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字和建築:美的某種形式

peter zumthor的《thinking architecture》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插畫家推薦的一本書,記載著一位建築師的日常,更準確地說是日常的感受。

在書中, peter zumthor散漫地談論著巴赫的音樂、rothko的畫、維琴察的建築、維爾諾斯的小說......誠懇地表達著一個藝術家,對生活的敏感。

《thinking archeitecture》這一類型的讀本,小眾得只為很少一部分人所了解和喜歡。作為【無用之書】的代表,它的內容對我們日常的生活毫無建樹。我卻為之入迷,在繁事纏身的一天結束后,或者是舟車勞頓的行程里,也不問上次讀到哪,隨便翻開一頁,就能迅速從平凡和緊張的生活中暫時解脫,體會到藏著字裡行間的藝術的美感。

一篇來自《thingk archeitecture》的文章與你分享:

杏樹是一種存在,蕨類是一種存在,黑莓也是一種存在。可美呢?美是一件事物或物體能被描述或命名的具體特質,抑或是一種思維狀態,一種人類感覺?美是由我們對一個特定的形式、形狀或設計的理解(感知)激發而產生的感覺嗎?一件激發美感的事物在體驗美、感受美的特殊時刻給我們一種感覺,其天性(nature)是什麼?美有形式嗎?

1. 音樂打斷了我的寫作。Peter Conradin 正在聽 Charles Mingus 50年代的唱片。一段獨特的樂章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平靜中,一段極為強烈而自由的樂章,幾乎徹底掃蕩了緩慢的韻律。在那韻律的節拍中,次中音薩克斯管用一種熱烈、粗曠而又從容的音調訴說著,我幾乎能明白它的每字每句。Booker Erwin,他的薩克斯管音質硬而扁,尖而不脆,濃厚卻具有穿透性;明格斯的貝斯乾澀的演奏,沒有試圖去緩和、征服的情慾油膩的「groove」。聽起來,這音樂應該會給人聽起來呆板的印象。但不是,它非常好。「難以置信的美」,我和我的兒子互相看了一眼,幾乎同時說到。我聽著,這音樂吸引了我。這是一個空間,多彩而感性,有深度,有運動,我沉醉其中。一會兒,其它的什麼都不存在了。

2. 一幅 Rothko 的畫,充滿活力的色塊,完全抽象。對我來說這只是個看的問題,一個純粹的視覺體驗,她說。其它的感官印象,例如氣味或者聲音、材料或觸感都沒參與。你進入畫中。這個過程與專註和冥想有關係。這就像冥想,而不是空想。你思維敏捷且十分清楚。集中注意在畫上令你自由,她說。你達到了感知的另一水平。

3. 一段短暫的體驗的強度,在時間中完全暫停的感覺,超越過去和將來—這屬於許多對美的感覺。某些放射美之光的事物撥動了我的心弦,後來,當它結束,我說:我完全與自我和世界一致,首先,屏住呼吸片刻,然後完全集中精神並沉浸其中,充滿驚奇,感受動人之處,也容易興奮和平靜,被打動我的外觀的魔力迷住了。沒有發覺被看的孩子熟睡的面容。平靜的、不被打擾的美。沒有什麼間接的。每件事都是它自己。 時間的流逝已被中斷(時間停滯),經驗(經歷)被明確進一個圖像,它的美看起來顯示了深度。這種感覺持續著,我對事物的本質以及它們大部分普遍性質有了一些概念。現在,我懷疑這些超出了任何種類的思想。

4. 維琴察的文藝復興大劇院。每排高差較大。木頭陳舊,非常舒適。一種強有力的空間感,強烈。一切都恰到好處,她說,如此驚人,如此自然,就像一隻手。 接下來,山上的別墅:她步行穿過村子,突然看見一塊寶石,讓她無法呼吸。這房子閃閃發光。就像是它屬於這景觀,而這景觀也屬於它。

5. 自然之美觸動了我們,就像偉大的事物超越我們。人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當我們面臨一片還未曾被改造成人的尺度的風景之美,對人類在無限的自然中的生活方式的略知在我們內心湧現。我們同時感到受庇護、謙遜而又自豪。我們在自然中,在這個我們將絕不會理解的不可度量的形式中,那麼現在,在經歷被提高的一刻,不再需要理解它,因為我們感到我們自己就是它的一部分。 我向外看著風景;凝視著地平線上的海面,看著大量的海水;我走過田野,走向膠樹;看著敗花,看著柏樹,變得安靜下來。 她在西西里島的海里洗澡,並潛入水下。她的心靈錯過了一次震撼。一條巨大的魚悄無聲息地緩緩游過她的身旁。它的動作平靜、矯健且文雅。它們有著幾千年的自明(self-evidence)。

6. 她喜歡漂亮的鞋子。她稱讚其做工、材料,首要的是它們的形狀和線條。她喜歡看著鞋子,不是人們穿著它們的時候,而是作為物體:被嚴格地由使用定義的形狀,它們的美勝過實際需求,直到它們轉個大圈回到原處,對她說:「使用我,穿上我。」一個實效物體的美是美的最高形式,她補充到。

7. 只要能回憶,我總是體驗著人造物品的美,被人創造的物體,作為形式的一種特殊存在(在場presence),作為一個自明且自信的「在此」,(「在此」是物體內在的)。有時,當這樣的一個物體在本質上堅持自己,我就見到了美。房子、城市、住宅或者街道,似乎是被有意布置的。它產生了一個場所(place)。它所在的地方有了前和后,左和右,遠和近,內和外,有了聚集、精簡或修改這地形(landscape)的形式。其結果是一個環境。 物體及其環境:自然和人工造物的協調,與自然的純粹之美不同—與一個物體的純粹之美也不同。建築,是藝術之母嗎?

8. 她與一群年輕人站在一起,那群人大部分都是建築師。天下著毛毛雨;空氣溫暖。男人女人都站在一棟別墅的院子里。撐開的傘和移動、無扣雨衣給他們一種全球性的高雅氣氛。這群人周圍的日光是溫和的。從上方來的光線透過灰色的雲層照下來。它使微小的雨滴看起來像極小的光點。這場地(landscape)充滿著文雅的光輝。 站在那裡的人們面容平靜。帶著從容的、幾乎是不經意的冷淡,他們注意到這莊嚴的莊園、院子、外屋以及開著的熟鐵門扇。偶爾有人瞥見山地的村莊。薄霧升起。院子里的鵝卵石,樹上的葉片,牧場上閃閃發光的草。漫遊的目光探尋著去安德烈亞·帕拉第奧的圓廳別墅的路,它應該就在附近。這場景在她的記憶中變成一個永恆的圖像。她已經描寫過它。

9. 我回憶著對住宅、村莊、城市和景觀的體驗,現在,我所說的體驗給我一個對美的印象。這些情境在那時對我來說也是美的嗎?我想是的,但不太確定。首先出現的是印象,我猜,接著是反思。我知道某些事情是不會被授予美的,直到後來,經過隨後的刺激、與朋友的交談,或是對我那靜態的沒有審美分類的回憶有意識的探求。我也能回應其他人經歷的美。如果我能在腦海中創造一張別人告訴我的美的圖像,我就吸收了它作用在他們身上的印象。 美總是在背景中、在被清楚界定的真實中、object-like、或在一種平靜的生活方式、或在獨立的場景中,展現給我,沒有一絲努力或人工痕迹地產生完美。每件事都各行其道;一切均在其位。沒有衝突,沒有誇大的安排,沒有批評,沒有譴責,沒有不同的目的;沒有註釋,沒有含義。這體驗是無意識的。我看見的就是事物本身。它迷住了我。我看見的畫面有混合的效果,對我來說顯得極端自然化,同時,對它的自然顯得極端人工化。

10. 她轉過一個小屋角,第一次看見了那棟新房子。她停了下來,感到驚訝,感到震撼。這棟柱承重的房子矗立在那裡的方式,其多孔磚、玻璃以及鑲環的木頭的組合的方式,與更老的鄰居形成一個大院子的方式—新的「身體」落座並沒有在這個場所的體量和材料的平衡上有幾何精確性—給予吸引、氣氛、活力和在場的感覺。它看起來就像是,我看見的一切都在一個平衡的懸浮狀態下。那新房子的「身體」看起來在顫動,她說。

11. 他正站在馬圖亞聖·安德里亞教堂的入口。柱廊充滿光和影,單一的陽光照在壁柱上。一個它自己的世界,不再是城市,也不是教堂內部。鴿子高飛在有陰影的區域,那裡,雕像和線腳淡出視線。我能聽見它們,卻看不見。很暗。穿透的光線揭示出空氣中細小的灰塵。空氣很濃厚,幾乎能觸摸得到。看起來像是:我正站著的這個柱廊下的事物已經相互激活,就像它們在一個統一的狀態,他說。

12. 我們的感覺是本能的。理性扮演的是次要角色。我想我們立刻認識到:美是我們文化的產物,並符合我們的教育。我們看見一個形式被限定和濃縮進一個符號、一個形狀或一個設計,這打動了我們,它有集大量東西於一體的品質:自明的、深刻的、神秘的、刺激的、令人興奮的、懸疑的…… 打動我的外觀是否真的美,不能完全由形式本身判斷,因為屬於美感的感覺,其深度同樣不是由形式引發的,而是由從它迸向我的火花引發的。 但美是存在的—即使它產生相對少的外觀(外表),而且常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可在其它我們期望它出現的地方,卻不出現。 美能被設計和製造嗎?保證我們的產品(產物)的美的法則(rules)是什麼呢?只了解對位、和聲學、色彩理論、黃金比和「形式追隨功能」是不夠的。方法和策略——所有出色的手段(工具)—都不能取代內容,也不能保證一個美麗整體的魔力。

13. 我作為設計師的任務(目標)是很難定義的。它涉及藝術和實現,直覺和技術。但也涉及委託、真實性和對項目深深的興趣。 為了達到美,我必須獨處,必須只做我自己的事情而沒有別的,因為認出美且能創造美(幸運的話)的獨特物質存在於我內心。另一方面,我想創造的東西—桌子、住宅、橋—必須被允許成為它們自己。我相信(認為)每件做得好的事物都有個固有的適當的確定其形式的秩序。這本質就是我想揭示的,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手頭的事件(問題)。我相信(認為),在前景的精確性和在真實的感官體驗中的真正內容,超越了抽象的觀點或想法。 這棟房子想成為什麼,一個有用的物體,一個物質實體,其材料堅固地製造並連接、其外形鑄進提供生命的形式?我問自己,也問別人。他的房子想成為什麼,因為它的位置:在城市街巷、在郊區、在被破壞的景觀、在一片山毛屨樹前的山上(頭頂有飛行航線)、在湖水的光下、在森林的樹蔭下?

14. 「杏樹存在,杏樹存在 / 蕨類存在,黑莓也存在……」 這篇短文的起始,源自Inger Christensen ,她的詩《Alphabet》就是以這幾行開始的;她的詩建立在菲波納濟數列無限增長的韻律上,在濃縮的文字里,她保護了世界並因此釋放了閃亮又刺激的語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