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腸劍,也稱魚藏劍。古代名劍,專諸置匕首於魚腹中,以刺殺吳王僚,故稱魚腸劍,是為勇絕之劍。據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歷代書籍中也有提及,《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
魚藏劍一種說法是認為因為劍身上的花紋猶如魚腸,這種魚腸倒不是指生魚的內臟,而是要將一隻魚烤熟,剝去兩脅,然後再看魚腸,則有點像古劍劍身上的紋路,曲折婉轉,凹凸不平,因此而得名。
《兵器史稿》有關魚腸劍的記載
宋代沈括所著《夢溪筆談》「魚腸即今蟠鋼劍也……蟠鋼劍 古劍名字,也是「魚腸」劍的別名。古代寶劍有沈盧、魚腸一類的名稱。沈盧是說這種劍光澤黑亮。古代人用劑鋼作劍刃(劑鋼是一種堅硬的鐵),用柔鐵作劍身,如果不這樣就往往容易斷折。過分剛硬的寶劍,劍刃容易被砍缺,像巨闕劍就是這樣的,所以不可完全用劑鋼。
魚腸就是現在的蟠鋼劍,又叫作松文劍。將魚燒熟了以後,去掉肋部肌肉,看見魚腸子的排列形狀,正像現今的蟠鋼劍的花紋一樣。據說清朝吳大皙藏有戰國魚腸劍的墨拓本,滿刃花紋畢露,就宛如魚腸一般。其實不光是魚腸,劍紋還可以像龜文、像高山、像流波、像芙蓉……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魚腸劍之得名,就是由於它小巧得能夠藏身於魚腹之中,一種可能是魚腸劍的劍身細長柔韌,能夠沿魚口插入,在魚的胃腸中曲折彎轉,而抽出時則恢復原形,鋼韌無比,熠熠生光;另一種可能是魚腸劍為諸多名劍中十分小巧的一枚,如短刃,如匕首。《越絕書》記載過名匠歐冶子得到一批好原料,傾其一生絕技鑄造了三長兩短五把好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其中純鈞被懷疑就是1965年出土於望山楚墓的越王勾踐劍),闔閭得到了其中的勝邪(又稱作「磐郢」或「毫曹」,兩書中均有提及)、魚腸、湛盧。
魚腸被用來刺殺前任吳王僚,就是史記中所提到的「專諸刺王僚」,闔閭未稱王時請了個叫專諸的刺客,將劍藏在烤魚的肚子里,趁上菜時刺殺了吳王僚。司馬遷並未提及那把匕首的來歷,人們是根據越絕書和吳越春秋的說法認為那就是魚腸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