交泰殿。每年歲末和年初,皇帝都要進行封寶和開寶的儀式,焚香叩首。排列如下:
一、「大清受命之寶」,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盤龍紐,高二寸。漢字篆書,滿文是本字。
二、「皇帝奉天之寶」,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盤龍紐,高三寸五分。漢字篆書,滿文是本字。
三、「大清嗣天子寶」,以章繼繩。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高一寸七分。漢字篆書,滿文是本字。
四、「皇帝之寶」,以布詔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龍紐,高二寸一分。滿文篆書。
五、「皇帝之寶」,以肅法駕。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盤龍紐,高三寸五分。
六、「天子之寶」,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高一寸三分。
七、「皇帝尊親之寶」,以薦徽號。白玉,方二寸一分,厚七分。盤龍紐,高一寸三分。
八、「皇帝親親之寶」,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二分。交龍紐,高一寸二分。
九、「皇帝行寶」,以頒賜賚。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高二寸五分。
十、「皇帝信寶」,以徵戎伍。白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龍紐,高一寸六分。
十一、「天子行寶」,以冊外蠻。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高二寸三分。
十二、「天子信寶」,以命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龍紐,高一寸七分。
十三、「敬天勤民之寶」,以飭覲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高一寸七分。
十四、「制誥之寶」,以諭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龍紐,高二寸七分。
十五、「敕命之寶」,以鈐誥敕。碧玉, 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一分。交龍紐,高一寸八分。
十六、「垂訓之寶」,以揚國憲。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高二寸。
十七、「命德之寶」,以獎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龍紐,高二寸一分。
十八、「欽文之璽」,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高一寸六分。
十九、「表章經史之寶」,以崇古訓。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分。交龍紐,高二寸二分。
二十、「巡狩天下之寶」,以從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龍紐,高二寸五分。
二十一、「討罪安民之寶」,以張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二寸。交龍紐,高二寸五分。
二十二、「制馭六師之寶」,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四分。交龍紐,高二寸二分。
二十三、「敕正萬邦之寶」,以誥外國。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分。盤龍紐,高二寸三分。
二十四、「敕正萬民之寶」,以誥四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高二寸。
二十五、「廣運之寶」,以謹封識。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龍紐,高二寸。
清朝沒落,這二十五枚玉璽,躲過了清朝皇宮的監守自盜,躲過了南巡和戰亂,最終完好無損的陳列在交泰殿綉龍紋黃緞罩下的寶盝內。
不過試想,傳國璽只有一枚,掙位奪權必然要想辦法得到它,可是明清有二十多個玉璽,光是攜帶都是很不方便的事情。這二十五方寶璽要是攜帶的話也是個很沉重的負擔。
而有皇帝年號的玉璽,只是本朝才能使用,更朝換代都會重新製作一方玉璽。天朝聖物價格不菲,乾隆皇帝的一件玉璽(三枚之一)在法國巴黎拍賣,以2100萬歐元被一位匿名的買家獲得。摺合人民幣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