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因為有你們,才有「厲害了我的國」

5月30日是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一息尚存,此志不懈。」一代接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赤子之心始終在傳承。他們,無愧於國之脊樑,堪稱時代的大夢想家!今日,向老一輩科學家和8100萬科技工作者致敬!因為有你們,才有「厲害了我的國」。

為何將5月30日設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國務院2016年底批複,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發出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召。「科技三會」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樹立了科技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以此為標誌設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精神》

央視《開講啦》2017-4-22演講者 / 科學院科學家 張雙南

今天

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就是科學。有一本書對我來講具有特別意義,那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史蒂文·溫伯格所寫的《最初三分鐘》。八十年代末已是研究所的我讀到這本書時,震撼至極。仰望星空,非常之多的星星哪裡來的?宇宙怎麼起源的?書里講到了大爆炸理論,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僅僅三分鐘的時間裡面,就形成了後來形成恆星的這些物質。所以,哲學家們問了兩千多年但沒有答案的問題,物理學家和科學家回答了。這就是科學的威力,可以解決人類一直在尋找的問題答案。

後來我到英國留學,和同事們一起討論問題時,他們經常問:「What』s the science of it(這裡面有什麼科學原理)?」每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都一臉茫然,我知道什麼是天文,我知道什麼是物理,我也知道什麼是化學、生物,我就是不知道科學是什麼。這讓我意識到讀了這麼多年的書,竟然從來沒有人教過我什麼是科學,我學了很多科學知識,但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又是什麼呢?

反思「兩小兒辯日」:是否在以贏得辯論代替追求真理?

我給

大家講兩個故事,一個跟孔子有關,叫作「兩小兒辯日」。兩個小孩兒吵架,找孔子評理。一個小孩兒說,早晨的太陽離我們近,因為早晨太陽看起來比中午大,近大遠小嘛;另外一個小孩兒說,胡扯八道,早晨涼中午熱,顯然離得熱更近。孔子實事求是回答: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兩個小孩兒就嘲笑孔子說,哈哈哈,原來你並不比我們知道得多。

太陽到底是早晨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必定只有一個答案。當然我們今天知道一樣近,為什麼早晨涼但看起來大,中午看起來小但很熱呢?這裡面有大氣科學問題,有測量學的問題,有傳熱學的問題,各種各樣一系列的問題。兩千多年來,我們沒有去刨根問底,追問背後的道理到底是什麼。這是典型的以詭辯代替刨根問底,以贏得辯論代替追求真理。

第二個

故事更加膾炙人口,就是杞人憂天。杞國有個人整天擔心天上的星星、太陽、月亮啊,會不會掉下來把他砸死,腳下大地會不會塌陷,自己掉下去,搞得寢食不安。有個朋友開導他說,你這個人真是沒事找事,星星就是光,掉下來也傷不到你,大地就是一大塊東西,結實得不得了,天不塌,地也不陷,不要擔心。這人一聽放心了,故事到此結束了。

事實上,為什麼星星在天上掉不下來?西方人追問這個問題,產生了牛頓力學,我們不追問,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其實這些都是嚴肅的天文學問題、力學問題、大氣科學問題、地球科學問題。兩千多年來,我們都在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嘲笑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的人,以自圓其說代替刨根問底,以實用主義代替追求真理。

「李約瑟難題」與「普京之問」:科學到底是什麼?

科學史

上有個非常有名的問題叫作「李約瑟難題」。李約瑟是英國學者、歷史學家,他研究的科技史得到了一個結論,古代的文化和技術都比西方要先進,而且先進得很多,但是科學不是在產生的,他問為什麼?

古代有輝煌的科技成就,最著名的是四大發明,但它們全部都是技術,並非科學,因為我們沒有刨根問底,追問這些技術背後的道理是什麼。指南針背後是電磁學,造紙術和火藥的背後是化學,活字印刷術背後是自動化科學,如果我們追問,把它搞清楚,的科學早就領先了。落後的技術給帶來的是什麼,我想我們大家都是知道的。這也是我們對科學和技術不能夠區分的一個例子,我們認為好的東西,就是科學的東西,但我們並沒有真的知道,科學到底是什麼。

當普京還是俄羅斯總理時,俄羅斯跟德國合作一個天文衛星,目的是研究暗能量。普京聽完彙報問了兩個問題:第一,暗能量有沒有用?第二,暗能量是不是危險?俄羅斯科學家一臉懵,不知道怎麼回答。德國科學家說,總理先生,如果一百年前我們問愛因斯坦相對論有沒有用,危險不危險,愛因斯坦的回答只會是三個字——不知道!

一百年後我們看到了——核電站的運行,醫院X光和CT的檢查,還有我們常用的加速器,都基於狹義相對論的原理。相對論不但有用,而且危險得一塌糊塗,原子彈、氫彈的原理,就是相對論。暗能量,我們今天絕對不知道它有沒有用,危險不危險,也許要100年後才能回答,這就是科學。科學關注的是研究科學規律,發現科學規律。

科學就是「刨根問底」四個字。

到底

什麼是科學?簡單來講,就是刨根問底四個字。科學本身還有三個性質,我把它叫作科學的三個要素:科學的目的、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

第一個要素,科學的目的是發現規律,可以是自然界的規律,也可以是人的行為的規律,可以是社會活動的規律,可以是經濟學的規律。

第二個要素是科學的精神,包括三條:質疑、獨立、唯一。質疑指的是事情本身。例如「地心說」遭到質疑,和觀測結果能不能對得上啊?有了「日心說」,開普勒還在質疑,你這個圓軌道對不對呀?有了開普勒定律,牛頓還不滿足,不斷地質疑。科學精神的第二條是獨立,一個研究不管美國人做,英國人做,人做,只要做對了,結果都是一樣的。而唯一是說,科學規律是唯一的,即使牛頓不發現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我們等的時間足夠長,也會有另一個人發現,無非早晚而已。

科學還有方法:邏輯化、定量化和實證化。你可以根據一些公理假設,按照你的邏輯往下走,就叫邏輯化。定量化,就是你要能夠使用數學工具做計算。實證化,即你需要做觀測、做實驗才可以發展科學。

是航天科技大國,去年發射次數跟美國持平,但是我們的科學研究衛星占的比例非常小。好在我們國家逐漸地認識到了科學的作用。習總書記提出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要同步發展。今後的一段時間裡,我相信在使用先進的航天技術探索宇宙、認識宇宙這個領域裡,會做得越來越多,這實際上也是我本人十幾年前回國的一個原因。的未來,肯定會給我們提供越來越多的機會。

△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數學泰斗 吳文俊

被問及國外科研條件那麼好,為什麼要回國時,吳文俊皺起眉頭,「我常說,你不應該問一個人為什麼回國,而應該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學有所成之後,回來是自然而然的事。」

有個吳文俊,那能說明什麼?要是在這一個領域,發現有十個、八個研究人員的工作都非常好,無法判定誰是英雄,那才說明我們發展了,進步了。

「核潛艇之父」、工程院院士 黃旭華

88歲高齡時獲評「2013年度感動人物」,黃旭華擲地有聲地說出這樣一番話,「當祖國需要我衝鋒陷陣的時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當祖國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時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有人問我忠孝不能雙全,你是怎麼樣理解的?我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兩彈一星」元勛、核物理學家 朱光亞

年輕時,他心懷抱負赴美學習,后拒絕美國邀請,毅然選擇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在《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中,他疾呼:「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著我們!」

不趨勢,不媚俗,像一峰負重的駱駝,昂首挺胸,在茫茫戈壁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力學、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 林家翹

林家翹的研究所涯橫跨流體力學、天體物理學、理論生物學三大領域,無一不是當時最前沿的科學領域。這符合他的信條——「不管搞哪一行,要緊的是千萬不要搞第二等題目。」只有在「第一等的題目」里,才能獲得最具突破性的成果。這就是科學對他的魔力。

永遠做第一等的題目。

△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 梁思禮

梁思禮學成歸國,他的同窗兼好友林樺留在了美國。幾十年後,林樺成了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學家,住在高級別墅,而梁思禮的工資只有他的百分之一。有人問他對此有什麼想法,梁思禮答:「我那位同學研究出來的導彈,當時也許就瞄準;可我研究出的導彈,卻是保衛祖國。我為此非常自豪!」 他最喜歡的名言就是出自作家蕭伯納的——

人生並不是短短的一支蠟燭,而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一支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燒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後把它交給后一代人們。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工程院院士 戚發軔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將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送上太空,戚發軔在「神州五號」發射任務書上簽字。

我們不怕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是短跑起作用,我們在起跑線上表現不那麼完美,但是不要怕,人生、事業是馬拉松。

△首獲諾貝爾醫學獎的科學家 屠呦呦

年過八旬的屠呦呦,憑藉「拯救全球數百萬人生命」的青蒿素,迎來「遲到的榮譽」。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

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出艱苦的努力。我也沒想到40多年後,青蒿素研究能被國際認可。總結這40年工作,我覺得科學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