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神話世界里,我們打小就接觸到神仙啊、妖怪啊、鬼啊什麼的。在一般印象中,神仙肯定是好人,就是代表正義。而魔鬼和妖怪肯定是壞人,是害人的。這是我們初步對他們的區別。 但「神」、「仙」、「妖」、「魔」、「鬼」、「怪」有什麼區別?這幾個角色間能轉化嗎?
神,是人們崇拜的世界創造者
大家可以想象,氏族部落的先民面對天地自然,一定會想象是誰創造,是誰主宰他們的命運,誰具有超自然的力量。然後,把這種超自然的東西加以崇拜,希望保佑自己。這就是神。
您看,「神」字的金文,就是一個跪著的人著去祭祀這種超自然的東西。其實這就是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
「神」只有金文,沒有甲骨文的。說明這個字不是最早出現的。所以「申」在甲骨文出現的,一開始的當成了「神」字。
申是什麼意思呢?《釋名》「申,身也。物皆成,其身體各申束之,使備成也。」說的什麼意思呢?文化認為天地萬物形成是「一元復始」。這個「元」,就是宇宙最初的樣子。元者,開端、氣也。萬物是由氣而來,聚攏而束成「申」。所以,神就是一開始申,代表宇宙自然形成的過程。先民對這個形成的過程加以崇拜,這便是神的形成。後來,申也有了身體的意思了。
原始人類的思維是發展的,所以,神也不是一味不變的。剛開始時候,神就代表天和太陽。人類有了抽象的想象能力以後,神,就成了先民的圖騰崇拜。壯族認為是蛙創造世界,所以蛙就是神,而游牧民族把羊當成圖騰來崇拜,這對文化也有影響,故產生很多「美」「善」「姜」等字。
道家文化當然認為開天闢地的盤古和造人的女媧就是神。後來文化越來越務實,儒家文化就把華夏文明的創造者三皇五帝當成神來崇拜。神,就在先民慢慢探索具自然、人類形成的過程中形成的人格化、具象化。
一言概況:神,就是人們崇拜的世界創造者。
老而不死曰仙
理解了神,那麼仙就好解釋了。仙,作「僊」。這是會意字。看字的左邊,是個人;字的右邊,上半部是巢的鳥蛋,中間是雙手。意思是人爬到高處取鳥巢。其意義,就是在高處的人。
後來,直接簡化成了「仙」,山中之人。山是最高的,最接近於天。凡人也想成為人,就要在接近於天的地方修行,最後和神差不多了。但是終究開始還是人。所以,的仙一般都在深山高領之上,靠修行了,達到老而不死,方能成仙。《釋名》中「老而不死曰仙。」
西方神話中等級森嚴,出身就看血統,要是人要麼是神,神和人生出來的是半神半人。而仙,只能出現東方神話中。如果翻譯西方神話中用「仙」字不用「神」,這樣翻譯是不準確。
「仙」只有小篆。說明「仙」字的出現比「神」晚,反映先民進入到了文明社會以後,對長生不死的一種希望。當然,仙就代表修行的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人。在《西遊記》中,仙是要吃蟠桃的,達到增壽的目的,而神不用。所以,文化中有詩仙、酒仙、茶仙等,但不能稱之詩神、酒神、茶神。就說明神與仙巨大區別。
人所歸為鬼
這個「鬼」很有意思。看看其甲骨文,上面是個田,底下是個人。是不是很容易解釋,人死了就直接埋在田的底下,就是鬼了。但是,很多甲骨文專家主流看法認為不是「田」,代表著一個變形的腦袋,似人非人。這種推論是從這個字演化過程來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解釋,是很合理。
但,最近三十多年,有了很多的考古發現,我也從文化方面和近期考古研究這個字,我認為其實就是人死後入土為「鬼」。
我對《禮記·祭義》中的「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這一句的理解就是人死後入土入土田為鬼。其實,「人所歸為鬼」,歸於哪裡,當然是土下了。
如果神和仙代表人們最希望最美好的境界,那麼鬼就代表著另一個極端,人死後的狀態。古人把死和生看的一樣重要。死,只是到地下世界的「生」的狀態。我們這裡既不能簡單理解成是死去的人,也不能理解成人死後的靈魂。
總結一下:世界的創造者,就是神;神,創造了人,人有三種形態:正常形態就是人;最好的形態,長生不老擁有法力就是仙,死了以後的形態就是鬼。
除了人以外,還有萬物。一般萬物是有生命的,但是不具有人類的思想的。一旦具有了,就成妖和怪。
妖怪是自然界中具有人類的特徵的事物
先看怪的小篆寫法。從心,心裡想,認為。右邊為手和土,以手治土。古人在開拓土地時候,會見到很多不理解的事物和現象,這就是怪。在《山海經》中,寫了很多奇怪的少見的動植物,這就是怪。
妖的寫法,從女從芺。芺,就是鉤芺,也是一種中藥,開花時候很美麗。妖,開始是形容女子如花一樣美麗的。後來,婦女在社會中地位越低,越來越歧視,妖就有了不正、邪淫的意思。
《左傳》曰:人之所忌,其氣焰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這句話是說妖之所以會產生是由於人原因。人胡作非為,就會有妖。妖是由人不好意念產生的。
「妖怪」一詞,出於東晉文人干寶的《搜神記》中「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 這時,妖怪就是指那些外面雖然是動植物或者某種事物形狀,而裡面具有人氣的。統統稱之為妖怪。
所以,妖怪是自然界中具有人類的特徵的事物。古代神話中,動植物修鍊化成人形就是妖怪。二者沒什麼嚴格意義上的區別。如果強加區別的話,妖更近於人形,例如狐妖,蛇妖(白娘子)等。而怪,更接近於原形,如《西遊記》中各種怪,往往都是獸臉人身。也有觀點認為,妖是動物,怪是植物。還有認為妖,偏於雌性。怪,偏於雄性。不管怎麼說,相對人來說,這是自然動植物的形態變化。
中古唐宋以前的神話,一般就在一般都圍繞這些而展開的。像屈原和莊子的筆下的浪漫神話世界,描述了天地之「怪異」,很受《山海經》的影響,什麼鯤鵬、夢蝶,山鬼等。
《山海經》圖
以後的《搜神記》《搜神後記》《拾遺記》中的神話故事,往往都是圍繞人成仙,人與妖之間的短小故事。故事情景並不波瀾壯闊。這種風格被《聊齋志異》所延續。
佛與魔:因佛教而來
佛和魔,是因為佛教的傳入,而帶來一種外來的神。佛,音譯「佛陀」,修行完滿的人。相當於的「仙」。魔,「魔羅」的略稱。這個字出現的最晚,是南朝梁武帝蕭衍在宣揚佛教時,把「磨」改成「魔」,指的是一切擾亂身心、破壞行善、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均稱為「魔」。
「魔」字出現,正好解決了一個神話中的難題。南北朝以前,神話中,是三個物種,神,人(包括仙和鬼),非人類物種(妖和怪)。在這三類之中,妖、怪是最弱的,簡直是不入流。但是,魔的出現,一下在增強了妖怪反派系統的戰鬥力。成功的解決了「人」另一個向上的發展方向。以前只有一個就是「仙」,代表著人類超自然的正義代表。有了「魔」以後,凡人就多了一個選擇。心懷正念的可以向成仙發展。有能力的壞人也總算找到了發展的空間,可以修鍊成魔。
一圖秒懂
「人之假造為妖,物之性靈為精,人魂不散為鬼。天地乖氣,忽有非常為怪,神靈不正為邪,人心癲迷為魔,偏向異端為外道。」
文章來源:cctv4國寶檔案(ID:CCTV4gbda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