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凈宗法師:一心不亂指一心一意稱名,不是念佛功夫

凈宗法師:凈土法門的一心不亂是指「一心一意稱念佛的名號,不雜修」

「一心不亂」,有兩種解釋。依聖道門的解釋,就很難了,禪定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夢都夢不著。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到啊。 凈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凈土門別有規矩 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不同的解釋呢?那是因為立場、觀念不一樣。 按聖道門的觀念,「如果不能夠降伏煩惱,進而斷除煩惱,要出離生死輪迴是不可能的」,以這樣的觀點,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必然會說「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清凈,降伏煩惱」等等。如果這樣的話,凈土法門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別法門」,跟一般法門就沒有區別了。印光大師說: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來衡量凈土法門,這個叫「以橫超法做豎出之用」,凈土法門本來是以佛的願力橫超三界,結果變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聖道法門修行一樣,這個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門觀念的影響。 來到凈土法門之內,應該放下原來修行的觀念,按照凈土門的規矩,按照凈土宗祖師的傳承來解釋、來理解才正確。

(一)由道理推論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來《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特別為我們凡夫所講的,是易行安樂之法。既然是為我們這樣的眾生所講,就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亂」是那麼艱難、那麼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濁惡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麼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就沒有意義,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咸收」就成了一句空話。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念佛法門是易行的法門、安樂的法門、必定的法門。我們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覺得往生不定,沒有把握,這就不是念佛法門的特色。 有的蓮友跟我講:「師父,我經常參加打佛七。」 我問:「好啊,參加過幾次?」 「我全國各地參加十幾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亂。」 「哎呀,難得啊!怎麼樣?」 「沒有得到啊!」 「沒有得到?總得到了一點點吧?」 「一點點也沒得到!」 「一點也沒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問了很多人,一個都沒得到。老張你得到一心不亂了嗎?沒有。老李?沒有。」 他到處參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國走遍了,他所訪問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到一心不亂。 釋迦牟尼佛講法,契理契機,祂為五濁惡世眾生所講的法門,居然全國走遍了,沒一個人得到,這個就是不契機啦!不是佛說法不契機,是有人把「一心不亂」給解釋錯誤了,偏了,我們聽了就覺得難了,做不到了。 搭橋喻 凈土法門是「易行道」,容易在哪裡呢?就容易在有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可以依憑。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正是這一條「念佛往生願」的願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彌陀經》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定要解釋為如何深入禪定不起妄念的話,那也就自然不容易。 各位,阿彌陀佛為我們設定的往生方法,是難的好呢?還是容易的好,你們說? (容易的好!)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們才能做得到,才會有安樂;如果難的話,我們做不到,就苦惱了。阿彌陀佛了解我們的心思,祂是同體大悲,以我們的苦惱為苦惱,以我們的安樂為安樂,經中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祂不會因為眾生罪業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個艱難的方法來治治他,讓他修得死去活來,然後才度他;反而會事先了解我們的狀況,預先為我們準備,說:「五濁惡世眾生,愚痴無明,罪惡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他們度起來。」 宇宙法界之內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比如說,這裡有一條河,很寬,河東窮,河西富,河東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沒有橋,水又急,下水過河的人個個都被淹死。有一個人發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橋,方便人員車輛暢通無阻。他既然是從慈悲心出發,所以考慮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殘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橋,任何車輛都可以很自然地開上橋,很順利地過去。不可能在橋頭弄得很難上來,更不可能在橋中間又設一道高牆,攔腰隔斷。 六字名號就是從娑婆世界到達極樂世界的橋樑。阿彌陀佛就是建橋的人,釋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橋頭喊我們上來的人。我們只要空著手走過來,順腳步就踏得上去,很簡單,很容易。不管什麼人,只要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願意往生,就會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亂」解釋得很難,說:「雖然念佛,如果不達到禪定屏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於是在這座大橋當中攔腰又起了一道好幾丈的高牆,把所有的人啊、車啊,通通擋住了。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難道是在名號大橋當中又攔一道牆嗎?不可能!對不對?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是要保護我們,怕我們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雜行雜修了,所以「一心不亂」等於是名號大橋兩邊的保護欄杆,保護我們不要掉下去,等於是說:「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亂了腳步啊!不要離了這座橋啊!」所以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囑咐我們說:「你念佛要專心啊!不要雜啊,不要亂了主張,丟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二)三經對照以明 下面我們就引用有關的經證,來說明「一心不亂」的真意。 1、《阿彌陀經》 先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執持名號」,然後說「一心不亂」,意思就是說,執持名號,應當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險道火把喻 「執持」兩個字都有提手旁,「執」就是抓住不放鬆,「持」就是相續不間斷。比如在黑暗中走險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這把火把,必然我們會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馬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隨隨便便把它扔了。我們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亂。為什麼?只有這一支火把,我們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棄,隨便亂抓一件別的什麼物品,所以是「不亂」。要是二心了,亂了,隨時就要掉到懸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亂。 「執持名號」,也是這樣。名號就是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導大師《觀經疏》說「常以凈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彌陀名號就是智慧火炬,要通過三界六道的黑暗險道,我們只有完全靠定這一句光明名號,從生到死,一路執持,絲毫也不敢舍了去學與我們的根機不相應的法門。這樣才是執持名號,這樣就是一心不亂。 反過來講,心不執持,心有旁騖,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續,念有間斷,念佛不專,念念佛,又放一放學學別的,就亂了,就不是不亂了。 不動亂、不雜亂 亂有兩種,一是動亂,一是雜亂。「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靠倒名號,專修念佛,不動亂,不雜亂。什麼叫「不動亂」呢?聽到人家說「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沒達到功夫成片,沒有清凈心,你還有煩惱,你還有罪過,你這樣怎麼能往生呢?」雖然聽到這樣講,心不動搖,心不慌亂,不會因為他這樣說就覺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為我們明了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威神功德,有這樣的弘誓願力,念佛決定往生。可一般人聽到這個話,就動搖了,就說:「是啊!」心就亂了,就不是一心了。什麼叫「不雜亂」呢?心不動亂,行就一定不雜亂,既然內心很穩定的話,我們就會老老實實地專念這句名號。外相雜亂的人,內心一定是動亂的,他念一句名號,覺得有所不足,別人一說,「對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麼辦?」 「怎麼辦?先跟我去誦《地藏經》消業。」 「好好好,你教我。」然後就誦《地藏經》。 誦《地藏經》好不好?當然好!然後誦《金剛經》開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來好去,最後往生怎麼樣?他自己就沒有底,動亂,雜亂。 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條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心,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2、異譯本《阿彌陀經》 再看《阿彌陀經》異譯本,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凈土佛攝受經》,將《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八個字合在一起,譯作四個字 ——「繫念不亂」,繫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亂,這就很明白,很容易。這也證明我們前面說的「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本來就是一體,分不開,是一個意思,專持名號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3、《無量壽經》 彌陀親定標準 問大家一個問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訴我們的?知道嗎? (釋迦牟尼佛。) 哎,講對了!除了佛,沒有人能告訴我們。 再問第二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念佛往生,和阿彌陀佛自己所設定的念佛往生,會不會不一樣? (不會!) 不會不一樣!阿彌陀佛說「你只要這樣念佛就能來往生」,釋迦牟尼佛說「你必須那樣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念佛,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所設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樣的,決定不會不一樣。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條大願,叫做「念佛往生願」,這條願規定了我們應該怎樣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親自定的標準,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諸佛也好,諸大菩薩也好,只要宣說念佛往生西方凈土,決定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往生的本源 《阿彌陀經》當中所講的念佛往生,當然是源自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凡是釋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當中說到極樂世界的莊嚴,說到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離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尤其是凈土正依三經,更是一味的經典,是一個味道、一個性質。像《阿彌陀經》當中的「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在其前」,這一段經文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九願的內容,「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對不對?因為有這第十九願,在《阿彌陀經》當中就說臨終來迎;還有,《阿彌陀經》說:「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就源於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無三惡道願,以及第十六願:國無惡名願。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說:「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國土如果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彌陀經》裡面就說「國無三惡道」。第十六願說:「我成佛時,國土純善,連不善之名都不會聽到。」所以《阿彌陀經》說「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總之,對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願密切相關;只要是講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的宗旨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 所以,我們學凈土宗,我們學念佛,不能離開阿彌陀佛的誓願,道理很顯然。 推銷商喻 比如一件產品,有生產廠家,有推銷商。推銷商推銷的產品,就是生產廠家所生產的,不可能說推銷商推銷的產品,跟生產廠家的不一樣。如果不一樣,就是推銷商做了假,搞假冒偽劣產品坑害消費者。這是個比喻。 阿彌陀佛,是生產廠家;釋迦牟尼佛、六方恆河沙諸佛,都是推銷商。推銷什麼?推銷六字名號。祂們所講的念佛方法,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本人所發的第十八願,決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摻假的。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觀經》、解釋《阿彌陀經》,都是站在阿彌陀佛念佛往生本願的立場。 作為一個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也時刻緊緊地以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為標準,探求我們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願文 第十八願說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十聲」,是口稱名號,持名念佛;《阿彌陀經》也說「執持名號」,《觀經》也說「持無量壽佛名」,這些都是一致的。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里說持名要「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說稱名要「至心、信樂、欲生」。兩個一對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樂、欲生」的心,是信願之心,並不是要怎樣禪定的心,所以善導大師有時說「一心信樂」,有時說:「一心愿生」。也就是說,你一心一意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懷疑,不退轉,這樣, 就是「一心不亂」。這也一點都不難。 三輩往生文 《無量壽經》下卷〈三輩往生文〉上輩、中輩、下輩都說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善導大師解釋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可知「一向專念」是釋迦牟尼佛勸導一切眾生念佛的總綱領、總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專念」。《阿彌陀經》所對的根機不可能超出三輩之外,那麼「一心不亂」,也就是「一向專念」。一心向著阿彌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薩,所以「一向」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余行余法門,所以「專念」就是「不亂」,不雜亂。「一向專念」就是「一心不亂」!這也絲毫不難。 4、《觀經》 再看《觀經》。《觀經》雖然說了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業,但是在最後〈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卻不付囑十三定觀,也不付囑散善三福,而是順著《觀經》開顯的次序,付囑最後一觀、最後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稱名念佛,說「阿難!汝好持無量壽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樣的持名呢?經文說:「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乃至十念」,都是同一個涵義。因為同是凈土三經,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同是說的持念彌陀佛名,同是源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互相之間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對照的話,《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的「念」,《觀經》下下品「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的「執持」,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稱佛名,所謂持名念佛,不是實相、觀想、觀像、參究等等念。 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觀經》下下品「至心」,《阿彌陀經》「一心」,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願之心,不是禪定、清凈、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眾生,臨命終時,地獄相都現前了,他哪裡還有什麼禪定心、清凈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個仰救的心。 第十八願「乃至」,《觀經》下下品「令聲不絕」,《阿彌陀經》「不亂」,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相狀,也就是專一不雜,相續不斷。善導大師解釋「令聲不絕」為「聲聲相續」。 同時,「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時節,也就是一輩子念佛,並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過因為眾生遇到念佛時間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所以表達不一樣。善導大師就總的解釋為「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這樣三部經所說的念佛時節,雖有長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內了,實質所指都一樣,都是一輩子的念佛,所謂:「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凈土為期。」 這樣,比較《阿彌陀經》與《觀經》,「執持名號」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至心不絕」,就是一心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相續稱念彌陀名號,不間雜。也很容易,不難。 下下品的眾生雖然臨終死苦來逼,心中恐慌萬狀,絲毫也沒有禪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亂,為什麼?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來救,絲毫也不會雜有其他個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來救,我自己救自己?對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麼辦?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辦法?」這些想法都不會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亂。下下品臨終苦逼的眾生都做得到,還有誰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夠做不到,下下品有什麼功夫?是求救的心沒有,不歸命,不老實,驕慢,這樣就是二心,就雜亂,就達不到一心不亂。所以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要「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能這樣深信,我們就是下下品的眾生。

(三)祖師的解釋 1、善導大師《法事贊》 對於「一心不亂」,善導大師也有他的解釋。善導大師在《法事贊》里用「專復專」三個字來解釋「一心不亂」,說: 教念彌陀專復專。 前面我們也學習過了。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怎麼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亂」。那麼「一心不亂」,善導大師就解釋為「專復專」,教我們專復專地念佛,專,還要再專。心專、行專,內專、外專,人前專、人後專,現在專、將來專;總之,一個「專」字。「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不雜修雜行其他的法門,所以,很簡單,「一心不亂」就是「專」。 2、善導大師《觀經疏》~一 《觀經四帖疏》的第一卷〈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48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這一段善導大師的解釋,很明顯地看出來,「一心不亂」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在「執持名號」前,善導大師加了「即應」二個字,是顯示釋迦牟尼佛教勸我們的意思,所謂「教念彌陀專復專」的「教」。 3、善導大師《觀經疏》~二 《善導大師全集》250頁,《觀經疏.散善義》: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把經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合在一起解釋為「一心專念」。難不難呢? (不難。) 「一心專念」,一點不難嘛!除非你不願意念這句名號。 當然,也可以說不難,也可以說很難。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夠專念。這個難,不是難在法門難,而是難在我們自己不願意接受。專念一句名號有什麼難?你從早到晚就這六個字;如果讓你一定要去背誦《法華經》、《華嚴經》,那個難。但是六個字,再怎麼難,你都會背,只要專就好了,一心專念。 4、善導大師《觀念法門》 《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355頁):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與前面一樣,善導大師同樣用「一心專念」來解釋持名「一心不亂」,也是一個「專」。 5、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往生禮讚》(《善導大師全集》539頁):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 即應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稱佛不亂;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善導大師在經文「一心不亂」中間,加了兩個字——「稱佛」,「一心稱佛不亂」,這樣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非常明顯。一心做什麼?一心稱佛。稱佛怎麼樣?稱佛不亂。就是:一心一意稱念佛的名號,不雜亂。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嗎?哪裡有那麼艱深複雜呢! 一個字——專 我們看上面善導大師對「一心不亂」的解釋,都非常簡單,毫不複雜,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沒有一處說到要怎樣的禪定息心、不起妄念,處處都說的很懇切:「你要一心專念,專啊!專啊!」總之,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就是突出一個「專」字。「專」就是「一心」,「專」就是「不亂」,這個就符合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里所說的「一向專念」。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答疑信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勸人念佛,功德無量】經云: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