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麻辣財經:人工智慧或成「就業殺手」,人類飯碗將不保?

「人類製造了那麼多機器人,個個都身懷絕技,你說人類會不會有一天毀在它們手裡?」麻辣財經的一位「麻小」擔心的話剛說出口,立刻就遭到麻辣姐們的圍攻,認為他是大片看多了。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還真不少!

工業革命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的福音。然而,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卻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焦慮。

人工智慧時代,機器會否全面替代人類就業,會不會像好萊塢大片中描述的那樣,人工智慧的終極結果就是機器侵犯甚至消滅人類?自從阿爾法狗戰勝了圍棋大師,這種焦慮就與日俱增。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年初預測,以自動化和人工智慧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使全球500萬個工作崗位被機器人替代。

花旗銀行和牛津大學也在2016年預測,未來77%、印度69%、美國47%的就業崗位都有可能被機器人代替。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ngus Deaton(安格斯·迪頓)更是公開表示,對美國就業而言,機器人的威脅遠甚於全球化。因為機器人和自動化的增長,可能會消滅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

這些權威機構、權威專家是危言聳聽嗎?在18日舉行的高層發展論壇上,麻辣財經採訪整理了各路大咖的觀點,看看新科技革命對人類而言,究竟是福是禍?

「機器換人」,會導致就業大幅減少嗎?

「人工智慧時代,製造業由工業經濟時代的標準化設計、批量化生產、同質化消費,轉向智能經濟時代的定製化設計、單件小批量生產和個性化的消費。多餘消耗將被剔除,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將大幅提升。」 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高紅衛說。

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 高紅衛

在高紅衛看來,始自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其實是全球性同質化產能過剩造成的,無法通過產能轉移或貿易保護來解決。當人們告別衣食住行的短缺時代后,只能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革命來滿足人們安康樂知的需求,從而化解此輪經濟危機。而滿足安康樂知的需求,勢必催生人工智慧的持續發展。

強生公司董事長亞歷克斯· 戈爾斯基也認為,包括人工智慧技術在內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帶來了新的市場藍海,還有新的生存希望。「新技術給所有人打開了一扇大門,比如像癌症、阿茲海默症等不治之症可能將有治癒的機會,讓我們可以活得更健康、更清醒。」

沃爾沃集團總裁馬丁·倫德斯泰特也認為,「新技術讓每一個硬體都可能變成生產力,從而大大提高生產率,降低消耗。人工智慧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去擁抱它,不該抵制。」

特斯拉全球總裁 喬·麥克尼爾

特斯拉汽車公司全球總裁喬·麥克尼爾,每天開車上班路上,90%的時間都是自動駕駛。在他看來,不要過於強調新技術對就業的威脅,反而要關注機器替代的是怎樣的崗位。

「即便人工智慧代替了一些崗位,我們也不要太過強調這種威脅。實際上,機器替代的很多崗位職業風險很高,比如重物裝卸、高空作業,用『機器換人』才能真正提升崗位安全。」喬·麥克尼爾舉例。30年前,我們需要大量電話接線人員,這一工種現在被機器取代了,但是原來的接線員們可以在呼叫中心找到新工作。

「有的人可能會對人工智慧產生恐懼,因為有人說人工智慧會代替很多工作崗位。但是我想說,技術在顛覆傳統產業的同時,也會創造新供給。」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認為,總的來說,人工智慧對於整個人類是一個福音。比如,在醫療領域應用人工智慧就會造福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人工智慧還能提升汽車等交通工具的安全性。

人工智慧不僅提供新供給,也提供新就業機會,甚至是創業機遇。「過去10年,世界上就業機會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就是應用開發。」蒂姆·庫克回憶,10年前,市場上基本上找不到應用開發人員,但現在,僅在蘋果平台上,就有200萬的開發人員。「一夜之間,你就可以從一個打工者變為一個創業者。」

數字化帶來威脅,需緩解「掉隊者」焦慮

既然人工智慧已經在日常生活廣泛應用,又有這麼多好處,為啥大家還會憂心忡忡?原因在於,已經出現的「機器換人」,讓不少人擔心自己的飯碗被機器搶走。例如浙江嘉興市,僅過去四年,就有6324家企業實施了「機器換人」;在廣東東莞,過去三年實施的「機器換人」專項行動,也替代了約7.8萬人工崗位。

「我們不應該只因為阿爾法狗戰勝了人類,就很恐慌。機器智能達到人的智能水平,距離還很遙遠。」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也是樂天派。他說,聯想工廠自動化的水平越來越高,勞動力可能會減少。但與此同時,電話中心的就業在增長。這些工作人員並不需要太高學歷,經過崗位培訓,就可以給客戶提供很好的服務。

在電子科技集團董事長熊群力看來,現在還是淺智能時代,我們還有倫理、法律來引導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不需要過分擔憂。「新技術對勞動者構成了挑戰,也帶動了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提升。為此,我們特別成立了電科大學,舉辦了全國性的技能競賽,就是讓工人儘快學習如何適應並引領人工智慧。」

實際上,並非所有人都持樂觀態度。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董事長克里斯托弗·拜爾就認為,數字化的轉型絕不容易,無論是,還是美國、德國,都需要避免數字化帶來的威脅。首當其衝的,是要完善相應的公共政策和產業政策,以緩解「掉隊者」的焦慮。

「當新技術革命浪潮廣泛席捲製造業時,一大批教育程度較低、學習能力較低的人群,該如何就業?公共政策需要來預防和解決這個關乎公平和收入的問題。」克里斯托弗·拜爾建議,不妨通過醫療和養老,比如增加護工崗位,來吸納就業。

「比爾·蓋茨建議徵收機器人稅,是一種可能。決策者需要確定一種激勵機制,在鼓勵創新、迎接變革的同時,要兼顧低收入、低學習能力群體的利益。」 克里斯托弗·拜爾認為。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就業崗位具有怎樣的特點。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具備了很強的人文精神,才能很好地適應未來世界。」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說,教育系統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變教育的傳統做法,把教育重點從內容的傳輸轉向賦予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陸婭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