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追夢珊瑚》:中國首部珊瑚礁科考紀實文學作品如何誕生

商務君按

近日,「大自然文學之父」劉先平的最新力作《追夢珊瑚——獻給為保護珊瑚而奮鬥的科學家》(簡稱《追夢珊瑚》)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簡稱「長江少兒社」)出版,為了解這部國內首部描寫珊瑚礁科考的紀實文學作品,《出版商務周報》專訪了該書作者劉先平以及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董事長李兵。

劉先平是著名的大自然文學作家,一生致力於大自然文學創作,被譽為當代大自然文學之父。

他在大自然中鑿空探險40年,寫了幾十部作品,獲得過多項國家獎,並在2010年獲國際安徒生獎提名,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被推薦為林格倫文學獎候選人。出於對大自然和文學的無限熱愛,他把生命融入山川湖澤、野生動植物世界中,兩次橫穿,從南北兩線走進帕米爾高原,三次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四次探險怒江大峽谷,六上青藏高原,多年跋涉在橫斷山脈,兩赴西沙群島……足跡遍及生態關鍵區。

70多歲時,他仍多次奔赴祖國的南海,跟隨科學家實地考察珊瑚,並用3年的時間,釀就了關於追求夢想、保護珊瑚的最新原創紀實文學作品——《追夢珊瑚》。

本書作者劉先平

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董事長李兵

出版商務周報:據了解,《追夢珊瑚》既有科學家長年累月冒著生命危險考察珊瑚的精彩實錄,又有繁育、移栽珊瑚的奇思妙想,不僅向讀者展示了多彩而神秘的珊瑚世界,也展現了海疆特別是南海海域豐富的海洋資源。那麼,請問二位,創作和出版這本本土原創圖書的緣由是什麼?

劉先平:我在2011年四下海南,兩赴西沙群島。在西沙的40多天里,走遍了所有主要島嶼。巧在途中遇上了一位黃博士,她正率隊來西沙考察。相識的過程充滿了戲劇性,熱愛、保護大自然的共同志趣使大家一見如故。

黃博士的研究團隊是研究珊瑚生態學方面最權威的團隊,她年輕、陽光、豪爽,團隊成員大多是年輕一代的海洋生物學家,已為探尋珊瑚的秘密在大海中闖蕩了10多年,現在正為實現保護珊瑚、恢復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夢想而奮鬥。於是,我萌發了創作衝動,當即對他們在西沙的野外工作站進行了多次考察,而後,於2013年10月對她的團隊進行了第二次採訪。2015年,我又跟隨他們一起參加了考察。

李兵:我與劉先平老師認識了很長時間,我社編輯也與劉老師有著深厚的友誼。劉老師的代表作之一《大熊貓傳奇》就已收錄在《百年百部兒童文學精品書系》;2014年,我們又合作了《劉先平大自然文學畫本館·美麗的西沙群島》。

長江少兒社一直重視最新原創作品,劉老師近80歲的高齡仍活躍在創作一線,近3年的時間,幾易其稿,創作出一本新作,我們非常敬佩。而且《追夢珊瑚》在強調追求夢想、海洋意識、強調海疆意識、呼喚生態道德、謳歌奮鬥在第一線的科學家等方面都有強烈的時代意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故事,我們願意花大力氣將它做好。目前,本書已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

出版商務周報:劉老師之前的作品,如《呦呦鹿鳴》《山野尋趣》《尋找大樹杜鵑王》《走進帕米爾高原》等都主要是以山野題材為主,近兩年,您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的海洋,是什麼促使了創作題材的轉變?您是如何將寫作焦點投向海洋里的珊瑚呢?

劉先平:這確實是我創作內容的一個重要轉變。海洋麵積占地球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說,我們的家園有三分之二是海洋。可我們對海洋知道多少呢?海洋生物生活在大海,它們的生態環境和生存狀況並不如陸地生物容易看得真切。海洋學家說,人類現今對海洋的認識只有1%或5%。都說21世紀是海洋世紀,可我們的海洋意識還遠遠不夠。我一直想尋求一個突破口,讓我們的讀者了解海洋。

我慢慢發現,這個突破口可以是珊瑚。它不但對海洋很重要,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重要。對海洋來說,珊瑚礁生態系統是海洋的頂級生態系統,全世界的珊瑚礁僅占海洋麵積的四百分之一,但卻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生活在珊瑚礁中。如果珊瑚礁白化或死亡,大量的海洋生物就失去棲身之所,而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魚類等海洋生物,為全世界數以億計的人口提供著優質蛋白質。同時,珊瑚礁還是海岸線的重要屏障,防止海洋風暴對近岸地區的侵蝕,也是旅遊和潛水運動的勝地。

選自《追夢珊瑚》圓盤肉芝軟珊瑚。(楊劍輝拍攝)

出版商務周報:在這部作品中,您還謳歌了科學家們為實現「恢復和繁榮珊瑚礁生態系統」夢想的拼搏精神和探索未知、開拓奮進的科學精神,能為我們介紹一下科學家的科考工作么?

劉先平:海洋科學家的科考條件其實是很艱苦的,那時裝備比較簡陋,海洋環境比較險惡。我們一開始以為黃博士他們的考察船是現代考察船,但實際上卻是一條噸位不大的船。讓我們想起曾經從海南到永興島乘坐的輪船,乘坐那船要大得多的輪船,10多個小時的海程都有人暈船、噁心,更何況他們長年累月都要在船上、海底工作,並且淡水、新鮮蔬菜也是罕見。

跟隨首席科學家黃博士的團員都有著不同的學科背景,他們既是這個團隊中的一員,又是各有所長的科學鬥士。考察船就是大本營,被臨時改裝成的實驗室里堆滿瓶瓶罐罐,全是不同的儀器、樣品。他們經常要下海採集各種珊瑚樣本,各個都是潛水能手,有時還要夜潛(因為珊瑚是夜行動物)。

水下的危險誰都沒辦法預料——他們遇到過劇毒的海蛇,還正面碰上過兇狠的鯊魚!等每種樣品上來,接下來的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對於這些科學鬥士,就將是不眠之夜。比如在珊瑚蟲產卵期,他們有的要負責攪拌水桶,促使其受精;有的要在實驗室檢測樣品的變化;有的仍要繼續留在海上,將實驗室工作和真實海域的情況做對比、分析。

他們團隊有一個夢想,可以總結成兩句話:封海育珊瑚,植珊瑚造礁。封海育珊瑚是採取保護措施,使受到破壞的珊瑚利用自然力休養生息;植珊瑚造礁則是人工孵化、培養珊瑚幼苗,放到珊瑚貧瘠的海域造礁,或者將生長較好的珊瑚移栽到被破壞的珊瑚礁上,使其壯大、繁榮。他們為了這個夢想歷經了多種困苦、努力,如今,從理論到實踐都取得了成就,接下來就是推廣、實施了。我有義務將他們八九年來乘風破浪,為保護珊瑚生態系統所做的不為人知的科學家故事記錄下來。我非常敬重他們,我認為用文學來書寫科學和科學家,責無旁貸。

李兵:是的,當今,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海洋科考的精神,說白了就是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尊重客觀規律,干實事,勇攀科學高峰,用青春和汗水力爭實現海洋強國夢。而當今,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海洋科考人幾十年來都是頂著很大的壓力從事海洋科考事業,但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神聖的理想殿堂,他們一生一世都在向這個殿堂前進,洋溢的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寫科學家故事,其實也是講好故事的一個重要篇章。

出版商務周報:科學家們為恢復、繁育珊瑚礁生態系統所做的努力,其實是一種對海洋生態的維護。您想傳達一種生態道德意識?

劉先平:是的。我在《追夢珊瑚》中大力倡導生態道德,希望喚起大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培養生態道德的自覺性。我們現在對海洋世界的認識還非常淺薄,但是已有的實證清楚表明海洋環境是脆弱的,一旦被破壞,再來恢復就很難。

像珊瑚礁現在已經陷入十分危險的狀態——全球有20%的珊瑚礁被徹底摧毀,50%的珊瑚礁處於危險之中,而且據專家估計,近岸珊瑚礁已縮減80%。只靠科學家和相關單位來保護珊瑚、保護海洋真的還不夠。若只有一小部分人在努力,生態文明何時才能建成?我認為,只有我們每一個人在心裡樹立了生態道德,才可能將保護自然、保護生態作為自覺的行動,才不至於落入「破壞后再修補,修補后再破壞」的怪圈。

我在大自然中跋涉四十多年,寫了幾十部作品,其實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喚生態道德。一切文明都需要法律和道德支持,生態道德的內涵是什麼呢?簡單點說,即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守的行為準則,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德是大美,是一個人的修養和品質,需要終生的修鍊。我堅信,只有人們以生態道德修身濟國,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花才會遍地開放。

李兵: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但環境危機也日益凸顯,危及我們的未來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此高度重視,十八大、十八屆四中全會、十八屆五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都提出明確的要求,黨和國家亦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十三五規劃」的十大目標之一。

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從娃娃和青少年抓起,從家庭、學校教育抓起,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幹部教育培訓體系。將生態文化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挖掘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創作一批文化作品,創建一批教育基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文化的需求。」《追夢珊瑚》的推出正是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生態文化的需求。

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青少年從小樹立起生態保護的意識,學習科學家精神,培養海洋意識和海疆意識,激發愛國主義感情。這是作家和我們出版人共同的心愿。

點擊閱讀原文,填寫2016年全國出版從業人員收入調查問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