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老民兵:最早認識的漢字就是界碑上刻著的「中國」

原標題:老民兵:最早認識的漢字就是界碑上刻著的「」

雲南省麻栗坡縣八布鄉,有位67歲的瑤族老民兵鄧富才。他沒穿過軍裝,卻上過戰場。在南部戰區陸軍某旅9連官兵的眼裡,這位經常在巡邏時為他們帶路的界務員「鄧叔」,是個有故事的「老兵」。

雲南省麻栗坡縣八布鄉瑤族界務員鄧富才,是立過戰功的老民兵,是邊境線上的「活地圖」,是村民心中的好支書。他說,如果可以——

「我願化作一塊界碑」

他沒穿過軍裝,卻上過戰場。

雲南省麻栗坡縣八布鄉,有位67歲的瑤族老民兵鄧富才。在南部戰區陸軍某旅9連官兵的眼裡,這位經常在巡邏時為他們帶路的界務員「鄧叔」,是個有故事的「老兵」。

「就算豁出性命,也要保住界碑」

1950年,鄧富才出生於一個叫「大弄」的瑤族村寨。寨子孤立於邊境的高山之上,交通極其不便,村民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通電。

生於斯長於斯的鄧富才,最早認識的漢字,就是界碑上刻著的「」。

鄧富才小時候,母親下地勞動,他常在一旁玩耍。每次,母親都提醒他:「不要走到界碑那邊去,不然就找不到媽媽了。」幼小的鄧富才懵懵懂懂感到,界碑就像母親一樣,給人安全感。

上世紀70年代末,邊境局勢忽然變得緊張,一有動靜,村民們就嚇得往山上躲,可仍有村民被抓走後下落不明。看著長滿青苔的界碑,鄧富才內心升起一股強烈的保護欲。

不久,解放軍來了。鄧富才見到了出生以來見過的最大的「官」,他說得最多的話是:「就算豁出性命,也要保住界碑!」

一開始,部隊官兵請幾個村民帶路偵察了很多天,一直沒發現有價值的線索。得知消息后,鄧富才主動請纓當嚮導,第一次執行任務就活捉兩名敵方人員。他因此被任命為民兵排長,配發輕機槍一挺,記三等功一次。

在後來的戰鬥中,看到身邊的戰友身負重傷甚至埋骨他鄉,鄧富才對「就算豁出性命,也要保住界碑」有了更深的體會。

鄧富才當了10年民兵,火線入黨,榮立三等功兩次。邊境作戰結束后,他作為支前民兵代表出席了雲南省支前慶功表彰大會。

「就是沒有補助,這活兒我也要干」

「界碑在,家就在。」因為深知和平來之不易,鄧富才1986年主動申請擔任麻栗坡縣外事辦的界務員,一干就是31年。

界務員的職責是定期在邊境一線巡查,保護界碑、界樁和界樁標誌物,防止過耕、過牧、過伐等。鄧富才負責9塊界碑,一趟走下來需要一整天,中午就靠帶的乾糧充饑。為了及時準確掌握一線動態,他每個月都要巡查好幾趟,常常超過上級要求的次數。「他是個死心眼,不多走幾次不放心。」鄧富才的老伴說。

日積月累,鄧富才對邊境的情況了如指掌。

5月11日,吃過早飯,鄧富才和往常一樣換上迷彩服,準備跟連隊官兵一起上山巡邏。

這條巡邏路,他陪著一茬又一茬官兵走過無數次。每次,有連隊幹部新到任或者有新兵剛下連巡邏,連隊都會請他當嚮導,讓他們跟著這位「閉著眼睛都能找到界碑」的「活地圖」熟悉地形。草深林密、山高坡陡、蛇蟲出沒,他把保護官兵的安全視為己任。

這天,鄧富才像往常一樣邊走邊介紹情況。說是巡邏路,有的地方有路,有的地方根本沒有路。歇腳間隙,他取下腰間的柴刀,砍下一根兩指寬的樹杈,三下五除二把枝丫剔乾淨。「這根棍子不僅可以輔助走路,還可以打蛇。」他說。

途中,他在一塊雷區警示碑前停下來:「這裡是雷區,經常有野羊野猴被炸傷,大家小心一點,別到處亂走。」連隊的老兵都記得,有一次,一名班代把手機落在界碑旁,等發現時已經翻過兩座山頭。班代要返回去拿手機,鄧富才不放心,執意跟著他走了一趟:「不能讓這些保家衛國的孩子們有什麼閃失。」

走到一棵大樹旁,鄧富才指著樹榦上奇怪的符號說:「這是當年重新劃定邊界線時,鄰國人員故意留下的,他們想把這裡劃成邊界。」正因為鄧富才對邊界情況掌握充分,在2009年重新劃界前,他向我方專家提供了詳實的材料,為避免國土損失作出貢獻。

儘管擔任界務員的補貼少得可憐,但他毫不在意:「我生在這個地方,又是黨員,就是沒有補助,這活兒我也要干!」

每年春節前夕,他都會把界碑徹底清潔一遍,再用油漆把界碑上「」兩個字描得火紅。他說:「如果可以,我願意化作一塊界碑,守護我們的家園、我們的祖國。」

「如果沒有他,村寨不是今天的模樣」

鄧富才當了15年村支書,連任4屆。他幾次提出年紀大了,讓其他人干,可村民們不答應。

村民們信任他,因為這麼多年以來,他始終把大家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全村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參戰的經歷、入黨的誓言和獲得的表彰,帶給他的不僅是在村民中的威望,還有一份守護家園、造福鄉親的責任感。

當年,他是村寨里少有的去過省會昆明的人。他知道,閉塞是發展的障礙,他首先想到的是修路。

「以前,我們進村的那條路太差了,坡也很陡,遇到下雨天幾乎沒法走,我們去趟八布鄉趕街都很困難。」對那條泥濘的進村路,村民們至今記憶猶新。

雖然只有短短4公里距離,但這條路修起來困難重重。「鄉里支持我們修路,但財政困難一時拿不出錢。」鄧富才說。

最難的時候,只好求助於戰友。他給當年一起戰鬥過的老戰友們打電話,先後募集到56位老兵和10位愛心人士捐助的10萬餘元,加上村寨里每戶出資的100元,購買了修路需要的機械和建材。

2008年4月18日,村民們都記得這個日子。為了節約成本,鄧富才帶領大家自己動手鋪路。路面沿著山脊一側迂迴上升,坡度很陡,一旦出現滾石或者滑坡會非常危險。為了確保安全,鄧富才總是第一個到工地,最後一個離開,一點不敢馬虎。

終於,路修通了,沒有發生安全事故。鄧富才和村民為這條路取名「致富路」。

邊境上的少數民族村寨,沒有公路走不出去,沒有文化也走不出去。鄧富才知道,致富,不能光靠修路,還要靠教育。

「當年,村裡打報告想修路,村民打報告想申請低保,全村卻沒有一個人會寫,都是請隔壁村的一個高中生替我們寫的。」鄧富才說,村寨的落後曾讓他刻骨銘心。

好在,在這片土地戰鬥過的老兵們都牽挂著村寨,他們一直希望鄉親們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時常會匯款過來。這些錢,鄧富才不是用來給村裡的希望國小添置電腦等學慣用品,就是作為助學金,按標準分發給村裡的學生,鼓勵他們好好讀書。

2016年9月,這個村寨有史以來考出了兩名大學生。得知消息那天,村民們奔走相告。

67歲了,忙碌的鄧富才一點也不顯老,依舊衝勁十足。每當發現有人偷偷砍伐紅豆杉等珍貴樹木,他總會第一時間上報情況后,帶著全村的青壯年去「圍追堵截」。

村民們都說,如果沒有他這個好支書,大弄不是今天的模樣,也不會被評為「愛民固邊模範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