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們眼中的台灣歷史

2012版台灣《高中歷史》總校訂人賴澤涵:編教科書要忠於歷史事實

2012版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101課綱)的總校訂人賴澤涵,是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他出生於1939年,還在中央大學創辦了客家學院。

近20餘年來,台灣歷史教科書一直廣受詬病。但是從2006年9月開始,台灣高中生所上的歷史課都徹底改頭換面,不再從周口店山頂洞人的古代史開始,而是由圓山遺址的台灣史開始。

「台灣現在沒有標準的教科書。」主編過六本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的賴澤涵說,現在關於歷史教科書的爭論主要在:是「日據」還是「日治」;是「光復」還是「戰後」等用詞上。「現在台灣的公文中必須使用『日據』一詞,但是教科書中兩者均可。台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教科書只要通過審查委員會審核通過,便可以出版。」他強調,「我在編寫歷史教科書時堅持一個原則:忠於歷史事實」。

而在1988年至2008年,李登輝、陳水扁執政20年間,「台獨」勢力開始有步驟地將台灣「本土主體意識」當成培養「台獨意識」的工具。

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別進行了「去化」的中學歷史教育大變動,通過一系列壓縮史、增加台灣史的教綱修訂,逐漸將中國小歷史教科書中的「台灣史」從史中分離出來,並將「台灣史」作為中國小歷史教科書內容的主體。每一次改動,可以說都種下了「台獨」的基因。

馬當局執政以來,有意在教科書方面撥亂反正,扭轉李扁20年來在教科書中所動的手腳。馬當局雖將高中98課綱歷史與「國文」兩科擋下,暫時沿用95暫綱,並進行新課綱研擬,最後推出101課綱,但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101課綱仍維持「台灣史-史-世界史」的敘事框架,且書中依然有若干扭曲史實、歌頌日本殖民統治的敘述。

談及清政府設立台灣府330年以來的歷史,賴澤涵認為,幾百年來,台灣一直是的領土。在談到日據台灣那段歷史,賴澤涵說:「事實上,日本人一直把台灣人當成二等國民看待。我的父輩談到日本時都深惡痛絕,認為日本當時在台灣做了許多罪行,相當殘暴、禽獸不如。」

台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長湯紹成:做兩岸間的一顆紐扣

湯紹成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到大陸了。「至少有100多次。」旅遊者、學者民間團體會長、作家……隨著到大陸次數的增加,湯紹成到大陸的身份也在不斷變化。作為兩岸交流中的一顆「紐扣」,湯紹成表示自己為正在經歷的兩岸關係大發展而感到慶幸。

1991年,湯紹成第一次到北京。當時他剛從德國博士畢業回台灣政治大學擔任副教授,由於獲得了德國諾曼基金會的獎學金,於是便從德國到北京參加了該基金會的區域活動,這讓他頗為興奮。「第一次到大陸有非常強烈的『祖國』的感覺。」湯紹成回憶,當時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並未修繕,而現在北京發展太快了,高樓大廈林立、科技發展、公路鐵路建設、私家車數量等,很多地方都超過了台灣。他每次去都能感受到新變化。

湯紹成祖籍江西南昌,1949年父母隨國民黨撤退至台灣,從此與家鄉兩岸相隔。

湯紹成清晰地記得,1992年是兩岸關係變化的分水嶺。那一年,汪辜會談后兩岸達成了「九二共識」。此後的幾年間,兩岸關係往來開始密切,舉辦了許多學術研討會,而他常常以學術研討會嘉賓的身份往來於兩岸之間。「最開始和大陸學者交流時,關係比較生疏,大家也都各執己見,爭議較多。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聯繫的增多,現在兩岸學者交流起來障礙越來越少了。」湯紹成說,在台灣持續研究兩岸歷史和政治的學者並不太多。

研究兩岸歷史和政治關係20餘年,湯紹成有許多研究成果。他認為,330年前,清政府設立台灣府以後,兩岸一直保持密切的往來關係,清朝有許多台灣人進京趕考,許多人在北京做官、經商等,福建和台灣在民間更有許多密切往來。而甲午戰爭是兩岸關係出現波折的最直接導火索。

「儘管台灣曾被日本割據,但那時台灣民眾的脈動完全是和大陸相連。」湯紹成說,1945年台灣光復后,台灣重回祖國懷抱,台灣民眾非常高興,張燈結綵。1949年內戰結束,蔣介石退守台灣,導致兩岸民眾從此只能隔海相望。湯紹成認為:「不管兩岸關係如何演變,我們都是人,是一個台灣的人。」

吳瓊恩:「民族主義」需再覺醒

1949年10月1日出生,與新同齡的吳瓊恩依然清晰地記得,1971年參加台灣保釣運動的場景。

吳瓊恩是台灣文化大學的教授,退休后,2011年受聘為政法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同時還在人民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1971年8月28日,留美學生以及台灣島內學生掀起了一場保衛祖國領土釣魚島列島主權的愛國運動。「當時我在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讀四年級,馬英九在台灣大學法律系讀三年級,我們都參加了保釣運動。」吳瓊恩回憶,保釣運動是台灣最後一次捍衛民族主義運動,當時很多台灣的留美學生也都參與了,他們中間不少為了祖國的前途而到大陸。但後來隨著兩岸關係緊張,李登輝、陳水扁在島內推行「台獨」,民族主義的概念逐漸被弱化。

「台灣島內越來越封閉了。」吳瓊恩感慨,今年3月底台灣島內掀起的學生反服貿運動,更是印證了這一觀點。「學運幕後可以看出『台獨』的色彩。學運的領袖林飛帆說『台灣人的前途由全體台灣人決定』。他犯了一個基本錯誤,即幾百年來台灣人的命運一直都和祖國大陸息息相關,台灣的前途不能只是台灣說了算。1693年清朝康熙皇帝統一,1684年設立台灣府,迄今330年,台灣一直都是領土的一部分。」

在談到清朝康乾盛世時期,吳瓊恩說,當時的清朝經濟雖然逐漸下滑,但在政治上能夠抵得上西方的陸軍海軍強權,台灣是領土的一部分從來沒有動搖過。但從18世紀后鴉片戰爭開始,逐漸衰退,遭受各國尤其是日本的欺凌。

新成立60多年後,中華民族逐漸站起來了。吳瓊恩表示,對於習近平提出的「夢」他十分讚賞。「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我站在北京這一邊。」他說,毛澤東時代提出中華民族站起來,而現在習近平提出中華文化站起來,提倡國學,是很有必要的。如此一來,「夢」的實現就在眼前,而這也必將會對兩岸關係產生很大的影響。

研究台灣史 期盼後來人

2013年8月中旬,由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等機構主辦的「紀念康熙統一台灣3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在蘭州舉行。儘管討論氛圍熱烈,但讓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室主任李細珠感觸更深的是,如今大陸研究台灣史「後繼乏人」。

「近些年學界熱衷研究兩岸政治、經濟等現實問題,使得研究台灣史被冷落進入低谷。研究歷史需要延續性,希望更多後來人參與。」李細珠告訴記者。

20世紀80年代後期,兩岸關係逐漸開放,台灣問題漸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由此誕生了一批早期啟動研究台灣歷史的大陸高校科研機構,其中福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是公認的「修史先驅」。

62歲的廈門大學(簡稱廈大)台灣研究院教授李祖基記得,大約30年前他和導師著手研究台灣史時,學校幾乎沒有相關資料,他們大多數時候是通過轉引台灣學者的著作內容,獲得修史資料。

當時兩岸學術機構互動起來比較艱難,李祖基回憶,1988年前後,時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知名「統派」人物王曉波曾計劃率領島內台灣史研究會訪問廈大,卻在臨行前一晚被台灣當局告知,不得以學術團體身份訪問大陸。

這個團體里既有教師,也有學生。團體身份不被允許,他們最終以個人身份登上飛機,先到香港後轉飛至廈門。他記得,那次是大陸第一次舉辦兩岸高校間交流的研討會。

除廈大外,南京大學和北京聯合大學也是研究台灣的「先行者」。1989年5月,北京聯合大學(簡稱北聯大)文法學院台灣研究室成立,創建者是徐博東。他在建室初期,全力研究民進黨這個當時的「冷門」領域。起初他不被看好,就連他在台灣的母親後來知道他研究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后,都非常不滿。後來民進黨執政,徐博東成為大陸為數不多的民進黨研究專家。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大陸陸續有不少高校開始研究台灣,其中有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其中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是研究的主要專題。也有高校將研究台灣歷史的任務置於清代史門類下,如人民大學。

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大陸研究台灣的學者集中於兩岸政治領域,研究台灣歷史的只佔少數。李細珠在接受採訪時多次提及,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人致力於研究台灣史,「現在的條件比30年前好了很多,可是熱情卻減退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