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吃貨筆記:曾經有份美食放在了我的面前......

文 | 毛劍鋒

筍之鮮——吃貨筆記(1)

本人是吃貨一個,毫不含糊。

秋天過去了,伴隨而去的還有膏滿黃肥的大閘蟹。

天寒地凍中,冬筍上市了。

筍,我的最愛之一。

名字就特別有意境:冬筍,還有春筍,強烈的季節感。

我的一個朋友是美食家,她只吃時令蔬菜,從來不買反季節的,深諳飲食養身之道。

聽說華東地區將迎來降雪,今天氣溫陡然下降,為了暖和身子,晚上特意熱了一壺老酒自斟自飲。

有酒豈能無菜?一碗太子參燉老鴨湯,冬筍炒鮮菇,白灼草蝦,簡單、清爽。酒足菜飽,不由對筍聯想翩躚。

老家因是山區,故多筍。一年四季都有。

春天品種最多,「春筍」這詞是泛指。

有一種叫「雷筍」,驚蟄雷鳴后,破土而出,日日瘋長。雨後春筍形容的就是這一景象吧。但是,筍最嫩的部位是埋在土裡的部分,不管什麼筍都一樣。

我母親生長在農村,她叫得出很多春筍的名字,比如「金筍」、「化筍」,此處都是根據方言音譯。

對於我,名字不重要,只要好吃。

市場上的春筍,通常都是用一根手編的草繩捆了,一把一把地賣。

剝筍,是一件麻煩又很藝術的事情。

有個詞叫層層剝筍。現實中則比較暴力,但仍不失美感。

剝春天的小筍(本地叫筍仔),一般就是讓筍尾尖尖的部位纏繞住食指,然後往下卷上幾圈,用力一扯,筍的殼和肉自然就分開了。

剝冬筍,要用一把刀在筍身上,中間豎切一刀,然後就比較容易地分兩邊剝去殼。黃色的筍殼,還沾著黃泥,筍肉則潔白如玉,賞心悅目。

春筍適合用酸菜炒,絕配!

或者切片勾芡做湯,鮮美無比!老家經常用雞鴨的內臟和春筍一起煮酸辣燙,十分開胃。

冬筍可以清炒或者炒香菇。做湯自然也可以。

夏天是綠筍。因為形狀像馬蹄,又叫馬蹄筍,福安特產之一。最甜最鮮最幼嫩的是這種筍!

綠筍只要擱開水裡稍燙一下即可,沾蝦油吃。味道之鮮美我無法形容,只能自己去品嘗。缺點是不易保存,不放冰箱的話隔夜即老去。

還有一種筍叫麻筍,殼是灰褐色的。個兒奇大,有的一顆有好幾斤。

吃起來,容易舌尖發麻,所以通常都是用來製作腌筍。先在鍋里煮,直到一鍋水都熬幹了,然後撈起,切成塊狀,鹽巴腌制。配稀飯最好。

以前有個女孩的母親每年都要腌很多筍,我的冰箱里至今還有一罐沒有吃完。

還有很多,就不細說了。總之,說筍是我的最愛之一,一點都不誇張。

因為胃不好,醫生建議我盡量少吃高纖維的食物,但在和美食邂逅那一瞬間,誰還記得醫生的勸告呢?——2016、1、19

刀切豆腐兩面光——吃貨筆記(2)

我個人認為,用花來形容女人不如用豆腐,——光潔、水嫩、柔滑,入口即化,又千變萬化,有老豆腐、水豆腐、凍豆腐、豆腐皮、油炸豆腐……。說女人都是水做的,也不如說女人都是豆腐做的。

小蔥拌豆腐是北方的家常菜,也是名菜。

綠蔥、白豆腐,灑點鹽,一清二白,清爽可口。

南方的水豆腐,沒法拌著吃。一般都是用開水過一下,灑上生抽,少許蔥花,早餐桌上往往少不了它。

不過怎麼又是蔥啊?蔥之於豆腐,恰如酸菜之於春筍,緣定三生。

我更喜歡豆腐紫菜做湯。

必須是頭水的紫菜,撕一小片即可煮出濃稠的一鍋,然後放小半碗洗乾淨的海蠣,一盒豆腐切成小塊,最後自然還是蔥花。

此湯極具視覺衝擊力,黑色紫菜、白色豆腐、綠色蔥花,對於味蕾的衝擊力,你自己去體驗吧。

海蠣在這道湯中主要作用是調味,反而成了配角。

南方也有老豆腐,適合煎炒。

把一塊豆腐置於掌心,薄薄地橫切兩刀,切成三片,此時鍋中的油也已經熱了,豆腐從鍋沿滑進鍋里,滋滋作響,一會兒即成金黃色,翻另外一面也煎到金黃,然後翻炒一分鐘。灑上切碎的蒜頭末和蔥花、鹽巴,即大功告成。

豆腐乳也是我的最愛之一,不過很少吃。

我聞不得臭豆腐的味。唯一例外的一次是在長沙的火宮殿吃臭豆腐,好像沒有聞到任何異味,只有齒頰間的香。

福安溪柄鎮盛產豆腐皮。不知道是怎麼做出來的,薄如紙,彷彿被風乾了。越嚼越香,回味無窮,適合當茶點,且攜帶方便。所以車站門口的每個攤位上都有賣這種豆腐皮。

出遠門的人,在千里之外的異鄉,細細地咀嚼一片家鄉的豆腐皮,多少可以減輕一些鄉愁吧!

食肉記——吃貨筆記(3)

今天奇冷,天冷更適合談吃。

南方人很難把「rou 」和「Lou」兩個音發清楚。我在北京讀書時,因此被取笑了無數次。

我不愛吃肉,雖鄙,和肉食無關。(此處肉僅指動物的肉和禽類)

家裡每回燉鴨子湯,我只吃鴨掌和鴨頭,喝點湯,其他部位就與我無關了。

但是這幾十年吃過的肉不少,也有不少美味,就挑一些籠統記述一篇。

不愛吃雞肉。每次去酒店吃飯,白斬雞這盤菜我是連筷子都不會去碰它一下的。

唯一一次覺得雞肉好吃是在周寧的陳崤村。那天晚上村委的幹部給我們用參須燉了一隻土雞,每塊肉都其香無比。在農村的宅院的廳堂里,坐在八仙桌旁,一邊喝著家釀的米酒,一邊大塊吃著雞肉,屋外天色漸漸黑了。

豬肉愛吃豬蹄。莆田的凍豬蹄很有特點,晶瑩剔透。鹵豬蹄各家酒店都有,談不上多好。福安人喜歡用草藥燉豬蹄,據說可以舒筋活血。每副草藥都是一大包,有十幾樣,名字就叫做「豬腳葯」。五六年前,有一次回到老家范坑——一個傳說中出美女的地方,在鄉鎮府的食堂吃晚飯,上了一道目魚燉豬腳,至今想起來都會流口水。農村的土豬肉確實好吃。

羊肉少吃,總覺得太膻。所以吃烤羊腿肯定沾孜然粉。每到秋季,母親總要去找熟人買一隻沒有注水的山羊腿,用陳皮和黃芪煲湯。吃多了,也就不怎麼排斥了。2008年去甘肅張掖出差,在裕固族的蒙古包里吃羊腿,發現甘肅的羊肉比福建的鮮美,只須沾點鹽巴即可。鮮字由魚和羊組成。在古人看來,羊肉是第一美味吧。

這兩年福安盛行鵝肉,除了湯味道濃郁,想不出粗糙的鵝肉有什麼好吃的。但是相比大雁肉和山雞肉,鵝肉也算細膩了。

肉質細膩是好吃的前提。

中學時看過一部電影《少林寺》,裡面有句台詞「野味難尋」,但是就陸地上跑的而言,野味通常並不怎麼好吃。比如麂肉、野豬肉、野雞肉,主要原因就是肉質太粗糙。

狗肉據說大補。我們老家普遍不提倡吃狗肉。母親反覆提醒我不要吃狗肉。十幾年前在屏南斗膽吃過幾塊紅燒狗肉,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

甲魚我一吃就過敏。有回寧德的同事結婚,酒席上上了一道甲魚。回去后,四肢、胸口腫起了一粒粒疙瘩,連夜去醫院掛急診,推地塞米松。但是有次在溪柄鎮的政府食堂吃甲魚又一點事都沒有。那甲魚用一種新鮮的草藥清燉,湯清且香,肉白里透點綠意,膠原蛋白極為豐富。

驢肉,只吃過袋裝的。

曾經有一陣子比較流行吃野味,見過的有過山風、穿山甲、豹貓、竹鼠、野貓、蜥蜴、果子狸等。福州的野味店大多是詔安人開的。詔安緊臨廣東,在交界處曾經有一條街專門吃蛇肉等野味,十分出名,2004年後就蕭條了。我去過。

穿山甲清涼解毒。我一個親戚小時侯耳朵炎症化膿,吃什麼葯都治不好,後來他父親買了只穿山甲,燉給他吃,居然就好了。

本地的穿山甲一斤賣到1500多元,一隻上萬。前不久看到一篇關於破獲一起走私穿山甲案件的報道,還配了圖,幾千隻的冰凍穿山甲,被剝去了鱗甲,呈白色,捲成一團,這圖片讓我感覺極不舒服。

這是人類對動物界的一種屠殺吧。心想以後再也不會去吃這些野味了。

牛肉二三事——吃貨筆記(4)

牛欄坑肉桂,簡稱牛肉。肉桂特點是霸氣。如高山瀑布,極具衝擊力。白色蓋碗,黑色條索,桂皮的辛辣,清澈、濃稠的茶湯,滿室茶香,而喉間、食道隱隱有薄荷的清涼。

本文想寫的不是茶,而是肉。上篇《食肉記》居然把牛肉忘記了,這篇補上。

其實,相比較鴨肉、豬肉,牛肉吃的並不多。

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雪花牛肉,用來刷鍋有入口即化的感覺。

更好喝的是湯,其鮮美可以讓你喝到即使撐了還仍然想喝。潮福城的雪花牛肉一份賣到198元,並不便宜;而且真假難辨。海通1號的極品牛肉性價比高一些。

牛腩蕃茄煲正蟹也值得推薦。每次去宣和苑吃飯,這道菜是我必點的。番茄帶點微酸,土豆煲到化成粉,梭子蟹鮮美,陪上牛腩,一切精華聚集於濃稠的湯中。

薑絲炒牛肉是我家鄉的一道特色菜。生薑切絲,牛肉切條。對火候要求極高,一不小心就炒老了。

福安的圖書館邊上有一家宵夜很有名,牛蹄、牛骨、牛雜、牛肉丸、牛筋一應具全。我是這家的常客。每當天黑,老闆就運來煤氣灶、鍋碗瓢盆,搭起帳篷,擺上桌椅,生意做到下半夜,甚至天明。它不像宣和苑的牛腩蕃茄煲正蟹那麼精緻,但是可以讓你吃得過癮、滿足。古人說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當指牛肉。

牛雜湯也是我的最愛之一。以前住在省法院在小柳新村的宿舍,門口有一家福鼎小吃,牛雜湯煮的地道。現在為了喝他家的牛雜湯還仍然會專門跑一趟。

牛排比較少吃。印象中大洋金典的王品牛排不錯,但是偏貴。我的一個同學在五四路的正祥開了家牛排館,找個時間去嘗嘗看味道如何。

鹵牛肉配酒極佳。只是不宜太干,否則塞牙,有時候甚至咬不動。每當遇此情形,我就會提醒自己:「你已經老了」。一傷感,酒就喝高了,喝斷片了,就像昨晚。

毛劍鋒,1973年出生,法律人,前法官,現為自由職業人。

責編:五月薇語 微信號:shangshangweilan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