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老家底」最多的徐匯:保護歷史建築要做「朝陽群眾」

原標題:「老家底」最多的徐匯:保護歷史建築要做「朝陽群眾」

桃江路7號,是棟歷史保護建築。8月的一天有居民路過,探頭一看,花園洋房里的漂亮庭院已被「抹」掉,正大興土木要鋪水泥地。居民動動手指拍下照片,上傳給居委和天平街道。

接報當天,徐匯區房管局、城管、綠化和天平街道等就上門「喊停」,要求恢復花園原樣。這時執法人員發現,二樓也在裝修,平台的欄杆被換上與歷史保護建築極不相稱鋥亮的金屬欄杆。「約談住戶后,要求恢復成與歷史建築格調相符的木質欄杆,並且房間內的羅馬柱、壁爐、鋼門窗等,一樣也不能少。」徐匯區房管局歷史建築保護辦公室主任周俊慈告訴記者,徐匯區有了這樣一批「好事」的「朝陽群眾」,比如歷史保護建築突然「變胖變高」,哪怕是門口多了堆建築垃圾都逃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要探個究竟、問個明白。

徐匯區的衡復風貌區是上海中心城區規模最大、優秀歷史建築數量最多、歷史風貌格局最完整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總面積達4.3平方公里,區內有文物保護單位15處、優秀歷史建築1074幢、保留歷史建築1620幢,坐擁上海中心城區最多的「老家底」。保護歷史建築除政府的「高調」之外,公眾也不應是沉默的多數——徐匯區創新多元治理機制,從「朝陽群眾」到白領、大學生和中國小生,「激活」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民間意識,讓保護歷史建築也成為生活的日常。「文化遺產承載著公共利益,引入公眾參與保護,才能煥發生機和活力。」

圖說: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原徐家匯大修道院。視覺

為此,徐匯區制定了《徐匯區優秀歷史建築(保留歷史建築)保護日常管理辦法》,全區8個街道鎮共5批次的歷史優秀建築「一網打盡」,優秀歷史建築最集中的天平、湖南等街道施行全覆蓋巡查監管。這兩個街道還成立了優秀歷史建築專業巡查隊伍,「網格化」的巡查隊伍每天巡查,發現問題即時彙報、及時處置,目的是保存好「每一塊磚頭」。

「日常巡查管理『承包』到各網格單元和居委,巡查的內容『精細』到保護建築旁多了堆建築垃圾也要詢問和報告。」周俊慈說,有6個情況是「必報告」的:看到搭腳手架和包裹密閉網的、堆積建築垃圾和施工材料的、門面裝修、敲牆開洞、損壞綠化等等。管理辦法落地以後,加上「朝陽群眾」給力,一些破壞保護建築的行為被及時發現、阻止,比如桃江路7號破壞庭院綠化、永嘉路527弄居民擅自搭建平台等。

7月的驕陽,上海理工大學中英國際學院的十多名大學生參與了一個名為「絲路新視野,上海看世界——『一帶一路』背景下具有國際符號的特色街區文化地圖的繪製」活動,簡而言之就是用親手繪製的與眾不同的徐匯區文化遺產地圖帶著老外看優秀歷史建築。學院團委書記王燕告訴記者,活動是今年6月徐匯區成立的上海第一個城市遺產保護專項公益基地的一項內容。

圖說:上理工中英國際學院的大學生親手繪製與眾不同的徐匯區文化遺產地圖。資料照片

在徐匯區房管局、區旅遊局支持下,大學生們調研翻閱了大量資料,做了100多份街頭隨機問卷調查。問卷結果讓大學生們喜憂參半,超過九成的中外遊客願意選擇優秀歷史建築及名人故居作為遊玩參觀場所,但是高達60%的遊客都未曾聽說過徐匯區的文化旅遊線路,僅僅只有2%的遊客聽說過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參與活動的大二學生宋嘉琪說,「這給了我們很大信心,文化遺產不需要相同的語言,不需要同根的文化背景,但同時也感受到優秀歷史文化保護與推廣之路還很長。」

為了講好有城市溫度的歷史建築,大學生們酷暑中用腳步「丈量」著地圖,他們反覆討論后,設置了三條特色主線:帶國際師生走訪徐匯區優秀名人故居,探尋曾經停留過的國際友人;找尋優秀歷史建築裡面曾發生過的國際故事;尋覓徐匯區中外籍人士設計的歷史建築。宋嘉琪告訴記者,學校還專門成立了志願小分隊,今後不僅可以帶著學校的外國交流生、外教老師去,他們還與徐匯區旅遊局合作,外國遊客也可以一起循著全英文的地圖去「尋找徐匯深處的國際范兒」。

圖說:大學生們在街頭隨機問卷調查。資料照片

眼看暑期將盡,他們正在著手《優秀歷史文化建築傳承及推廣》專題調研報告、徐匯區第一張文化地圖手冊及配套線上網站、專題記錄視頻的製作,「讓更多的中外遊客有更便捷渠道讀懂這些優秀歷史文化、領會韻味,以國際化的視角來看文化傳承及保護。道很長,希望我們都在路上。」

「城市遺產的保護要做『加法』,不能光政府唱『獨角戲』,各個階層共同體包括大學生、白領等的共同參與,才能成為嘹亮的『大合唱』。」徐匯區房管局局長茹國明說,上海第一個城市遺產保護專項公益基地在衡復歷史風貌保護區成立后,將向其他風貌區及專業機構推廣,通過專業公益平台的運作有效對接供需雙方。目前正在招募、培訓白領、居民、學生等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志願者系列培訓、遺產課堂志願講師等服務項目也陸續啟動。「讓公眾成為喚醒民間保護意識的『激活碼』。」茹國明說,不做「吃瓜群眾」,公眾參與是「文化遺產」的最好保護。

圖說:「徐匯歷史建築與風貌保護」專題講座走進了課堂。資料照片

「徐匯歷史建築與風貌保護」專題講座也走進了中國小課堂,目前的範圍是本身就有保護建築或者位於衡復風貌保護區的學校。「目的是從小培養學生們對城市文化遺產的情感和認同,傳授文化遺產保護技能。」周俊慈說,專家學者及歷保實踐者進入校園開設「徐匯歷史建築與風貌保護」「故居進校園」等系列專題課堂,介紹風貌區及歷史建築保護工作,講述名人故事、傳承城市文脈,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展板宣傳、互動遊戲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