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印度總想追趕中國,卻老是被打臉,這是為什麼?

關於中印的所謂龍象之爭,一直是媒體熱炒的對象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比較。中印均於上世紀40年代末建國,一開始時,由於經過多年戰亂,印度的基礎條件相對更好,但在接下來的的發展中,印度卻並未能力壓,反而被其反超,並且這種差距還越拉越大。

龍象之爭之所以呈現出這種局面跟印度的自身基因缺陷很大的關聯。幾千年來,印度政治上長期分裂。儘管從文明體系層面,印度文明覆蓋了南亞次大陸的大多數地區,但在政治上,卻始終四分五裂。幾千年歲月中,印度境內邦國林立,諸侯割據。這種政治上的支離破碎,甚至影響到外界對印度這個辭彙的理解。在很多外國史學家認識體系中,印度這個辭彙,更多的指代一種文明體系,而不是政治意義上的國家。

當然,當代的印度已經實現了政治整合,形成一個主權國家。不過實際上,印度內部依然分裂嚴重。各邦擁有很大的自主權,甚至經常以鄰為壑,地方保護主義觀念十分盛行,這印度國內經濟體系的整合凝聚力都構成了負面影響,而新德里的印度中樞卻對此有些束手無策。

印度為什麼會搞成這樣?雲石君以為原因主要有三:

一、相對封閉的地緣結構

南亞次大陸東有巴坎若開山脈,是它跟中南半島的地緣分割線;北喜馬拉雅山脈與有著世界屋脊」稱謂的西藏高原;西邊,則是興都庫什山脈俾路支高原,將其與中亞分隔而南面則是地球四大洋之一印度洋;這些大型地緣屏障的存在南亞次大陸其他地緣文明的有效交流形成了嚴重的阻礙但換個角度,為在地緣上,維護了印度文明的獨立性。

地緣結構的相對封閉古印度文明實現對南亞板塊的覆蓋后,就很自然的失去了進一步對外拓展影響力的慾望能力。而印度又不像古代的那樣始終必須面對來自北方游牧勢力的持續威脅,有必要通過中央集權的方式,最大限度的集中國內資源,以應對隨時出現的游牧勢力侵襲。

當然,印度並不是一點外患都沒有。儘管北面的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確實無法逾越,東面的東南亞勢力弱小而不構成威脅;不過在西面,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這個還是相對容易的。而山那頭的中亞游牧勢力,正好是印度農耕文明的天然剋星

話又說回來,儘管中亞游牧武裝會周期性的殺進南亞,但他們的侵擾,並未在文明體系層面,對印度文明構成致命威脅。

為什麼會這樣?受限當然是因為印度文明規模龐大,底蘊深厚,而除此之外,也中亞自身的地緣條件大有相關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央,是、蒙古、印度、波斯乃至阿拉伯等一系列亞洲傳統強勢地緣勢力的交匯之初虎狼環伺地緣格局,以及自身地緣潛力的相對孱弱導致中亞一直無法孕育出強大且持久的本土勢力,在大多數時候,它都是作為一個列強逐鹿場,被勝利者收入囊中。

不過,不管是東亞大陸、蒙古高原,還是伊朗高原兩河流域,這些傳統的亞洲強勢地緣板塊,跟中亞的地緣關係都比較疏離。這決定了:就算中亞落入某個外來勢力之手它們在當地的統治也是比較孱弱的,一旦自身實力有所滑坡,它周邊勢力甚至中亞土著就會趁虛而入,將它們驅逐。

中亞的混亂不穩定,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侵略印度的能力,更那些有形征服印度的中亞勢力,由於後方缺乏強大穩定支撐,故而無法形成強大且穩定的力量,用自己的傳統模式對印度文明予以改造和取代。相反,為了鞏固在南亞業已取得的統治地位,外來者反倒會根據印度實情,對自己予以調整。這種做法的後果,就是外來勢力在政治獲得統治權時,文明屬性卻逐漸本土化,最終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既無力拓展勢力範圍但也沒有覆亡之慮,這種高度穩定的格局下,內部矛盾很自然的就被逐漸,窩裡斗」,成為印度文明在政治上的千年主旋律。

二、地緣核心和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統,換句話說權力集中於中樞。不過最大程度謀取私利乃人之本性,次大陸內部次級地緣板塊的土著勢力自然也有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原始衝動——而這當然會跟中央集權形成矛盾尤其是一些比較邊緣的地區,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它的本土利益有可能因為中央的全局規劃而受到一定限制,而這肯定會讓這些地區心生不滿。而這種中央與地方的利益衝突,某種程度上是無法調和的。這種情況下,要維持中央集權體制的運行,就有了一個重要條件——即國家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本部核心區。

一個強大的本部核心區能夠為中樞提供強力支撐,讓它又足夠的實力,去壓制邊緣板塊的不滿,確保中央集權體系正常有效運轉。而從反向來說,中央集權體系下,邊緣板塊的各類流動性資源又會非常自然本部集中,為本部的強大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

這種架構的典範即是。傳統本部核心區長江——黃河流域地緣實力世界一流,區位上也相對處在東亞大陸核心區的中央,這為中原王朝的地緣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它能夠以此為基,將東亞大陸絕大部分地區收入自己版圖

印度文明本部核心區,也主要是依託兩條河流——印度河恆河。雖然這個印度的兩河流域,遠不能跟長江——黃河流域相提並論,但由於南亞次大陸本身也沒有東亞大陸的體量所以以印度河——恆河流域為依託,一統南亞也勉強夠用了

可是,儘管也有強大本部,印度卻並沒有藉此打造出中央集權相反,貴為二元核心之一和古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在後來的歲月演化中,卻逐漸脫離了印度文明體系,投入源自西亞的伊斯蘭文明懷抱。在今天,印度河流域,成為巴其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本部核心

堂堂千年文明,南亞領袖印度文明居然老巢不保,這是為什麼?

一個比較關鍵的因素是,在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之間,橫亘著一個總面積大約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

其實早先,這裡並非沙漠。但隨著氣候的變遷以及人類對當地環境的過度破壞,這塊土地慢慢荒漠化。而這種生態環境的改變也對南亞次大陸地緣政治結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首先,塔爾沙漠的嚴重阻礙了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聯繫交流。這種隔絕,使得二者不僅無法像的長江、黃河流域那樣,隨著文明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反倒逐漸走向分離對抗。

而中亞勢力的,更使這種分離情況加劇。印度河流域地處南亞次大陸西北,是南亞與中亞地緣關係最近的板塊。這種地緣關係的相對緊密,使得印度河流域不可避免的深受中亞輻射再加上中亞游牧武力的強力支持,雖然印度河流域的地緣潛力遜於恆河流域,不過仍舊可以自成一體,跟恆河流域分庭抗禮。

伴隨著中亞游牧文明對伊斯蘭的接納,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相應出現變更。

雖然印度文明的綜合實力,決定了伊斯蘭很難對它整體取代。但在跟中亞關係緊密的印度河流域,伊斯蘭仍然取得了突破。再加上塔爾沙漠嚴重阻擾了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等南亞其他板塊的有效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塊南亞二元核心之地,古印度文明的發祥地,到後來居然被伊斯蘭文明吸納。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對印度文明的打擊是很大的;而次大陸兩大地緣核心的衝突跟對抗,更進一步制約了恆河流域的地緣實力釋放,使得它不再有足夠的力量,來確保對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陸其他邊緣板塊的絕對優勢。這種格局下,中央集權當然無從談起。

三、種姓制度的束縛

上古時,雅利安人經長途跋涉,遷徙南亞次大陸,並征服當地,建立了統治。但作為外來者,雅利安人規模較小,遠不如作為南亞原生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黑人)。為了穩固自身族群的政治優勢地位,雅利安人打造出一套種姓制度,印度人劃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以及連種姓資格都沒有的賤民。這其中,雅利安人大致霸佔了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經過時間流逝發展成今天的印度斯坦人至於達羅毗荼土著則被一股腦的甩到吠舍、首陀羅兩低賤種姓,甚至賤民鑒於雅利安人,還有後來斷斷續續由中亞南亞,同樣完成征服和建立統治的中西亞族群,它們的膚色都相對偏白,故而這種階級劃分,也沾染上了十分顯著的種族歧視色彩。

階級劃分很簡單,但要想這種階級劃分標準長久延續,那就有必要瓦解掉低賤階級民眾的抗爭慾望。所以,印度斯坦人不竭餘力的在次大陸大力推廣印度教,通過對今生受苦、來世就可獲得幸福印度教教義,讓低賤種族心甘情願的以今生的苦難,來換得來世的福報通過這種方法消磨低種姓的抗爭意識,從精神上他們徹底奴化。

從效果來看,印度斯坦人的這種做法獲得了成功,印度文明幾千年來大致保持穩定,甚少出現農民起義、工人造反之類的階級戰爭,印度教這種讓被統治者安貧樂道的教義可以說是立了大功」(相對應的,佛教雖然誕生於印度,但由於提倡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社會的穩定,所以反而逐漸在當地消亡)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鑒於永無出頭之日首陀羅、吠舍以及賤民們,對國家完全沒有認同感;並且,印度教影響力的過分強勢,衍生出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世俗權力很大程度被教權壓制(在種姓制度框架中,作為祭司的婆羅門名列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是名列第二等級)。

世俗威權的受限,其後果便是中樞派往地方的職業官僚,很難依然由中樞任命衍生的世俗權威,在地方上有效施政——一般百姓對皇權的天然敬畏正好相反

只有常年根植於地方,直接管教控制低種姓民眾的土邦地主,和那些控制民眾思想的當地婆羅門,才有可能憑著日積月累威權,得到百姓的認可與服從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基本行政制度。既然流官無法有效駕馭地方,而必須高度依賴於當地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那麼中樞權威當然也就被地方實權派架空分解。

種姓制度是維護印度社會長期穩定的根基,但也是消解權力集中的利劍既然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印度的國家內部整合、權集中樞自然也就難見真章

地緣結構的封閉、二元地緣核心的肢解、以及種姓制度的禁錮,這三大因素,共同造就了印度內部四分五裂的基因。而這種內部的支離破碎,又嚴重阻礙了印度打造完整高效經濟體的努力,甚至難以孕育出高質量的國家認同凝聚力,國家的崛起也因此嚴重受阻,龍象之爭中的頹勢由此不可避免

當然,印度對此心有不甘。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便著手經濟改革,希望從經濟著手,逐步改變這種窘境讓印度舊貌換新顏但幾十年過去,這場印度版的改革開放中,印度又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難,以致改革始終成效難顯。

那麼,印度的現代化改革,究竟遭遇了哪些麻煩,以至於舉步維艱?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5篇:印度之第3地緣政治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原創文章。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