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劍總長一般不超過半米,因此使用時以單手持握為主。以越王勾踐劍為例,劍柄長8.4cm。而秦劍比較奇葩,長度較長,接近1m,劍柄長度相應地有十幾二十厘米,這樣的設計想來是支持雙手持握的。
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部分青銅劍都是短柄的原因是什麼呢?
▲青銅劍(文物)
青銅硬而脆,易折斷,所以做不了長劍。古人何嘗不想做出青銅長劍增加其威力呢?是臣妾實在做不到啊。在青銅時代的巔峰時期,古人對銅與各種其他金屬配比的比例應該研究的比較透徹了,做不出長劍應該不全是冶鍊技術的原因,而是青銅材質本身的問題。
▲青銅劍(文物)
冶鐵術出現后,不僅是冶鍊技術提高了(應該是因所煉礦物的要求),更是因為鐵的韌性比青銅好很多,可以做出更長、更鋒利的長劍了。
除此之外,從商周時代開始,軍事傳統中的主戰兵器就是戈、矛,且其柄、柲並不長,一米至一米二而已,它們都是與干、盾配合使用。也就是說,一手持盾,一手持戈,「執干戈以衛社稷」,是那時代戰士的標準形象。
▲秦劍(文物),相對來說劍柄較長
隨著軍事戰術的發展,戰車出現以後,車戰的需要催生了加長柲的戈、矛的出現,才有了我們印象中的巍峨的長戈,戰車上的甲士這才需要雙手使用長戈長矛,就算如此,戰車上也依然配備著盾牌!所以我們知道,我們的老祖宗是多麼離不開盾牌,多麼習慣於使用盾牌。
▲ 盾(文物)
同時,步兵戰鬥的烈度不斷升級,士卒需要近身衛體與肉搏廝殺的短兵器,催生了佩劍的大量列裝,請注意,不是劍的產生,而是大量列裝,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水陸攻戰紋銅壺上可見,這一時期所有士兵腰間都會佩短劍,但是它們沿襲了戈矛早期單手使用的習慣,也就是沿襲了使用盾牌的習慣,所以這些青銅劍,往往都是短柄的,方便單手緊緊持握。
繼續說下去的話,話題會越來越複雜,那就是戈、矛走向結合,衍生出了戟,然後長柄兵器走下戰車,被運用于越發先進的步兵方陣戰術,這裡就不繼續展開了……
▲ 圖中左一士兵拿的就是長兵器戈
這裡要強調的是,雖然春秋戰國的某一個時間段開始,步兵當中也出現了使用長兵器,不再帶盾牌的情況,但是盾牌作為一個延續千年的傳統,對軍事思想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佩劍往往作為盾牌的搭檔,被做成短柄單手劍,是可以理解的。
也許正是因為雙手長兵器(戈、矛、戟)的流行,也隨著冶鍊技術的進步,鐵兵器的發展,雙手長劍也增加了。
▲ 圖中左一士兵拿的就是長兵器戟
這樣大概可以解釋早期劍柄偏短的原因了,不僅因為早期冶鍊技術限制,只能造短劍,更因為長期以來,劍這種兵器,本身都是被當做單手副武器而設計和使用的。
對刀劍感興趣也可加龍泉師傅私人微信:1570680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