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與細胞作戰的醫生們

打造首個醫療原創新媒體

報道最頂尖醫療團隊

提供服務性最強就醫指南

尋訪頂尖醫療團隊——

本期團隊: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系列報道①)

很多人對白血病的認識,是從一部日本電視劇《血疑》開始的。

白血病,是發生在骨髓里造血幹細胞的惡性腫瘤,看不見,摸不著,卻會迅速催毀人的免疫系統,導致全身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出現問題。這就是血液疾病的醫生和患者們每天的戰場——與細胞作戰。

有位年輕人在上中山醫科大學時,《血疑》剛剛在上映,他看完電視回來,剛好書上學到白血病這一章。沒想到,二十多年後,他成為了造血幹細胞移植領域的領軍人物,開創了骨髓移植的一個全新時代,並管理著亞洲最大、世界前五大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

他就是黃曉軍教授,從2004年至今擔任北大血液病研究所所長。北大血研所從1981年由著名血液病學家陸道培教授擔任所長開始,就以白血病的診治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重點研究方向。

醫生在血液病研究領域對世界的貢獻有兩個里程碑,一個是王振義、陳竺、陳賽娟院士所領導的團隊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方面的研究,無論從疾病機制還是治療,均引發了一場「世界性的革命」,因為他們所做出的貢獻,使得APL現已成為第一種可以根治且預后很好的白血病。

第二個里程碑,就是黃曉軍團隊原創的單倍型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體系,為國際移植體系填補了空白,為全世界的移植免疫研究領域開闢了新思路,也就是譽滿世界的「北京模式」。

(黃曉軍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

2006年那一年,在日本、韓國、美國的血液學國際會議上,醫生黃曉軍用5年來積累的300多個實實在在的病例向世界首先宣告——幹細胞移植告別了供者來源困難的時代!

血液病專業很難懂,因為,哪怕同一種疾病都有不同的細胞分型,細胞分型后還有不同的層級。比如白血病有急性和慢性,有髓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其中髓性又分很多亞型,從M0至M7,后又根據染色體、基因分了很多類型,加起來有十幾種;淋巴細胞分B細胞T細胞型,再根據染色體和基因又有一些亞分型。

總之,對於不是這個專業的人,會被血液科醫生之間交流時各種代碼式語言繞得雲山霧罩。尤其是查房時,基因、染色體,各種化驗、檢測,各種糾纏不清甚至互相矛盾的檢測指標;從各種蛛絲螞跡去偵察,分析診斷出現在病人身上的發熱、腹瀉、皮疹、各種炎症、癲癇等各種合併症;各種文獻數據,各種組合的治療方案,各種爭論挑戰……

從他們的查房中,能看出這個團隊對醫生們嚴格的訓練,這也是團隊的戰鬥力和生命力,尤其是這樣一個有著「發源地」歷史的團隊:

1964年亞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異體同基因移植,1981年首例異基因移植,1996年首例異基因外周血幹細胞移植,1999年首例成人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2000年以後成功完成的單倍型(半相合)骨髓移植。

縱觀這個團隊走過的路,這些醫生們一直在如何解決供體受限的問題上下功夫,從異體同基因,到異基因,到異基因外周血,到臍帶血,直到半相合問世,骨髓移植的供者來源問題才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就像所有的器官移植一樣,骨髓移植長期以來也受限於供體難尋,因為供者與受者不僅要配型合適,還要HLA的6個位點必須完全相合,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完全相合的概率也僅有1/4左右。以至於十幾年前,人們常常可以看到,只要從世界上某個骨髓庫找到一個供者,媒體都會為之歡欣鼓舞大幅報道。

父母與子女間移植的成功,已使人人都可以有供者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供者來源問題從根本上得以解決。白血病這個曾讓人恐懼的絕症,已成為一類可以治癒的疾病。北大血研所250多醫護及科研人員超負荷工作,床位擴大到230餘張,其中幹細胞移植病房140張床,但病人量太大,從接診到進倉做上移植,往往排上幾個月。

(采髓)

如今北大血研所每年可完成各類骨髓移植近600例,約佔國內同類移植總量的1/5,迄今已完成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4000餘例,治療急、慢性白血病的長期無病生存率平均達70%以上。

「考核我作為所長幹得好不好,不是看我個人搞得有多好,而要看我是否帶出了一個人才群。」作為所長,黃曉軍如此詮釋自己的責任。

在北大血研究所這個團隊里,正高級職稱18人,副高級職稱20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9人。劉開彥、張曉輝、許蘭平、江浩、江倩、路瑾、王昱、常英軍等一大批專家,使全所除了骨髓移植之外,在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各種治療方面都達到了頂尖的水平。

「我們靠什麼一直走在國內同行的前面?靠規範化的管理流程。所謂規範化的管理,就是臨床醫生的規則,就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這個訓練過程就是在診治過程中的規範化訓練。」黃曉軍說,團隊的每個成員都能在血液研究的各個領域、方方面面,各有專長,這樣才不會互相內耗。

血液疾病的細胞戰爭,從研究到臨床,從醫生到患者,都是絕對的團隊戰和曠日持久戰,考驗的更是醫生和患者的意志力。

白血病,從細胞學診斷,到治療方案的確定,到長達半年甚至一年的住院治療,再到長期的隨診。免疫系統重建的每一個環節都千變萬化,險象環生,關乎生死,常常把醫生逼上不往前沖就只能看著病人死去的境地。

每每到此,黃曉軍會對年輕醫生說:去翻書,找出往前沖的路,我不希望你們這麼隨便就認慫,沒有一股衝勁,一支沒有血性的隊伍是帶不出來的。

白血病患者小黎7年前找黃曉軍教授做的骨髓移植,前前後後在北京治療長達4年半,光經歷的併發症就可以寫滿病歷的一整頁,病歷堆起來幾乎一人高。我問他,這麼多年來,害怕過嗎?他說,以前沒害怕過死,但現在回想起來禁不住后怕。

如今這個25的男生,除了每天補鈣和維生素之外,就是去健身房騎動感腳踏車,免疫力重建了,生活重新回歸了正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