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還想買房,固化階層?其實你該想想能有多少錢買命!

2017年已經註定的是中產嗷嗷叫的一年,此時起,『階級固化』深入骨髓,我們越來越像一個那個我們曾經口誅筆伐的『萬惡的資本主義』:

  • 中產屌絲化:以土地恢復階級劃分。中產和屌絲的區別是誰的負債更多一點。

  • 貨幣信仰裂痕:人民幣信任度屢創新低,排列在房產、美元、食品之後。這年頭連老太太都不敢存錢了,幾乎全民押注人民幣持續貶值,紛紛用資產來和央行對賭,去拚命購買無法印刷的土地。

  • 階級門票高漲:教育成為階級軍火,從幼稚園開始的新科舉之路,一線城市一個孩子上學的開支等於買一輛解放軍99式主戰坦克。

中產們恐慌了,選擇用房地產捍衛階級。但是,當全社會60%以上的財富都在固定資產上的時候,幾十萬億級別獲利盤的規模是根本無法兌現的,一旦集體兌現,就掛了。

我們今天可以說,房產永遠漲,這種心態,就像豬兒們都說,飼養員永遠愛它一樣。對於飼養員來說,99.9%的時間,是真的愛豬如子。等到足夠肥,該出欄了,飼養員真正的思考的問題只有一個,最終採取的處理方式人道與否。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像前段時間北京學區房熱炒時人們發問:為什麼學區房值錢,而學歷不值錢?為什麼讀了清華也買不起房,幹嘛還要買學區房?

根源不能討論,但是出路需要思考。

對於讀者而言,我們應該積極的思考:階級競爭的本質是什麼,終局是什麼,下一步如何布局?

1

我們集體攀爬社會階層,歸根結底,想爭奪的是生存的選擇權:時間+空間的自由。

過去,只有貴族才有的選。在1900年,美國人均壽命期望不過47歲,不會好於這個數字,只有李鴻章大人這種當朝一品貴胄,才能活過70歲,大部分老百姓的壽命會停止在40歲之前。

飢荒、戰亂,在我們的DNA 裡面留下了貪婪和恐懼的指令,一定要活下來,看到別人跑,就一定要跑的比別人快。我們都知道,每上升一個階層,存活的概率就會極大提高。

1900年,美國人均期望壽命是47歲,數據暫缺

向上攀爬是沒錯的,只是時代發展太快了,我們的思維還在農業社會,時代卻已經進入到互聯網社會了。

籌碼團隊認為在,階級競爭的焦點不會在房產停留太久,會很快向前切換,不斷升級演變:

  • 開局是地產(靜態博弈,一勞永逸);

  • 中場是教育(動態博弈,價值提升);

  • 終局是時間(全局博弈,拿錢買命)。

2

靜態博弈,地產改變命運的幻覺

地產的估值支撐,是生產資料的捆綁,是納稅管道,是農業思維形成的長期慣性:土地意味著一切。

恰好,地產可以參與信用的創造。在過去20年裡,凡是參與政府共同做市,擴大房地產行業稅基的開發商和囤房者,都撬動了大量財富。得益於此,我們國家從從資本緊缺、嚴重依賴美元,到資本泛濫到處投資,只花了不到20年,成果斐然。

如今,我們的地產已經達到GDP250% ,同時,大家對高價持有的物業也給予了越來越大的回報希望,可是接盤俠的人數和資金更多了嗎?所有人都在說京滬永遠漲,和上兩輪股災太像。

真正主導利益分配的不是房本,而是權力和更大的利益格局。京滬永遠漲的前提是經濟發展模式的永遠不換軌。

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在GDP+政治強化引導后的產物。GDP是193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在給美國國會的報告中正式提的,居然沿用到現在。 二戰之前的指標,主要為了工業和戰爭服務,數量是一切的核心。70多年前的指標,指導70年後的經濟發展,結果可想而知。

GDP忽視了系統熵,忽視了外部性,也無法衡量新技術的進步,只熱衷於量的堆砌。這種被異化的命令,無異於神經毒素,永遠推動著經濟體走向肢端肥大症,並可能重現歐洲的早期的錯誤:為了工業,犧牲一切;為了發展,炮轟一切。

今天,為了GDP,通過房地產收割年輕一代,和為了鍊鋼,亂砍亂伐是根源一致的。 雖然代價實質上更大,但GDP的反饋卻在鼓勵我們繼續下去。如果這種逆向激勵持續下去,讀書顯然沒有買房有用啊,人民幣沒有房本有用,我們又會重複晚清的教訓:GDP全球第一,4億人口,地大物博,但是被八國聯軍的百人小分隊佔領首都,典型的肢端肥大,毫無競爭力。

今天,技術加速進步,歷史進程推進迭代速度10+倍於過去,人才的投資回報率輕鬆碾壓房產。月租金3萬的房子不常有,待遇超過3萬的碼農可是越來越多見。遊戲的規則在慢慢改變,我們不能只看到財務回報,就以為自己主宰命運了。

3

動態博弈,提升成功概率的階級軍火

我們一直看多教育,最終的估值是向軍工體系看齊,是階級競爭的工具,是提升成功概率的武器,是博弈從靜態走向動態的標誌。

因為,有了房產的中產階級會發現,有限的頂層位置,依然關閉著。

房本一開始是敲門磚,後來站票都算不上。權力和資源的分配都是動態的。當全部的精英都聚集在北上廣深,他們的子女在同一起跑線競爭,沒有超過其他人的教育,只靠房產根本無法提高勝出概率。

重視教育並不是亞洲家長的偏執,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 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壁壘在不斷加高

  • 技術的進步在加速階層的洗牌和分化,高知階層碾壓底層是常態

  • 保持足夠強的學習能力是保持在本階層的關鍵。

古人說,朝中不可無人,如今,是常春藤里不可無人。這些年裡,從核彈、半導體、計算機、互聯網、生物醫藥,金融市場,哪一項不是頂尖高知分子和頂層階級全面收割落後分子/國家?智商稅是這個地球上最重的賦稅。

成為收割者集團的成員或者公民,是新生代父母的願望。和一樣,這催生了美國龐大的『聯考復讀班產業。以總部在紐約的Kaplan卡普蘭教育集團為例,1994年收入僅800萬美元,如今已經是全球最頂尖的終身教育集團之一,收購了好多所大學,每年覆蓋100萬學生,年收入超過30億美元,是巴菲特最愛的公司(華盛頓郵報旗下產業,因為太有錢而私有化),沒有之一。

競爭還在延伸,許多貴族預備學校紛紛把學制下延到每年學費幾萬美元的貴族幼稚園,這些名牌幼稚園的入學名額有限,除了學費外,通常還會有10-20萬美元額外的捐贈。

的教育市場也更加白熱化,51talk(COE)、新東方(EDU)、好未來(TAL)、達內教育(TEDU),正保遠程教育(DL)等,是國內赴海外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板塊。 其中,新東方和好未來,更是阿里和百度之後,最大的中概旗艦,估值的持續上漲,折射了從資本到需求的全面看多。

教育的終極是什麼? 目前看,更像軟體業。想想看,為PC 安裝操作系統的微軟,市值2000億美元,為人類安裝操作系統的教育產業,怎麼可能價值更低呢?在人類社會的動態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長期的,動態的,就像武器一樣,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捍衛階層和Offer的時候,你絕不會後悔多一個技能。

4

全球年齡中位數

老齡化正在重塑整個世界。

我們不妨看看全球的年齡中位數,中位數年齡已經高達36.7歲,即:有50%的人的年齡> 36.7歲。這樣的,是3000多年歷史,乃至100萬年的人類進化史從來沒有的現象。

全世界,10億以上的人口在未來進入80-100歲區間,我們的一切基礎設施都沒有準備好,誰能夠多活幾年,就變成了醫療行業的最殘酷的資源競價。

大量富裕的老年人,推動了時間價值的全面重估。拿錢買命,是持續很多年的投資的核心邏輯。拿錢續命的價格比房子便宜算我輸。

1970-2014年,Y軸是全球預期壽命,X軸是每年健康開支

壽命預期突破100歲,醫療開支超過1萬美元指日可待

本來,命是無法延續的,時間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技術進步,藥品會幫助人類穿越時間線,讓時間真正的不公平起來實現真正的階級不平等。

一個場景:2067年,80歲的小明辦理了退休,確實老了,自己的DNA健全程度越來越差,疾病和癌變始終伴隨著他。雖然壽命快到了,可是家裡還有110歲的老娘要贍養,自己買不起延壽的藥物,更換不起器官和身體,只能慢慢走向死亡。公司里的健身房,癌症痊癒后的董事長還在美女教練的陪伴下舉鐵,110多歲的人了,花了15億更換了心肺,注射了 1針2000萬的抗衰老藥物,如今看起來和50歲的人差不多。

對於小明來說,時間公平嗎?

公平將最終被消滅,就好像它從未存在過一樣。國家將變成一個付費網游社區,能夠活多久,取決於你創造的價值,或者你充值的費用。

這只是一個做牙箍、賣水光針的企業:艾利科技 (Nasdaq: ALGN),16年超過100倍

我們要知道,衰老和癌變是醫學界的兩座大山,技術正在狠狠的攻擊這兩座大山,並有望在10年內確定性的取得重大突破。

最近暴漲的Kite Pharma(NASDAQ:KITE)在研製CAR-T新葯Axicabtagene Ciloleucel,這葯大致原理就是:

  • 從病人身上提取合適的免疫T細胞;

  • 基因改造這個細胞,類似於裝上GPS專門打擊癌細胞;

  • 大量培養這種改造過的免疫細胞;

  • 注射回病人體內;

  • 開掛的T細胞開始在體內掃蕩癌細胞。

這種治療中,安裝不同的GPS(靶點)就是應對不同的癌症類型。目前還沒有一個CAR-T上市。Kite這葯如果順利將是人類第一個獲批的CAR-T治療,這種治療手段極為暴力,效果明顯,但是有小概率直接把病人毒死。

同樣,衰老的大山在人類的進攻中走向坍塌。

數十年的研究終於有所突破,美國加州大學的博士后研究員伊莉莎·拉扎里(Elisa Lazzari)研究發現,細胞的RNA具有可用於識別細胞衰老的特性,因此,可以嘗試在細胞DNA年老力衰時,用人工接管RNA來控制基因表達合成蛋白質。在這種思路指導下,阿肯色州的研究團隊已經研製出一種新化合物 ,成功清除老鼠身血液里的老化造血細胞,使老鼠的造血功能保持活力。進而使老鼠的整個身體狀況都得到改善。在人類醫院中,這種RNA手段的療法已經被引入臨床,在癌症和感染等科室中使用。

社會發展指數和人均GDP

技術的進步,將我們人類的競爭,甚至最終的貨幣體系,都指向時間戰場。治療癌症、延長2年壽命、換一個心臟,都是明碼標價,並與時間掛鉤。當我們看著高等階級的大人物,有能力向天再借500年的時候,他的孩子開始從雲端下載各項逆天的技能的時候,還是普通壽命的你,看著一事無成的傻逼孩子,還會守著去炒房么?

我們的時代在加速前行。不要停留在過去的估值體系裡面陶醉,甚至拚命加槓桿。時間將成為終極的成本,人口是終極的資源,階級,還是終極的稀缺。

延伸閱讀:殘酷的世界:你沒窮過你不懂!

這不是雞湯,也不是砒霜。

只是從紛繁複雜的現狀中,抓住背後的暗潮湧動,分析我們將面對的未來:

社會即將分層,你將會在第幾層?

1、你的下一代將被迫逃離家鄉?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句話出自《聖經·馬太福音》25章29節,後人以此為典故,歸納了「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馬太效應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

當「逃離北上廣」和「逃回北上廣」的話題在網上大熱時,以各省人口流動的大數據為依據,得出了一個殘酷的結論:

1. 大都市就像抽水機,不停地從落後省份抽取勞動力,或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就會像今天的日本一樣,無數村莊和城鎮凋零衰敗,但東京和大阪都市圈繁華依舊。

2. 在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大都市將毫不留情地吸干周邊地區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夠生存。

3. 殘酷嗎?不,因為這是年輕勞動力自己用腳(投票)投出的結果。

大都市擁有優質的政治資源、商業資源、教育資源、人力資源……

這些優質資源吸引著無數優秀的年輕人,而優秀的年輕人將推動大都市的繁榮發展,從而讓大都市獲取更多的資源,於是形成了一個優勢迭代的良性循環,這就是馬太效應中的強者愈強。

而由人口遷徙引申出來的推論,則更加觸目驚心:

1. 你還能在這些選擇(逃離北上廣還是逃回北上廣)中猶豫,說明你無比幸福,因為你們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會再有任何選擇的機會。

2. 假如你最終選擇留在了一個生活安逸風景如畫的小城鎮上,你也許會幸福地過完一生;

3.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很可能他們有且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逃離他們終將衰落的家鄉。

文中所謂的「無比幸福」其實「無比殘酷」。

因為大都市在攫取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在用高額的房價和戶籍制度將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擠到繁華都市的邊緣,將他們趕到逼仄的地下室,髒亂的出租房,直到他們夢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滾回家鄉,然後他們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離家鄉。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2、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湯瑪斯·皮克提認為,當今的資本回報率已經大於經濟的增長率,這將會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聚集。

也就是說,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數據驗證了這一點。

最近30年,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收入都有所增長,但是高收入群體(政企管理者、金融從業者、IT從業者)的收入增長更快。

投資財富的積累猶如滾雪球,同樣的速度下,雪球越大體積增長越快。

當王健林「先賺它個一個億」的小目標刷屏時,你有沒有算過:王健林身家2600億,一個億隻占他總資產的0.04%,對他而言真的只是一個小目標啊!

而對於沒有家產且年收入十萬的年輕人而言,一個億的小目標也不算太難,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3、寒門再難出貴子

1980年,一個農民家的孩子踏進了北大的校門,鄰里鄉親都以他為榮。

1.自己沒讀過課外書,跟不上同學的聊天話題;

2.穿衣搭配非常土,女生找他扛包打水,理由居然是為了讓自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

3.做個自我介紹,也被當眾嘲笑,說他普通話講得像日語;

4.除了插秧是能手,他一樣都拿不出手。

就是這樣一名農家子弟,他創辦了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機構,他入選了「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業領袖」,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門出貴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經曆書寫了讀書改變命運的傳奇。

可是,如果俞敏洪再晚生幾年會怎樣?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統計1978年~2005年北大學生的家庭出身發現:

1. 80年代中後期是農家子弟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黃金時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學子出自寒門;

2.90年代中期農家子弟的比例開始下滑;

3.2000年之後,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僅佔一成多。寒門子弟進名校的通道正變得越來越窄。

農家子弟的名額都被誰佔了?

權威期刊《社會科學》於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

報告通過研究50年數據,得出了一個讓全社會嘩然的結論:

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這些社會精英只佔全社會人口的1.7%,卻有40%的北大學生誕生於這樣的精英家庭。

寒門再難出貴子,精英扎堆進名校,這是馬太效應的又一次勝利。

為什麼80年代是農家子弟的黃金年代?因為聯考是1977年才恢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馬太效應日趨明顯。

4、絕望的底層,高喊讀書無用

前幾天,有讀者轉給我一篇「半城」的文章,標題是《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聯考》。

在此之前,我早已在朋友圈刷到了這篇文章,因為標題實在太刺眼,而刺心的是,它反映的難道不就是現實嗎?

作者余秀蘭借中科院社會學博士后的一項調查得出結論: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

村莊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認同比例最高,於是作者用了這樣的小標題來描述底層人民對待教育的態度——絕望的底層人民:乾脆放棄高等教育。

作者的結論對嗎?

對,雖然情理難容,但卻在意料之中,不信我論證給你看:

論據之一:家裡越窮,讀書的代價越高。

2014年《經濟學人》的一項報告指出:包括書本費用在內,高中三年的學費動輒數千美元——這往往超過了貧困農村家庭一年的收入。

論據之二: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

2014年,瑞典隆德大學的薄家珉(Benjamin Lillebrohus)的一項統計報告顯示:

2012年復旦大學新招收的農村學生佔比為10.36%,同濟大學佔比18.98%,天津大學28.14%,吉林大學32.27%,西北師範大學59.85%,南昌大學43.68%,喀什大學(原喀什師範學院)56.98%。

就像《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報道中提到的那樣:「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難以被逆轉。

論據之三:學校越差,越難找到好工作。

當社會的教育起點越來越高,應屆畢業生越來越多時,好工作的門檻也必然越來越高。

畢業生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人才市場中所有競爭同一崗位的人,所以對於三流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即失業」已不再是笑話。

另一方面,無論寒門學子為上大學背了多少債,付出了多少代價,企業頂多只會表示遺憾,僅此而已。

對於底層人民而言,教育的高成本,低收益,導致了他們對教育的絕望。

5、海淀拼娃是怎麼拼的?

當「讀書無用」的聲音在底層日益高漲時,社會中上層卻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瘋狂。

今年上半年,一篇名為《北京的無奈:海淀拼娃是怎麼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長的朋友圈瘋狂轉發。

當主流媒體炮轟課外班是培養應試教育的機器時,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輔導班的課程:

語文由北大的老師上課,孩子讀的是《大學》和《春秋》,但很多內容講的其實是歷史,而且是把歷史發生的事情與外國歷史橫向對比,帶有文化和哲學的啟蒙。

英語則是新東方的名師上課,孩子從自然拼讀開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講英語故事。

數學則是國內985名校的畢業生授課,國小低年級的奧數就足以讓文科生繳槍,但孩子學會了就會有樂趣。

作者稱兒子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晚上八點課外班下課,趕回家還要寫作業,做完作業還要看課外書,一般是兒童讀物,一周讀完一本,一個月讀完一套,內容包括科技、歷史、地理等等。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家長很殘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麼苦,說好的快樂教育呢?可更殘酷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點要睡覺,但他經常會比這個睡得晚,孩子才七歲啊!真的很擔心,每次都對他說你不想學了課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總是不願意,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能夠贏了老爸,要有他會他老爸不會的內容。

文章的最後一句話耐人尋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積累。

更耐人尋味的是:龜兔賽跑,如果兔子拚命向前跑,會怎麼樣?

答案依然是馬太效應。

6、社會越發達,階層越固化

《人生七年》是BBC的一部紀錄片,它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記錄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他們的56歲。

這項歷時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7歲本該是個天真爛漫的年紀,但不同階層孩子已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

上流社會:John和Andrew就已經養成了閱讀《金融時報》、《觀察家》的習慣,他們明確地知道自己會上頂級的私立高中,然後讀牛津大學,再然後進入政壇。

中產階層:男孩會擁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對種族歧視,幫助有色人種;女孩則想著長大嫁人生子。

底層社會: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而貧民窟出生的Paul,甚至把「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當成了自己的人生願望。

49年之後,他們已是56歲。

上流社會:John成為了企業家並致力於慈善事業,Andrew成為了律所合伙人,他們的孩子繼續接受著精英教育。

中產階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是中產,也會有個別滑落到了社會的底層。

底層社會:Paul成為了泥瓦工,Symon則成為了司機,他們生了一大堆兒女,兒女中的大部分人繼續在底層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在一個百廢待興的社會,彎道超車,一夜暴富都成為可能,但社會一旦進入到發達又穩定的階段,階層的分化和固化將變得日趨明顯。

哈佛公開課《公平的起點是什麼》中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幸運的家庭環境。」

兩位羅斯福總統都畢業於哈佛,「布希家族」四代都是耶魯校友,小布希在競選的時候甚至開玩笑說:「我繼承了我父親一半的朋友。」

上層社會的人脈、財富、精英意識、教育資源等等,父傳子,子傳孫。

而社會中下層的孩子,在公立學校接受了所謂的「快樂教育」后,構成了新一代的社會中下層。但不管怎樣,發達社會至少能為他們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

這是社會穩定的另一種形態。

7、社會即將分層,你將會在第幾層?

郝景芳的《北京摺疊》榮獲2016年的雨果獎。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小說的最高獎項,堪稱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可《北京摺疊》與其說是科幻,不如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社會隱喻:

頂層操控規則,中層高節奏工作,而底層的窮人,將連被剝削的價值都不再會有。

當底層人民對著鄰里鄉親高喊讀書無用時,阿爾法狗已經戰勝了李世石,一場「人工智慧」的革命正悄無聲息地到來。

可以預見,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換人」是必然的趨勢,當一批又一批「自動XX機」進入各行各業之後,社會對藍領的需求將大幅降低。到了那一天,那些放棄教育的底層人民,他們的出路又在哪裡?

這是政府要考慮的問題。

而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更關心的問題是:這個社會還有打破階層的可能嗎?

有,當然有!

即便是在階層高度固化的英國社會,在紀錄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現了一個人,他打破了階層的天花板成功晉陞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個農夫的兒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學,然後成為了美國名校的教授。

十四分之一,從概率上來算,約為7%。

無獨有偶,全球複雜網路研究權威、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書中沒有給出7%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但至少他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他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他能夠掙脫時代對他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這一類人被稱為英雄。

那麼問題來了:社會即將分層,階層正在固化,而你,能成為英雄嗎?

註:文章轉載自微信公號「滬上金融圈」,原作者不詳。

5.不靠家庭,鄭大大學部生畢業三年內咋在鄭州買房?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