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為大家推薦的讀本是《月亮與六便士》,作者是毛姆·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阿金》等。毛姆的人生閱歷十分豐富,出生於巴黎、在德國讀大學、在倫敦學過醫。一戰期間,毛姆赴法國參加戰地急救隊,不久進入英國情報部門,在日內瓦收集敵情;后又出使俄國,勸阻俄國退出戰爭,與臨時政府首腦克倫斯基有過接觸。毛姆遊歷過世界各地,也包括,在寫過遊記《在的屏風上》,他還有一本以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彩巾》。總之,他豐富的人生經歷為他寫作提供了不少素材和思考。
小說整個的故事線是:一個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證券經紀人,一夜之間突然拋棄一切,遠走他鄉,從倫敦去了巴黎,沒有給出任何理由。後來人們才知道他是去畫畫,他在巴黎窮困潦倒,拐走了朋友的妻子,最後又導致她自殺。他對家人、朋友以及愛他的情人都非常殘忍冷酷,對世俗的一切表現得冷嘲熱諷、傲慢不屑,但他對藝術有著一種本能的、無法抗拒的追求。最終,他來到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麗島嶼,娶妻生子,與世隔絕,期間創作出許多改寫現代藝術史的不朽之作。最後,他得了絕症(麻風病),生前在房間的四壁畫了一幅曠世巨作,但他叮囑妻子用一把火燒了他畫在房間里壁畫,一件傑作就這樣化為烏有。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是用第一人稱「我」來展示整個故事的,書中的「我」就像一個偵探一樣在剖析著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人生。因為「我」只與斯特里克蘭的部分人生有交集,所以書中對於人物行為活動背後的動機作者也沒有給出一棒子打死的解釋。有些情節,每個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許多人認為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中,月亮代表藝術,六便士代表世俗價值觀,書中說的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並不完全是這樣,理想與現實、崇高與卑賤,在小說中並非二元對立。斯特里克蘭雖然追求純粹的藝術,但他也被生活和慾望折磨著。書中有一句話「為了讓靈魂受益,每天應該做兩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說明人生到底還是艱難的,要擺脫世俗的一切不是那麼現實。還有一句話「只有詩人和聖賢才會相信,在柏油馬路上辛勤澆灌,能培育出百合花來」,可見作者還是支持追求自我的心。此外,書中也強調人性複雜多面,「卑鄙與高尚、仇恨與熱愛、邪惡與善良可以並存與同一顆心中」。
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人物原型是後印象派巨匠之一的保羅·高更,大家對高更可能沒那麼熟悉,更多的人了解的是梵高。他們是朋友,不過高更的作品更廣更有深度些,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一定關係。高更出生於1848年,早年在海輪上工作,後來又到法國海軍中服務,23歲當上了股票經紀人,收入豐厚,還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麥姑娘。他的正業雖然如此,但早在1873年就開始畫畫,並收藏印象派畫家作品。1872年股市大崩盤,在自己繪畫天賦的召喚之下,35歲的高更毅然辭去了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專心致力與繪畫,38歲時與家庭基本斷絕了關係,長期過著孤獨的生活。高更曾兩次前往塔希提島,長期居住並進行創作,這些都和書中斯特里克蘭多少相似,但與小說中不同的是,高更沒有得麻風病,也沒有失明,更沒有完全斷絕與世俗的聯繫,他始終在與妻子通信,抱怨缺錢以及生活的艱難,特別是他不斷將自己在塔希提島創作的作品運回巴黎,掛進畫廊出售,雖然很不理想。1879年,高更生活貧困潦倒,疾病纏身,加上他最喜愛的小女兒因肺炎死亡的消息傳來,他精神徹底奔潰,他服毒自殺,可自殺未遂。這件事後他帶著沉澱已久的的激情創作了巨幅油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幅畫表現出人類從生到死的過程,現收藏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毛姆也就是借這位偉大的作家和這幅作品來塑造一位性格迥異的現代派畫家,他不斷戰勝自己內心的慾望和生活的艱辛,去摸索、創造,去自己想過的生活,去尋找心中的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