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首富又有了新目標:這次瞄準的是醫療領域

中房報記者 李克純 北京報道

萬達宣布「去地產化」,不再當地產商后,已經挺進文化、體育、旅遊、影視等多個領域,現在,萬達又瞄準了醫療健康領域。

「萬達大規模進軍醫療產業,源於巨大市場需求和國家產業政策開放,以及萬達遍布全國的持有物業。」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指出,5年之內,醫療產業將成為萬達新的支柱產業。

4月6日,萬達與成都市政府簽署的合作協議,他們要花 700 億元,引入 2 家國際頂級綜合醫院、8 家國際一流專科醫院,以及 30 家醫療相關企業,把成都打造成世界級的醫療產業中心。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萬達第一次在醫療產業領域的大手筆的開支,房地產公司做醫療有兩大優勢:一是資金實力雄厚,二是可以將醫療、養老與休閑、地產、教育等多方面結合,實現多盈利點。對萬達來說,更重要的意義或許還在於醫院的投資還在地產開發的大框架下。

比如萬達計劃投資20億元建設的青島英慈萬達國際醫院,位於青島東方影都中,其2014年8月拿下的醫衛慈善用地,樓板價僅有150元/平方米,而住宅用地卻高到2083元/平方米,可見這之間的差異巨大。對萬達來說複製這一模式,就有可能解決困擾萬達好幾年的拿地成本偏高的問題;服務部分與稀缺的土地資源綁定,又能變成實際能為商業地產項目帶來的溢價。但問題在於後續運營與管理怎樣擺脫圈地的嫌疑。

更大的挑戰在於盈利難題,畢竟做醫院和做房地產是兩回事:美國成熟期的高價醫院利潤率也只有15%左右,中等的收益率只有7%;恆大健康業務除美容外盈利為零,大規模投入后,如何實現盈利,顯然只靠首富的戰略決心和人文情懷是遠遠不夠的。

醫療產業5年內成為萬達新的產業支柱

據了解,萬達在成都的醫療產業中心將分為A、B兩個區,A區為綜合醫院區,萬達負責引進2家國際頂級綜合醫院、8家國際一流專科醫院;B區為醫療產業園區,將引入30家醫療相關企業。

此外,萬達還與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出資90億元,在全國各地的萬達廣場里,開出 300 家牙科診所。

萬達在醫療領域的投資早有籌謀。2017年年會上,王健林宣布萬達轉型基本成功,萬達集團不再是地產企業。王健林寄予更多期望的是轉型新產業。在1月18日的達沃斯論壇上,王健林提到了自己看好的一些行業領域。其中多出來的一塊,即「連鎖醫療」。

「因為醫療過去是國有壟斷,一年前對民營企業開放,允許民營企業搞綜合性醫院,允許外國醫師在執業。幾個月前剛剛規定醫院醫生也可以自己到外面私人出診增加收入。這些變化為民營醫院發展增加了條件,而我們巨大的優勢是有大型建設團隊。」王健林說。

萬達在醫療領域的投資可追溯到2016年初,2016年1月,萬達集團對外宣布將斥資150億元,在上海、成都和青島與英國國際醫院集團(IHG)聯合建設3座綜合性國際醫院。彼時,萬達相關人士已經透露,「與IHG的合作只是個開始,今後我們還會有一系列『大動作』!」。

這是萬達第一次出手醫療領域,當時也創造了企業在該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萬達的豪氣自不必說,王健林的態度旗幟鮮明的表明,萬達對醫療不是玩玩,「5年之內,醫療產業將成為萬達新的支柱產業。」

從萬達已經開工的醫院項目看,萬達的合作醫院主要放在商業綜合體內,比如青島的合作醫院就會被放入「東方影都」的商業綜合體內。

這符合王健林的「去地產化、輕資產轉型」戰略。若公司 50% 以上的收入都要來自於各類商業地產和文化娛樂服務,那麼作為商業地產的核心產品,萬達廣場也必須引進更多的服務資源,而不是僅靠出售商鋪賺錢,而目前萬達商業綜合體內醫療體系還是空白,醫療產業的引入可建立完整完善的全產業體系模式。

從這一點上來看,萬達依然在套用他們進入酒店、娛樂、體育等多個行業時的經驗:將服務部分與稀缺的土地資源綁定,將其變成實際能為商業地產項目帶來的溢價。而不管是開發醫院還是大型旅遊度假區,前期的拿地成本都會大幅降低。其中,成本最低、聽上去也最響亮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造一個醫療產業園。

而萬達對醫療產業園的定位無疑也能吸引很多高端醫療機構進駐,這種以有限物理空前撬動無限資源的槓桿手法,既穩妥,又能保證高額現金流與利潤,還利於提升品牌形象,這是萬達的強項。

但醫院投資大、回報周期長,整個醫療行業利潤不高,產品複製不易,規模化難度高,再加上市場上與文化理念和道德感的衝突,這個生意並不好做。成都、青島這樣的二線城市經濟水平、消費能力有限,高端醫療前景不太樂觀。在文化、體育順風順水的萬達在醫療領域勢能還能續寫傳奇呢?

房企熱捧的醫療產業面臨巨大挑戰

事實上,涉足醫療領域的地產企業不只萬達一家,包括恆大進軍醫療美容,萬科籌建兒童醫院等,都在這方面做過嘗試。

例如萬科有三家兒童醫院正在籌建中,將分別建於廣州、上海和深圳三地;恆大集團成立恆大健康,進軍整形美容;綠城集團建立醫院+養老地產;綠景控股與北京兒童醫院達成戰略合作,全面轉型醫療、建立多家醫院。另外,宜華地產中茵集團等在近年在醫療領域都有不少的動作,掀起一波「從醫」潮。

「隨著土地、融資等成本逐漸上漲,房企的利潤被壓縮。與之相對,從2015年開始,相繼推出多項有利於民營醫療發展的政策,鼓勵民營醫療發展。」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師朱一鳴表示。

不久前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康」戰略,擬將健康醫療產業規模擴至10萬億元量級,未來幾年裡,國內民營醫療服務機構佔比預計將達25%-30%。此外,新醫改、「全面二孩」、人口老齡化等均為醫療行業帶來了利好。政策紅利的釋放是吸引房企看中醫院投資的原因之一。

同時國人的消費水平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也在逐漸的提高,高端人群對高端醫療的需求以及市場在逐漸增長,早在2011年,就有調查報告顯示:僅有21%的消費者對醫療體系滿意。最新的《富裕人群調查報告》更指出:86%的精英人士對現有醫療服務表示不滿,迫切需要專家進行治療、希望擁有完善的術后康復和專業家庭護理,相對醫院設施、醫生素質、就診和治療速度而言,費用不是首要關心問題。另一方面,中產、富有人群數量正在激增。

更關鍵的是,投資醫院背後的地產開發利潤,如同萬達在青島低價拿到的土地。房企進軍醫療產業最大的動力在於低價的醫療衛生(醫衛慈善)用地。

2014年8月,深圳市土地房產交易中心發布《龍華新區民治三級醫院項目土地使用權出讓預公告》,這是國內首次掛牌出讓醫療用地,該項目用地50年期的起始綜合樓面單價約為750元/平方米,以建築面積11.555萬平方米的規劃設計要求計算,總地價不到8700萬元,並且10年後可整體轉讓。在寸土寸金的深圳,這對於有心進入深圳的房企來說,完全是一條「曲線救國」的道路。因此,地產紅利期已經過去,大小房企紛紛加碼醫療產業不足為奇。

但問題在於,這些地產商做醫療既不專業,也不專註,無非是在地產高端客戶服務上的一個延伸,以及豐富拿地策略的一個旗號,根本無法企及高利潤層級。這幾年,多數大型高端醫院項目目前處於嚴重虧損甚至三年不到就關門的狀態。專業醫療行業門檻較高,存在回報周期長、人才專業要求高等問題,也意味著王健林們「跨界」的巨大風險。

據恆大健康首發年報顯示,健康業務除美容外盈利為零,被開發商們看好的「醫療」概念如何實現地產與產業的平衡和完美碰撞還是一個值得王健林們深思的命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