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作家王萬兵:砥礪五年,以沉潛之心抒寫人民心聲!

文學創作指導導師:網路文學院院長、《新文報》主編 、作家第一村知名作家王萬兵及工作室鼎力推薦。

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總結五年來文學事業的發展成就,文藝報社近期舉辦「砥礪五年」系列研討會。8月18日,該系列研討會的第二場——「砥礪五年——詩歌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出席並講話。近20位詩人、評論家與會,圍繞五年來的詩歌生態、詩歌創作成績以及詩歌批評、翻譯出版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探討。研討會由《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主持,《文藝報》副總編輯徐可與會。

詩歌創作:聚焦時代巨變,反映人民心聲

吉狄馬加談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為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五年來,我們的詩歌創作總體向好,可以用「繁榮」、「多元」、「和諧」、「共生」、「回暖」等關鍵詞來概括當下詩歌的生態。在創作上,數百萬詩歌創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生活感悟、反映時代巨變、書寫人民心聲,寫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不少詩人通過長詩、組詩的形式,高歌夢,傳揚正能量,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取得突破,可稱為時代之詩。這些宏大的、具有整體性的作品,跳出小情小調,反映了國家發展的主潮、時代和民族的精神氣象,能夠激勵和帶領人民去奮鬥。在這個過程中,詩歌重建了與人民大眾的緊密聯繫,通過紙質刊物、新興媒體等平台,優秀詩歌走進人民大眾之中,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基層寫作者加入詩歌創作的隊伍,為詩歌的繁榮發展提供新鮮力量。同時,詩歌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穩,通過國際詩歌節、詩歌互譯等途徑,中外詩歌交流更加深入,產生實效。展望未來,詩人應該沉下心來,寫出更多反映時代之聲、人民之聲,具有民族意識、人類意識的優秀詩篇。

傳統詩詞的發展同樣令人欣喜。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詩詞的發展,無論是詩詞創作還是理論研究,無論是詩詞隊伍發展還是組織建設、詩詞活動的開展,都呈現新的活力,煥發新的光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從事詩詞創作的人數已達200萬之眾,每年創作的詩詞曲作品更是以千萬計。在龐大的詩詞創作大軍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年輕有為、才華橫溢的中青年詩人,他們逐漸成為當今詩壇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作品題材豐富,既有反映時代新變的,也有歌詠山川新貌的,既有抒發愛國情懷的,也有書寫個人遭際的,在意境拓展、修辭技巧、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除了一批反映時代巨變的宏大之詩,還有很多詩人的作品聚焦於個體性的觀察和感悟。詩人大解認為,從朦朧詩之後,很多詩人從宏大敘事和廣場抒情中退出,進入對個人經驗的敘述和對個體情感的抒發,詩歌創作更為深入地呈現生活細節。他們的詩歌作品往往帶著鮮活的溫度和質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漢語詩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對生活有著全方位的介入。因為每個人以不同的視角介入現實生活,當下生活幾乎不存在死角,詩人們集體完成了對人類生活的全景寫照。也就是說,一群人共同參與了一個時代的見證和言說,成就了一部共同創作的當代史詩,每個詩人都是作者之一。

詩歌隊伍:新力量不斷加入,詩人無處不在

詩歌創作的繁榮發展,得益於詩歌創作隊伍的不斷壯大。《詩刊》常務副主編商震說,五年來,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國家正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詩歌的創作隊伍和作品數量也與國家的發展同步,呈現出空前的壯大與繁榮。詩歌創作隊伍的構成非常多元,從年齡構成上看,從百歲老人到10歲左右的國小生都在寫詩;從行業構成上看,從大學教授到自由職業者,從離退休幹部到農民群體,都有詩人的身影。正是由於詩人的無處不在,使得在各個領域的深化改革獲得了及時客觀的反映,使得當下的詩歌作品表現出多維的審美視角。可以說,詩歌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生活,我們的詩人一直處在國家走向富強的現場,我們的詩歌一直在反映著國家走向富強的進程。

傳統詩詞的創作隊伍也在不斷壯大。詩人高昌談到,過去傳統詩詞詩會的參加者大多白髮如霜,隊伍老化現象格外突出。但近些年來,這種現象已經大為改觀,青年詩詞寫作者的數量迅速增加。現在,老詩人們繼續奉獻出一系列優秀的作品。眾多青年寫作者的詩詞作品因為反映了新的現實生活、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借鑒了新的藝術手法,也得到了讀者們的關注。在當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為詩詞創作提供了宏闊的思想空間和歷史背景,活力四射的生活與青年詩人們的火熱激情對撞,迸發出了燦爛的思想火花和藝術光芒。他們帶著滾燙的生命意識、創新精神和探索激情完成精神的成長和蛻變,並以各不相同的個性姿態向著詩壇列隊走來。

校園與青年詩人的產生、成長密切相關。詩人蔣一談說,詩心在某種程度上體現為一種同理心,同理心的前提是同情心,它呼籲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現在很多學生在中學甚至國小的時候就開始創作詩歌了,這既基於普遍的同理心,也得益於當下良好的詩歌創作氛圍。評論家孫曉婭說,在當下的校園中,一方面,在駐校制度的激發下,很多成名詩人來到校園,與學生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另一方面,校園中也自發地出現詩歌的新苗,在良好的詩歌制度和活躍的詩歌氛圍影響下,他們的寫作慢慢地成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歌的批評人才大多是從校園走出去的,隨著這些青年批評家的不斷成長,詩歌創作和批評互相激發,形成了良好的詩歌發展態勢。

詩歌生態:新媒介帶來便捷,新機制催生佳作

五年來,我們的詩歌生態越來越多元、和諧,大眾也更為主動地接受詩歌。《詩刊》副主編李少君談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進步,導致人們的精神需求日趨旺盛,為詩歌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加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詩歌創作發表機制,釋放了詩歌的內在活力,促進了詩歌的傳播和擴散。在這些因素推動下,當代詩歌迅速發展,呈現出紛繁熱鬧的場景。具體表現在,新詩、傳統詩詞創作融合共存,在創作上相互激勵;詩集和詩歌選本出版明顯增多,而且不少詩集變成了暢銷書;藉助新媒體以及眾多的詩歌電視節目,重新恢復了古代的「詩教」傳統;詩歌對外交流日趨頻繁,詩歌翻譯不斷推進,詩人獲國際獎日趨增多。總之,詩歌的影響力和受關注程度日益增強。

良好的詩歌生態,還體現在詩歌內部機制的逐步建立和規範上。評論家何言宏認為,我們的詩歌文化越來越豐富、有活力。作協、各地作協和其他機構越來越重視詩歌的發展,通過扶持創作、研討作品、舉辦評獎等措施,促進了青年詩人的成長。詩人們都在探尋屬於自己的詩學理想,寫出了一些極具辨識度的作品。在學院批評、新媒體推介、評獎等機制的共同推動下,新詩經典化的機制在慢慢成熟。詩人歐陽江河說,近些年來,我們的詩歌創作視野越來越開放,面向世界讀者講述故事、書寫經驗,成為很多寫作者的共同意識。各地駐校詩人制度的執行、詩歌翻譯工程的推進、新媒介對新詩的傳播等,都對當前的詩歌生態產生了重要影響。當下的詩歌創作越來越多元化,詩歌閱讀和批評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對一首詩作出好壞判斷,而是要找出它背後的隱秘文化機制,從而理解詩人為何這麼寫、它為何能夠產生這樣的傳播效果。

在新的詩歌生態下,新媒體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視。評論家王士強說,新媒體的出現,使得詩歌的發表更加便捷、自由,詩歌公共空間呈現出扁平化、民主化的特徵,這極大地重構了詩歌的整個生態系統。年輕詩人對網路新媒體的運用可謂得心應手,他們的語言修辭能力都比較強,想象力比較獨特,他們寫出的作品也能夠快速地傳播出去,並得到及時的反饋。詩人們在不斷擴展詩歌的空間,詩歌的未來非常廣闊。評論家何同彬認為,在新媒介的語境中,越來越多的詩人也意識到,必須沉下心來,真正沉潛於創作之中,這樣才能寫出更多的優秀詩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