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海軍的「餃子」還能下多久?

原標題:海軍的「餃子」還能下多久?

【今年兩會公布2017年國防預算相比2016年增長7%,根據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列出了國防支出預算為9543.54億元,若2017年增 預算增幅7%,則約為10211億元。那麼這一國防預算情況下,海軍後續的發展將面臨什麼樣的變化,海軍在目前持續性下餃子的情況下,是否最終會面臨美國海軍目前所面對的維護問題,本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剪水鸌

1986-2015年間,美國海軍造艦預算的34%投入水面戰艦更新。這30年裡美國海軍共接收CG-47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24艘,DDG-51伯克級導彈驅逐艦 62艘。提康德羅加級的單價較伯克略高,上述採購強度相當於年均服役3艘導彈驅逐艦。24艘提康德羅加級中,至少6艘的建造撥款基本完成於1986年之前,但以上統計也忽略了近些年生產的瀕海戰鬥艦與DDG-1000朱姆瓦爾特級大型導彈驅逐艦。DDG-51伯克級的1-62號艦在1991-2012年間列裝,其中1993-2012年60艘,年均3艘。

綜合以上數據,可將美國海軍戰艦的長期採購規模近似換算為每年9艘導彈驅逐艦。1986-2015的30年包括了美國軍費開始下降的冷戰末期,裝備更新投入斷崖式崩塌的后冷戰採購假日,以及大幅度增長的國防開支多數投入中亞山地與中東沙海的所謂全球反恐戰爭。該時間段內,美軍大型武器平台採購費用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例處於二戰以來史無前例的低水平上。

由於老舊裝備維護費用不斷攀升,全球用兵花銷巨大,儘管美軍為應對強勢復興的和迴光返照的俄羅斯竭盡全力,近未來計劃中的年度裝備採購預算仍只達到大約1100億美元,不足年度基礎防務開支的1/5,大致相當於美國GDP總量的0.6%。對於裝備更新速度正常且不必承擔繁重國際義務的武裝力量而言,國防現代化投入通常可以達到防務開支總額的1/3。因而我軍的年度官方預算雖然只有當年GDP總量的大約1.3%,裝備採購開支卻可達GDP總量的0.4%以上,裝備更新相對投入不低於美軍的70%。

海軍052C與052D區域防空型導彈驅逐艦的單價大約相當於年度GDP的萬分之0.5。新一代大型驅逐艦的噸位與複雜性均較052C和052D顯著提高,成本也將相應大幅上漲。但新常態下預計仍能保持年均7%左右的GDP增長速度,新大驅批量服役時,其單價可望繼續維持在年度GDP萬分之0.5的水平。而美軍伯克IIA型驅逐艦的單價約為美國年度GDP的萬分之1。我軍新銳驅逐艦相對於GDP總量的成本僅為美軍對應型號的1/2,相對於工業總量的成本更是只有美軍型號的1/4。

噸位與伯克級相似的CG-16萊希級防空反潛火力俱全,是冷戰早期美軍航母具有代表性的帶刀護衛,其單價略低於當時美國年度GDP的萬分之1。按照採購價佔GDP比例計算,伯克級的經濟可承受性與上世紀60年代初交付的萊希級相比並未顯著惡化。

然而歷年來製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權重持續下滑,遭遇需要砸下真金白銀的國防現代化事業時,被服務業吹起來的GDP泡沫瞬間原形畢露。這就意味著估算海軍可持續發展規模時,以GDP而非工業產值為衡量標準對美國較為有利。然而,即使以GDP為衡量指標,造艦經費佔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仍只需達到美國的1/2,即可支持年均9艘導彈驅逐艦等價物規模的艦隊更新速度。

當前預算水平下,我軍相對於GDP總量的裝備更新強度約為美軍的70%,海軍主戰艦艇相對於GDP總量的單價卻只有美軍型號的1/2。海軍預算規模占國防經費的比例因此不必達到美國海軍的水平,即可支持與1986-2015年間的美國海軍類似的,年均9艘導彈驅逐艦等價物的艦隊更新速度。按照與美國海軍相近的水面戰艦投資權重計算,水面戰艦換裝節奏至少能夠維持在每年3艘導彈驅逐艦等價物的水平。

從鋪龍骨開始計算,1986-2015年間美國海軍共建造核動力艦隊航母6艘,包括5艘後期批次CVN-68尼米茲級與CVN-78福特級首艦,平均5年採購1艘。該時間段內航母採購投入占造艦預算的11%,約為水面戰艦建造經費的1/3,年均航母採購預算相當於1艘導彈驅逐艦。目前1艘艦隊航母的單價大致等於5艘高性能導彈驅逐艦。我軍每年在航母平台項目上投入相當於1.66艘導彈驅逐艦的經費即可維持3年1艘的航空母艦建造節奏。

美軍船塢登陸艦的單價與導彈驅逐艦相當,兩棲攻擊艦的單價則兩倍於導彈驅逐艦。如此豪華的兩棲戰艦並不代表全球海軍的普遍規律,而是美軍的高標準嚴要求與萎靡不振的美國造船工業低劣的生產效率聯手製造的惡果。

作為對比,採用民標建造的英軍海洋號直升機兩棲攻擊艦以2015年幣值計算的單價僅為2.8億英鎊,45型導彈驅逐艦包括研發成本在內的單價則高達10.5億英鎊。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2012年幣值的單價為4.52億歐元,為俄羅斯建造的2艘海參崴級以9.5億歐元價格售予埃及,而地平線級區域防空型護衛艦的2009年幣值單價達到10.8億歐元。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2010年幣值的造價為4.62億歐元,大致於同時期完成的F105區域防空型護衛艦的造價為8.34億歐元。

歐洲國家大型兩棲戰艦的造價普遍低於區域防空型水面戰艦。歐洲造船工業相對健康,美國的商業造船則接近死亡。對於身為造船大國的而言,歐洲兩棲戰艦的建造成本更具參考價值。以保守估計為原則,假定我軍大型兩棲戰艦的平均單價達到同時期區域防空型水面戰艦的60%,即已超過上述歐洲三劍客的相對成本,則0.6艘導彈驅逐艦的年均投入強度即可維持每年1艘的大型兩棲戰艦更新速度。按照30年服役壽命計算,穩態兩棲艦隊規模可達30艘。

美軍單一用途艦隊補給艦的平均造價約為同時期導彈驅逐艦的1/4

假定我軍艦隊補給艦全部由更加豪華的綜合補給艦組成,均價達到同時期導彈驅逐艦的60%,海軍仍只需每年投入0.6艘導彈驅逐艦的預算即可實現年均1艘的補給艦接裝節奏。按照30年服役壽命計算,穩態綜合補給艦裝備數量可達30艘。

美軍攻擊型核潛艇的單價約為同時期導彈驅逐艦的1.5倍,大型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單價約為同時期導彈驅逐艦的3倍。我軍核潛艇技術相對滯后,生產節奏較為緩慢,現階段相對成本估計高於美軍水平,未來技術成熟,實現規模化生產後的相對成本應與美軍相近。

假設核潛艇平均服役壽命30年,穩態核動力水下艦隊理想規模為30艘攻擊型核潛艇,10艘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則長遠而言我軍每年需在核潛艇兵力更新項目上投入相當於2.5艘防空型導彈驅逐艦的造艦費用。近期內海軍的核潛艇採購節奏似乎不大可能達到上述水平,若採購節奏減半而單艇相對成本上升40%,則年均核潛艇建造投資相當於1.75艘導彈驅逐艦。

量產版瀕海戰鬥艦不包括任務模塊的平台單價約為同時期美國軍導彈驅逐艦的1/4

海軍056型輕護滿載排水量只有瀕海戰鬥艦的1/2,且平台設計更加樸素,成本之低堪稱喪心病狂,為奈及利亞建造的P18N出口型單價只有4200萬美元,比瀕海戰鬥艦低了一個數量級。054A型導彈護衛艦的單價則不到052C/D系列導彈驅逐艦的1/2。

2001-2015年海軍共接收導彈驅逐艦15艘,年均1艘,導彈護衛艦27艘,年均1.8艘。其中2001-2005年導彈驅逐艦與導彈護衛艦服役數量分別為5艘和6艘。該時間段內服役的導彈護衛艦為造價低廉的舊世代型號,年均水面戰艦更新投資強度不超過1.5艘導彈驅逐艦。2006-2010年海軍列裝導彈驅逐艦4艘,導彈護衛艦 7艘,年均水面戰艦投資強度繼續維持在1.5艘導彈驅逐艦以內。

2011-2015年海軍軍共接收導彈驅逐艦7艘,年均1.4艘,導彈護衛艦13艘,年均2.6艘,輕型護衛艦20餘艘,年均不到5艘,年際水面戰艦建造投資大致維持在略高於3艘導彈驅逐艦的水平,就資金投入而言並未出現海嘯式造艦高潮。雖然2011-2015年我軍水面戰艦更新換代的絕對投資強度顯著高於2001-2010年,但是考慮到同型戰艦造價基本穩定,裝備採購預算隨著國家經濟總量擴張而水漲船高,2011-2015年所謂暴兵階段的水面戰艦建造費用對國家財政造成的壓力,與年均接艦數量只有2.2艘的2001-2010年實際上沒有本質差別。

當前的工業總產值已相當於美日兩國之和,艦艇生產成本則遠低於造船業勞動生產率極為低劣的美國。除非毫無理由地規定我軍水面戰艦總數必須少於美軍,且艦艇服役周期必須向裝備更新速度遲緩,現役主戰平台拚命延壽以維持艦隊規模的美國海軍看齊,否則造艦速度過快,海軍發展不可持續的論斷就無法成立。

美軍艦艇普遍長壽實在是出於無奈。超長服役周期實際上既不利於軍事造船業的健康,也嚴重地限制了部隊戰鬥力的提升。1975年服役的DD-963斯普魯恩斯級曾被認為是預留充足設計余量的典範。然而僅僅8年之後,基於相同平台的CG-47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導彈巡洋艦便將其看似鋪張浪費的設計余量吃得一乾二淨,在服役過程中不斷暴露出頭重腳輕橫向穩定性欠佳,實施急轉向之前必須首先減速,干舷高度不足適航性下降,上層建築重量過大導致船體結構開裂等一系列問題。

DDG-51伯克級首艦1991年服役,與CG-47提康德羅加號入列相隔只有8年多時間,設計風格卻大相徑庭,戰鬥情報中心從上層建築轉移至艦體內,雷達反射截面積呈數量級下降,上層建築材料也從鋁合金改為高強度鋼,生存能力大幅度提升。

冷戰結束后美國海軍裝備換代節奏顯著放緩,但DDG-1000朱姆瓦爾特級與伯克級相比顯然也存在代差級的平台技術提升。舊瓶新酒的伯克III則早在設計階段就面臨與提康德羅加級類似的空間緊張和電力供應不足等諸多問題的困擾。

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多年之後的技術發展狀態,艦艇平台不管留出多少余量,隨著時間的流逝都將無可避免地遭遇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尷尬。與平台外形設計息息相關的雷達低可觀測性能更是無法通過升級子系統得到明顯改善。就算不必顧慮老齡戰艦結構與系統老化,零配件供應困難,人員編製臃腫,運作費用高漲等問題,單從保證戰鬥力角度考慮,過長的服役周期仍然極不明智。維持較快的艦艇更新節奏才是科學合理的選擇。

若海軍以平均每年1/3艘航母,1/3艘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1艘大型兩棲艦,1艘綜合補給艦,1艘攻擊型核潛艇,2艘導彈驅逐艦,2艘導彈護衛艦,2艘輕型護衛艦的節奏進行裝備更新,則所需年度預算可近似轉換為8.5艘導彈驅逐艦,尚未觸及前述的9艘導彈驅逐艦可承受性天花板。若將近未來的核潛艇採購速度按照前述假設減半,年均造艦預算更將擁有不低於1.25艘導彈驅逐艦的餘額,足以保證常規動力潛艇以及海洋調查船,電子偵察船等軍輔船的正常換代。

1998年以來美國海軍作戰部隊的艦艇數量從333艘下滑至274艘,前沿部署於海外母港的艦艇數量則從23艘上升到29艘以保證美國海軍在熱點地區的存在。1998年62%在海上航行的艦艇進行了任務部署,4%艦艇的任務部署時間跨度超過6個月,而2015年的對應數字分別是74%與100%。高強度的海外部署對艦艇及人員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也直接導致了艦隊運作費用不斷攀升。長期的海外部署意味著巨額的遠航補貼,超設計極限的使用頻率則造成海軍艦艇維護保障成本急劇膨脹。主戰平台超期服役將進一步惡化艦艇運作成本持續上漲的趨勢,使美國海軍陷入維護保障費用高企擠占裝備現代化預算,船廠開工不足造艦成本持續攀升的死亡螺旋而無法自拔。

人力成本是歐美海軍艦艇全壽命支出蛋糕中很有分量的一塊。譬如設計於冷戰高峰,普遍義務兵役制尚未廢除,薪資相對低廉之際,人員編製規模龐大的CVN-68尼米茲級人力密集程度極高,人力成本達到全壽命花銷的48%,是平台初始採購費用的2.4倍。

美軍LPD-17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基本編製363人。噸位與之接近的我軍昆崙山級船塢登陸艦基本編製據報道約120人。法國西北風級不包括航空部門在內基本編製為160人。英國海洋艦基本編製285人,航空部門編製180人。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包括航空部門在內的基本人員編製為433人,其澳大利亞版本堪培拉級包括航空部門在內的基本人員編製為358人。

美國海軍數據顯示,包括航空部門在內,LHA-6美利堅級與LHD-1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的基本編製分別達到1059人與1070人。美軍大型兩棲戰艦的人員密集程度要顯著高於歐洲諸國與的對應型號,不僅建造費用遠邁中歐同儕,相同使用強度時的人力成本支出也令它國型號望塵莫及。

美國海軍CVN-68尼米茲級非航空部門人員編製達到大約3200

英國皇家海軍伊麗莎白女皇級航空母艦的非航空部門人員編製為679人,只有尼米茲級的大約1/5。與尼米茲級同樣配備2具原子能熱水壺的法國戴高樂號緊湊型核動力航空母艦的非航空部門人員編製為1350人。美軍艦隊航母龐大的員額編製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超量保證損害管制所需人手,雖值得我軍參考卻沒有原樣照搬的必要。

海軍現役與建造中的水面戰艦武器設備安裝密度較大,人員編製水平接近美軍對應型號,全壽命費用中的人力成本部分較之於美國海軍的結餘相應將不如兩棲戰艦明顯。但建造與維護海軍艦艇依託的是相同的造船工業體系,造艦成本較低的國家顯然維護保養艦艇的成本也較低。

造艦費用的很大部分來自船廠人力成本。對於同一個國家來說,船廠人力成本與操艦人力成本無疑存在相對固定的比例關係。歐美國家的歷史經驗顯示,無論是航空母艦,水面戰艦,還是軍用潛艇,正常使用強度下包括維護保養,中壽升級,人力支出等的年均運作花銷普遍在平台原始採購價的1/10附近波動。海軍只要將裝備更新強度維持在合理水平上,就不會遭遇主戰平台造得起卻養不起的尷尬局面。

將海軍走出去簡單理解為與美國海軍遠洋爭鋒的想法是極其狹隘的。在同志加兄弟與漢賊不兩立之間遠非一片虛空,海軍的職責也絕不僅限於浴血殺敵。中美之間千纏百結的經濟利益,東亞的地緣環境,以及中軍日趨完善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均使美國在周邊進行直接武力干預的成本日益攀升,以至於美國戰略學界已經提出了棄守台灣的建議。

然而由於海軍建設嚴重滯后,美國在全球範圍內使陰招,下絆子,侵蝕利益,減緩復興速度所需支付的成本卻頗為低廉。是全球最大的資源進口國,並已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對於來說,繼續專註於東亞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建設而忽略海外利益的作法已經行不通了。沒有海軍護航的一帶一路是走不遠的。

武裝干涉或武力威懾並不是遠洋艦隊任務的全部。事實上海軍任務類型的絕大部分都與武裝干涉和武力威懾扯不上多少關係。美國海軍長期處於大國間高強度對抗的前沿,兵力結構畸形,發展野蠻生長。冷戰結束后的美國更是自恃一超獨尊,海軍任務譜高度偏向暴力端,從航母打擊群與遠征打擊群等霸氣四溢的名號中便可見一斑。低成本巡邏型戰艦的稀缺迫使美國海軍以導彈驅逐艦、大型兩棲戰艦、攻擊型核潛艇等主戰平台執行諸如反海盜、搜索救援、毒品攔截等雜務,毫無必要地燃燒著高端平台寶貴的使用壽命。海軍在亞丁灣護航行動中使用主力艦艇的原因不言自明。待國際社會對海軍的遠洋活動習以為常后,此類非戰爭任務應轉而交由成本低,續航力大,且較不具威脅性的弱武裝巡邏艦執行。

近中期內的海軍因而需要四支裝備水平與核心任務各不相同的艦隊,即堡壘戰鬥艦隊,堡壘巡邏艦隊,遠洋戰鬥艦隊,遠洋巡邏艦隊。戰鬥艦隊顧名思義主要用於執行正規作戰任務,其艦型設計強調武器設備安裝密度與抗戰損能力。將這樣的高性能高成本平台用於雜務無疑是暴殄天物,構建專業打雜的巡邏艦隊極為必要。

巡邏艦隊以完成非戰爭任務為核心使命,其艦型設計應強調大續航力,低廉的成本,以及出色的任務靈活性。較低的武器設備安裝密度既降低了成本,也為攜帶多樣化的有效載荷騰出了空間。強悍的造艦能力與海軍未來龐大的兵力規模保證了專職巡邏艦隊將具有足夠高的成本效益。

海軍是能夠提供大量公共服務的軍種,擁有其它軍種無可比擬的巨大外交價值。公共服務能力領域的競爭是中美全面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軍遠洋艦隊的存在不僅能夠提高美國攻擊海外利益時需要跨越的門檻,還將推進西太平洋-印度洋連續體諸國與之間利益共同體的加速構建。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