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1世紀資本論》——全球不平等

編者語:

2013年,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的新著《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出版發行,該書一經出版便引發東西方各國的熱議。書中,作者用翔實數據和生動事例揭露了資本主義貧富差距擴大的總趨勢,是第一本關於收入和財富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經濟學著作。該書中文版由巴曙松研究員、陳劍博士等翻譯,於20149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下文系該書部分內容摘編,敬請閱讀。

/托馬斯·皮凱蒂;譯/巴曙松;陳劍等全球產品分配

1900年至1980年,70%-80%的全球產品與服務的產出都集中在歐美,因此無可置疑的控制了世界的其他國家。在2010年,歐美的份額降至大約50%,幾乎與1860年的水平差不多。這個比例很大可能會繼續下跌,在21世紀的某個時點降到20%-30%左右。這是19世紀轉向之前的水平,與歐美所佔世界人口的比重相一致。

換句話說,歐美這兩個區域在工業革命期間達到了比他們所佔世界人口比例的2-3倍還多的全球產出份額,這是由於他們的人均產出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2-3倍。所有跡象表明這個人均產出分化的階段結束了,人均產出進入了一個趨同的時期。但是,分化導致的追趕效應還遠遠沒有結束。目前預測這個進程何時將會結束還為時尚早,特別是顯然不能排除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經濟或政治出現逆轉的可能。

從大陸陣營到地區陣營

儘管上述大格局可謂眾所周知,但有幾點需要完善澄清。首先,將歐洲和美洲放在一起作為單一西方陣營能夠簡化分析,但卻過於人為化。歐洲的經濟佔全球的權重在一戰前夕達到巔峰,當時歐洲產出佔全球總產出約50%,自此之後穩步下滑;而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頂峰,占當時全球產出約40%。此外,歐洲和美洲都能被細分為兩個差異很大的地區:一個高度發達的核心地區和一個欠發達的周邊地區。一般來說,研究全球不平等的最佳方法是按地區劃分而不是按大陸劃分。

截至2012年,地球上的總人口接近70,而全球產出略多於70萬億歐元,因此全球人均產出幾乎正好10,000歐元。一個更好的說法是,如果我們從中減去10%的資本折舊再除以12,這相當於人均月收入約760歐元。換言之,如果平均分配全球產出及其所對應的收入,那麼全球每個人將能夠拿到每月760歐元的收入。

歐洲的人口約7.4億,大約5.4億生活在歐盟國家,其年人均產出超過27,000歐元。剩下的2億人口生活在俄羅斯(Russia)和烏克蘭(Ukraine),那裡的年人均產出約15,000歐元,僅超出全球平均水平的50%57歐盟本身內部差異也很大:4.1億人口生活在西歐,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歐盟人口最多的五個國家: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上述5國的人均GDP31000歐元,而剩下的1.3億人口生活在曾經的東歐,年人均產出為16,000歐元,與俄羅斯-烏克蘭區域的水平類似。

美洲大陸同樣可以被劃分成截然不同的區域,其不平等的程度較歐洲中心和邊緣之間的差距更甚:美國-加拿大區域有3.5億人口,其人均產出是40,000歐元,而拉丁美洲的6億人口的人均產出是10,000歐元,恰好是世界平均水平。

撒哈拉以南非洲擁有9億人口,年產出僅為1.8萬億歐元(少於法國的2萬億歐元),年人均產出僅為2,000歐元,是全球經濟上最為貧困的地區。印度稍好於撒哈拉以南非洲,而北非要明顯好得多,的情況則比北非更好,其年人均產出達到了8,000歐元,2012年的只稍遜於全球平均水平。日本的年人均產出和歐洲最富裕的國家相同(約30,000歐元),但因為其人口在全亞洲佔比很小,導致亞洲大陸的人均產出水平幾乎不受日本的影響而更接近於的水平。

全球不平等:從每月150歐元到每月3000歐元

總而言之,全球不平等的差異體現在從人均收入每月僅150-250歐元的區域(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到每月高達2500-3000歐元的區域(西歐、北美和日本),兩者相差10-20倍。全球人均月收入的平均水平約為600-800歐元,和類似。上述數量級的差異非常顯著,並引人深思。不過需要牢記的是,上述數據的誤差幅度相當大:在跨國(跨時期)間衡量不平等往往比國內(同期)困難得多。

由於居民通常在本國消費,我們以居民實際購買力為基礎比較各國的GDP。採用購買力平價的另一個優勢是其比匯率更穩定。事實上,匯率不僅反映了不同國家商品和服務的供需,還受國際投資者投資策略的突然改變和對不同國家政治和金融穩定性的多變的估計的影響,更不用說貨幣政策超預期變化的影響了。看看美元在過去幾十年中的巨大波動就可以發現匯率是極端不穩定的。美元兌歐元比率從20世紀90年代的1.3跌倒2001年的不到0.9,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回升至1.5,後於2012年又跌至1.3。在此期間,歐元的購買力平價從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大約1美元逐漸上升至2010年的約1.2美元。

儘管參與國際比較計劃(ICP)的各國際組織進了最大努力,但毫無疑問購買力平價的估計並不完全準確,甚至是發展程度類似的國家的比較中的誤差也在10%以上。例如,最近的調查顯示儘管部分歐洲的物價(能源、住房、酒店和餐飲的價格)確實比美國的物價高,但其餘則大幅低於美國的水平(例如醫療和教育)。理論上,官方估計應根據各國典型預算中商品和服務的權重去衡量所有價格,但上述計算無疑有很大的誤差空間,尤其是很多服務難以從質上加以區分。在任何情況下都需要強調上述不同價格指數反應了社會現實的不同層面。能源的價格衡量了對能源的購買力(美國更高),而醫療服務的價格反映了對醫療服務的購買力(歐洲更高)。國家間不平等的狀況是多維度的,僅僅用單一指數加以概括並明確分類有一定的誤導性,尤其是平均收入相當的國家間的不平等情況。

由於匯率和購買力平價衡量存在誤差,人均月收入(最落後國家約為150-250歐元,中等國家約為600-800歐元,最發達國家約為2500-3000歐元)應該被視作近似值而不是數學上的確定值。例如,2012年發達國家(歐盟、美國、加拿大和日本)收入在全球收入中的佔比如果用購買力平價衡量的話是46%,而如果用現行匯率來衡量則為57%65真實的比例也許處於兩者之間,且更靠近第一個數據。儘管如此,兩者的數量級是相同的,發達國家收入佔比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漸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不管使用哪種測度,全球似乎已經進入了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收入逐漸趨同的新階段。

全球收入分配比產出分配更不平等

為了簡化闡述過程,迄今為止我們的討論假定每個洲或地區的國民收入和國內產出相對應。實際上,將收入和產出等同起來僅僅在全球層面上成立,而在國家或大洲層面並不一定成立。一般而言,全球的收入分配比產出分配更為失衡,原因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更可能擁有其他國家的部分資本,因而能夠得到來源於人均產出更低國家的資本收入。換言之,發達國家的富裕包含兩個層面,不僅國內產出更高,國外投資也更多,因此發達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大於人均產出。落後國家則正相反。

具體而言,所有主要發達國家(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目前國民收入都略高於國內產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來自國外的凈收入很少,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上述國家的生活水平。國外凈收入佔美國、法國、英國各自GDP1%-2%,佔德國和日本各自GDP2%-3%。儘管如此,這也顯著提高了國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對日本和德國來說,兩國的貿易盈餘使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積累起大量的外國資本儲備,這些資本的回報迄今非常可觀。

我們發現無論是歐洲、美洲還是亞洲的收入流幾乎處於均衡狀態:各個洲更發達的國家(通常位於北部)得到海外資本產生的收入流入,而這被這個洲其他國家(通常位於南部或東部)的收入流出部分沖抵,因此在洲層面,總收入幾乎恰好和總產出相等,一般相差不超過0.5%

非洲是唯一收入流入與流出不均衡的大洲,其相當比例的資本被國外投資者擁有。根據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彙編的國際收支數據,非洲的總收入大約比總產出低5%,在某些國家甚至低10%67由於資本收入佔總收入約30%,這意味著非洲近20%的資本由外國人控制。

理解上述數據的實際含義非常重要。由於某些財富(如住宅性房地產和農業資本)很少為外國投資者所有,外資占非洲製造業資本的比例可能超過了40%-50%,在其他部門可能更高。儘管國際收支數據有諸多不足,外資所有權顯然是當下非洲所面對的現實。

如果我們回溯到更遙遠的過去,我們會發現更為突出的國際失衡現象。在一戰前夕,作為全球最大投資國的大不列顛國民收入大約比國內產出高10%。這個差值在法國超過5%,法國是當時世界上殖民和全球投資第二強的國家;德國排名第三,儘管其殖民帝國並不強大,但其高度發達的工業部門積累了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大量收益權。英國、法國和德國的投資一部分流向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一部分流向亞非。總之,歐洲列強在1913年擁有亞非兩大洲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國內資本以及超過四分之三的工業資本。(完)

21世紀資本論》:20149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購書請點擊以下鏈接:

http://www.amazon.cn/%E5%9B%BE%E4%B9%A6/dp/B00MPBFXI6/ref=sr_1_1?ie=UTF8&qid=1441376164&sr=8-1&keywords=21%E4%B8%96%E7%BA%AA%E8%B5%84%E6%9C%AC%E8%AE%BA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