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先兆乃中風病之輕證,與中風病有大致相同的病機,雖錯綜複雜,其核心為氣血虧虛,內風挾痰濁瘀血,上擾清竅,橫逆四肢,致腦竅閉塞。其臨床表現為陣發性眩暈、肢體麻木、一過性言語不利、偏身無力、視物黑朦、倦怠嗜卧、步履不穩等。
中醫治療中風有妙招
氣血兩虛型
癥狀:肢體緩縱無力,或見蒼白腫脹,面色無華,少氣懶言,聲低氣怯,或畏風自汗,舌質淡白,舌邊有齒痕,脈細弱。
方葯:八珍湯:人蔘、白朮、川芎、白芍、甘草各10g,熟地、茯苓、當歸各15g。
氣虛痰阻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面色萎黃,語言騫色,痰稀而白,或見頭暈目眩,舌質淡有齒痕,舌苔白滑或膩,脈滑或弦。
方葯:六君子湯加減:人蔘、甘草各10g,茯苓、白朮、陳皮各15g,半夏、竹茹、膽南星各15g。
氣虛血瘀型
癥狀:肢體緩縱不舉,或見攣卷,或見疼痛,舌質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脈沉細或澀。
方葯:補陽還五湯:生黃芪30g,當歸、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龍、紅花各15g。
風中經絡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肌膚不仁,發熱惡寒,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滑或弦。
方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黃5g,防風、防己、當歸各12g,人蔘、川芎、白芍、杏仁、黃芪、甘草各10g,生薑5片。
氣滯經絡型
癥狀:肢體癱瘓或口眼彎斜,胸脅脹滿,嘆息為快,脘腹滿悶,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
方葯:八味順氣散:人蔘、白朮、白芷、烏葯、青皮各10g,茯苓、陳皮各15g,甘草8g。
腑氣不通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脘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赤黃,或見頭暈煩躁,舌紅,舌苔黃或膩,脈滑或弦。
方葯:厚朴、大黃、枳實、甘草各10g。
邪熱壅盛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面色潮紅,口渴喜冷飲,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方葯:川芎、白芍、白朮、菊花、桔梗、荊芥穗、連翹、黃芩、寒水石各10g,當歸、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黃各5g。
肝風挾痰型
癥狀:半身不遂,口眼彎斜,頭暈或頭痛,急躁易怒,或見多痰,肢體麻木,舌紅苔白膩,脈弦或滑。
方葯:白朮、茯苓、天麻、橘紅各15g,半夏、甘草各10g,生薑3片,大棗3枚。
中醫針灸治療中風
1:面癱
癥狀:一側眼瞼不能閉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側,口角流涎。
取穴:太陽、四白、風池、地倉、頰車、合谷。
針灸方法:太陽可沿顴弓內緣進針,向頰車透刺。四白可直刺觸及骨孔,有放電感出現。風池可刺向結喉,深達1.5~2寸。地倉與頰車可相互透刺。
2:失語
癥狀:不能回答問題或聽不懂問話,不能講話,不能正確叫出物品名稱。
取穴:上星、百會、風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針灸方法:上星與百會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脹感直抵舌根。
3:上肢不遂
癥狀:早期軟弱無力,後期上肢拘攣,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極泉、尺澤、合谷、肩、曲池、外關。
針灸方法:針極泉應使放電感傳至手指。刺合谷使針感傳至手指。余穴可用平補平瀉法。
4:下肢不遂
癥狀:患肢不能抬起,常伴足內翻,足掌不能著地。
取穴:委中、陰陵泉、崑崙、環跳、三陰交、陽陵泉、解溪、丘墟、照海。
針灸方法:針環跳、委中、三陰交時,均應使針感傳至足。丘墟可透刺照海。余穴可施平補平瀉法。
5:便秘
癥狀:便秘
取穴:天樞、豐隆、水道、歸來。
針灸方法:均取捻轉瀉法,行針1分鐘,留針20分鐘,每間隔5分鐘,運針1次。
6:尿失禁
癥狀:尿失禁
取穴:關元、氣海、太溪、陰陵泉。
針灸方法:關元、氣海施以毫針補法,可加灸,太溪宜用補法。陰陵泉宜用瀉法。尿瀦留可參照本組穴,加取中極,但諸穴均不宜針刺過深,防止損傷膨脹之膀胱。
7:偏癱
癥狀:長期偏癱伴肢體拘攣
取穴:太陽、曲澤、陽交、解溪、委中。
針灸方法:可點刺出者,如太陽、曲澤、陽交、解溪、委中等,點刺放血,每穴出血量5~15毫升。隔7~10天一次。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