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歷史上的《軍師聯盟》:司馬懿對曹操的惡感究竟從何而來

《心理司馬》節選

最近《軍師聯盟》熱播。而陳禹安老師早就完成過一本《心理司馬》(此為《心理三國》系列之一,該系列尚有《心理劉備》,《心理孫權》)運用社會心理學,分析了司馬懿的心理蛻變過程。他是如何從一個單純的儒家信徒,最終蛻變為心機深沉似海的亂世贏家。在權力無處不在的世界,司馬懿的心戰之路,給身處逆境的人帶來後來居上的強大力量!

上期說到:司馬懿為了不被曹操邀請,決然的裝病。甚至還直接面對了試探者的寶劍……

正如曹操從司馬懿的拒絕中推斷出了他對自己的蔑視,司馬懿也經由對應推論很早就對曹操形成了極其惡劣的第一印象。

這源自於十二年前曹操所做的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當時,董卓把持朝政,橫行霸道,眾大臣迫於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三十齣頭的曹操年輕氣盛,主動提出要去行刺董卓。事到臨頭,曹操在猶豫中坐失良機。曹操不敢久留,隨即逃出京都。董卓識破了曹操的用心,立即在全國通緝曹操。曹操逃至中牟縣被擒。縣令陳宮敬佩曹操為國除奸之舉,私自將他放了,並棄官相隨,跟著他一路逃亡。

曹操和陳宮逃至故人呂伯奢家中。呂伯奢盛情招待曹陳二人。因為家中無酒,呂伯奢親自出門去買。等候期間,曹操陳宮忽然聽到廚下有磨刀之聲,又聽到有人說「殺」字。曹操生性機警,而機警在特殊的情境下完全等同於多疑。曹操一路逃亡,對這樣的聲音和字眼自然分外敏感,他斷定呂伯奢是故意穩住自己,脫身去向官府報告了,否則買酒只要派個下人去就可以了,何必親自前往?

於是,曹操立即招呼陳宮,拔劍在手,將呂伯奢家中一應人等,殺得一個不留。等殺到了廚房,才發現呂家僕役們綁了一口肥豬,正要殺了招待曹操。

曹操這才知道自己一時衝動,犯了了不可饒恕的滔天大錯。從犯陳宮頓時也傻了眼。兩人四目相對,面面相覷。當責任重到無法承擔,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曹操陳宮兩人急忙上馬,匆匆逃離呂家。

半路上,正好遇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呂伯奢滿腔熱情,不知曹操為何要走,急忙再次挽留。曹操卻故意使誑,趁呂伯奢不注意,一劍將他殺了!

陳宮為人正義,此前跟著曹操一起誤殺呂伯奢全家已經是心懷愧疚,但多少還有個「誤殺」的理由可以為自己開脫。但此刻曹操明知呂伯奢清白無辜,還要將他殺掉,卻擊潰了陳宮的心理底線。

陳宮激怒而質問曹操。曹操卻說了一句堪稱千古第一的惡言:「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徹底涼透了陳宮的心,他深深後悔自己沒有看清曹操極度自私的真面目,竟貿然傾心追隨。此後,陳宮伺機離去,從此和曹操形同路人。

曹操濫殺呂伯奢一家以及他說的「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千古惡言流播四方后,就成了他人以此來推斷曹操性格特質和價值取向的最佳素材。

人們在進行對應推論的時候,一般會特別關注觀察對象的三類行為。

第一類行為是自由行為。即在特定的情境下,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決定施行的行為。這就排除了那些不得不做的被強制約束的行為。顯然,人們更容易通過自由行為,而非被迫行為,來判斷出他人的性格特質和價值取向。

第二類行為是不尋常行為。人們會注意哪些產生了特定效果的行為。而那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行為在人們的注意力框架中,都只能視為背景而被完全忽略。

第三類行為是社會期待度低的行為。在某一情境下,人們往往會按照既定的社會規範行事而導致行為趨同。從這樣的社會期待度高的行為中,是無法判斷出他人性格與價值觀中的特別之處的。只有違背一般社會規則的行為,才能告訴我們,做出行為的這個人,在性格特質和價值取向上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曹操的殺呂行為正是符合上述三類標準的「三合一」行為。

首先,這是曹操的自由選擇,並沒有人拿著刀架在曹操的脖子上逼著他殺人。其次,這是典型的不尋常行為。即便呂伯奢心生歹意,曹操也還是可以選擇逃離,而不一定非要殺人滅口。再次,這是社會期待度極低的行為。呂伯奢顧念舊情,不但冒著風險收留逃犯,而且還殺豬買酒,準備盛情招待。對於這樣的行為,符合一般社會行為規範的反饋應該是深受感動,感恩戴德才對。但曹操反而大開殺戒,拔刀相向。曹操此前反應過度,誤殺呂家老小八口,多少還有一個勉強開脫的理由。但在明晰誤殺后,按照社會規範的要求,曹操應該向呂伯奢跪地請罪才是符合社會期望度的行為,而決不能再殘殺呂伯奢了。曹操不但殺了呂伯奢滅口,而且還振振有詞地為自己辯解,簡直無恥之尤。這就更加出乎所有正常人的預料了。

總而言之,由此而來的對應推論,給曹操的名聲蒙上了極為不利的陰影。人們紛紛斷定曹操是一個多疑、衝動、殘忍、嗜殺的大奸大惡之人。

這一年,司馬懿十一歲。司馬氏一家的孩子均是早熟早慧之人,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司馬懿從父親口中得知了曹操的這一驚人軼聞后,立即像大多數人一樣,對曹操產生了極大的反感。而且,他的反應比一般人要強烈得多。

這是因為曹操的所為嚴重背離了司馬懿源自嚴格家教的價值觀。

司馬防秉持儒家思想,一舉一動,都是一絲不苟,決不逾軌。即便是在氣氛輕鬆的宴會上,司馬防也是面容整肅,不苟言笑,威儀十足。他平時特別喜歡讀《漢書》,對其中的名士賢臣十分景仰,能夠背誦下來的有幾十萬字。司馬防對兒子的要求十分嚴格。這些孩子即便是行過了冠禮(即古時的成人禮),在司馬防面前也是恭敬謹慎,不讓進屋就不敢進屋,不讓落座就不敢坐下,不指著發問就不敢主動說話。

十一歲的司馬懿尚未行冠禮,還不能算是成人,但是在父親以身作則的熏陶與教誨下,價值觀早已成型。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無非就是「禮義仁智信」。司馬懿用這些價值觀內涵來衡量曹操的言行,很容易就會將曹操定位為一個與自己格格不入的「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的無恥濫人。

人們在對陌生他人做出愛憎好惡的評判時,價值觀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那些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很容易相互產生好感,並發展出親密關係。這就是相似性法則。

心理學家紐庫姆通過一個實驗驗證了這一法則。他研究了兩組轉學而來的大學生。這些人在轉到同一所大學之前,從未碰過面。入學之前,紐庫姆以電子郵件的方式詢問了這些學生一些問題,內容包括家庭、宗教、社會公共事物以及種族關係。學生們針對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透露了他們的價值觀。

等這些學生入學后,紐庫姆對他們進行跟蹤觀察,每周評估一次他們之間相互喜歡的程度。結果發現,那些在問卷中表現出相似價值觀的學生,在學期結束后,明顯表現出了強烈的相互喜歡。

由相似性法則逆推可知,那些價值觀大相徑庭的人之間,很難形成相互欣賞的親密關係。司馬懿對曹操的認知與判斷正是如此。

在司馬懿看來,像曹操這樣的人,應該是遭天譴的,自己決不能與之為伍。這一深刻的第一印象強烈地刻入了司馬懿的記憶之中。所以,十二年後,當曹操的第一次徵召來到后,司馬懿才會以如此斷然的方式予以拒絕。

在司馬懿的認知中,曹操這個大奸大惡的無恥之徒、殺人狂魔,終究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像這樣的人,他避之唯恐不及,怎麼還會甘心與其朝夕相處,忠心為其效力呢?

其實,曹操固然有錯,但也不是一個厚顏無恥到了極點的卑劣人渣。司馬懿多少誤解了曹操,就像陳宮誤解了曹操一樣。曹操在連續殺人後,內心處於嚴重失衡的狀態。他說「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其實是他在犯了無可挽回的慘重錯誤后,未經大腦思考,衝口而出的自辯之辭。他希望用這樣一句話來抵擋所有世俗道德的狂轟亂炸,也只有這句話,才可以讓曹操立於一個不敗的支點。畢竟,「讓自己正確」是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基本動力。否則,曹操就只能以死謝罪了。

事過之後,曹操對自己說的這句話也十分後悔,而且此後終其一生,都沒有再說過這句話。但這句話造成的惡劣影響已經覆水難收了。

在曹操徵召司馬懿的前一年,曹操又一次舉起了屠刀,將密謀行刺他的國舅董承、王子服等人夷滅三族!這起新近發生的大屠殺,再一次強化了曹操在司馬懿心目中的殺人惡魔形象。

出於對曹操的深惡痛絕和極度恐懼,為了永絕後患,司馬懿才會選擇裝風痹之疾。因為,只有這樣的病才能徹底讓曹操死心。同時,司馬懿也沒有對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點掉以輕心。所以,他在拒絕曹操之後,著意防範刺客前來試探,終於僥倖過關。

不過,司馬懿並不知道,當在他為自己成功擺脫曹操的糾纏而慶幸自得之時,其實也給自己套上了一付沉重的枷鎖……

心理感悟:偏見是誤解的私生子。

相似性法則 人們在對陌生他人做出愛憎好惡的評判時,如相互間有一些相似之處,就傾向於給出好評。這其中,價值觀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很容易相互產生好感,並發展出親密關係。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