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用21世紀的方式,去看21世紀的奇迹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馬平】

按照活動安排,我7月30日從貴陽出發,去看一口500米口徑的「鍋」——世界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雖然我是一個天文外行,雖然望遠鏡還沒有啟用,雖然只能在外圍的觀景台上俯瞰「天眼」,我還是抱著「朝聖」的心態向望遠鏡前進,來懷念我童年的一段記憶:

80年代中期,剛剛擁有閱讀能力的我得到了一大學部普書:《通向宇宙的新窗口》

(原書壓在地下室里,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雖然時至今日我也不知道作者何一平的真實身份,但我不得不感嘆一句寫得好。全書從太陽對雷達的干擾寫起,對射電天文學娓娓道來,一直講到最新(當時)的成果和發展預期。讀何先生的文字,讓你感覺自己並不是一個正襟危坐聽報告的學生,而是與作者同車出行的老友,聽他一路介紹沿途景色,在親切而平等的對話中增加見聞。從此我就知道人眼能看到的星空並不是宇宙的全部,知道人類為了超越可見光譜,建造了幾百台沒有透明鏡片的巨型射電望遠鏡,知道美國科研機構已經在波多黎各建設幾百米的射電「大鍋」,知道規劃中的望遠鏡也只有幾十米口徑……30年後的今天,不用出國,就能看到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射電望遠鏡,雖然自己不是天文工作者,也會對童年的記憶感慨萬千。

從貴陽到望遠鏡所在的平塘縣,汽車要開兩三個小時——恰好趕上建軍90周年大閱兵。如此精彩的直播,看不到實在可惜。同車的朋友忽然想到,比亞迪的車配了4g網卡,還有車載電腦的大屏幕,不如一試。

打開車載電腦,是安卓系統,臨時下載了一個央視的app,打開直播……驚喜撲面而來!

有直播可看,我放棄了試駕的想法,安心看沙場閱兵。否則的話,看著微信群里驚呼不斷,看著別人讚歎新裝備,就算是朝聖之旅,也不會安心享受旅行的。坐了幾十年的車,在車裡看直播(大屏),這還是頭一次。

到了景區,換乘旅遊區的內部車輛,手機和照相機就必須交出來了,因為望遠鏡雖大,探測的信號卻十分微弱。之前有人指出,全世界射電望遠鏡工作幾十年,接受的全部信號都不如幾個雨滴落地能量強,融化不了一片雪花。現在平塘「大鍋」投入使用,就算能在總接受能量上加一兩個雨滴,也經不起現代無線電的「污染」。所以,我理解景區的安排,只是遺憾不能和大鍋來一張自拍合影。

再往裡走,就要加幾句吐槽了。射電望遠鏡算得上世界級的科學工程,借旅遊開發的機會,本應建設一個世界級的科普基地,但就目前的布置來看,這個「科」字很值得懷疑。在通往觀景台的路上,每個休息平台中間都豎了一根巨大的浮雕柱,上面刻著星座圖樣和……星座運程。上下通道各六個,正好是12黃道星座算命法。在距離「天眼」幾百米的地方看到這個布置,我無言以對。

當然,絡繹不絕的遊客,很多也不介意這一點,因為從他們的交談中可以聽到,他們在盛夏帶孩子來此,就是要「開天眼」,改運程,提高成績的。星座運程什麼的可能正合他們的心意。走到山下的旅遊服務部,除了一兩個望遠鏡模型之外,其他的紀念品和天文、科普沒有任何關聯。無論有意無意,景區似乎也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開天眼」的口彩來宣傳自己。至於當地旅遊局拿出來和「天眼」並稱的「天坑」與……「天書」,更是難以直視。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查。的科普工作和旅遊業的發展還是任重道遠啊。

(近景為建設中的觀景台,現已建成)

拋開這些不快,天眼本身還是非常壯觀的。觀景台距離望遠鏡只有一二百米,500米直徑的視覺衝擊,加上直指蒼穹之外的意向,即便只看一眼,也足以讓我感慨「不虛此行」。

雖然在貴州平塘選址,很重要的一點是看上了底部近乎球面的凹地,但「大鍋」並不是緊密固定在地面上的,而是由4000多塊正三角型活動反射板拼合而成。三角形每個頂點上都有一個「下拉索促動器」即計算機統一控制每個頂點和地面之間的距離,可以在百分之一秒內做出變化。從示意圖上可以看到,每個三角形有3個頂點,而每6個頂點共享一個促動器,所以一共有2000多個促動器,控制著整個曲面隨時變化。

(三角形反射板,薄到幾乎透明)

(安裝在三角形反射板頂點的促動器)

為何要讓曲面不斷變化呢?

我們可以看一下被「天眼」超越的前任射電望遠鏡冠軍——波多黎各阿雷西博望遠鏡。阿雷西博望遠鏡也同樣建在一塊凹地上,底部修成了標準球形。眾所周知,球形反射鏡會把平行信號反射到一條線上,而拋物面會把平行信號反射到一個點上。從遙遠天體射來的信號,可以視為平行信號,理論上說反射到一個點要比反射到一條線有利得多,更方便收集信號,阿雷西博望遠鏡卻恰恰選擇了球面反射方式,這是因為人類無法控制地球的運動。

(拋物面反射把主軸方向的平行信號匯聚到焦點,球面反射把任意方向的平行光匯聚於一條線)

射電望遠鏡要隨著地球的運動而運動,所以,如果射電望遠鏡的位置不調整,指向也會在天空中畫出一條曲線,沒法精確瞄準一個物體,或者說任何目標都會在望遠鏡的視野中一掠而過,沒法連續觀測。所以早期的射電望遠鏡都是可以轉動的拋物面。

(60-70年代建設的密雲射電望遠鏡)

但可以轉動,意味著就不能做的太大。否則沒有那麼大的機器可以驅動反射面,反射面自己也會因為重力而變形。但天文望遠鏡的解析度和口徑成反比,收集信號的強度和口徑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為了追求解析度,下一個思路就是把望遠鏡固定在地上以擴大口徑,類似於天眼和波多黎各阿雷西博望遠鏡。

固定在地上,球面就優於拋物面了——球面沒有指向性,任何方向來的平行信號,都可以反射到某一條線上。隨著地球的轉動,目標在天空中相對運動,就把線狀的信號接收器轉動到相應的方向,也可以集中信號。這就是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做法。但信號不聚焦於一點,終究是信號太弱。美國在望遠鏡中心掛了幾百噸的一個超級接收器(饋源艙),才勉強發揮出望遠鏡數百米半徑的優點。

所以,射電天文學家的夢想就是集中轉動天線、固定天線,拋物面、球面的優點,打造一個足夠大,運動靈活,還能聚焦於一點的望遠鏡,研究遙遠星體的無線電波。(當然反過來也可以靈活地發射無線電)

這就是「天眼」用4000塊多面板和2000多個促動器實現的目標——隨著星體的移動,隨時在「大鍋」的球面內部組合出一個拋物面。拋物面跟著星體運動,只要星體還在「大鍋」上空,就能連續觀測,而信號又時刻集中於一點,用一個10噸的饋源艙就能完全接收。此外,由於感測器能隨時判定每一塊面板的位置,風力乃至地面變形對反射面的影響也會隨時得到補償,聚焦精度遠遠超越以往的拋物面望遠鏡。

和波多黎各那個300多米的大鍋相比,或者說德國伯恩100米可轉動望遠鏡相比,「天眼」可以說兼顧了雙方面的好處,口徑上又遠遠超過,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表面上看,「天眼」只是藉助地勢和的超強土木工程能力造了一口超級「大鍋」,但實際上,它是21世紀信息技術和工程能力結合,製造的科學奇迹。不意外的話,兩年後「天眼」正式運行,必然會做出驚人的發現。

返回的路上,我也在思考:雖然「天眼」很驚艷,客觀來說,企業在很多工業門類上尚待追趕。就拿坐著的汽車來說,汽車工業反映了各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方面的積累。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大國,但2016年世界汽車銷量排行榜上,前十名都不是品牌。要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一方面必須在繞不過去的工業門類上「補課」,另一方面也可以積極利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嘗試「彎道超車」。

比如說,在去看「天眼」的路上,比亞迪的智能車載系統可以讓我在大屏幕上看閱兵直播,這除了說明汽車和網路技術的結合,這也說明汽車電力系統提供了充沛的電力,可以為車載電腦提供越來越多的功能。

而車載電力充沛,意味著汽車要管理前所未有的電池系統——這需要計算機自動檢測每一塊電池的狀況,調整負載,才能讓幾百塊電池聯動起來,和能量密度更高的燃油發動機競爭,更快地趕超歐美的先發優勢。

從這個角度說,電動車企的電池管理系統,和「天眼」協調數千個促動器的計算機系統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用信息時代的技術改造20世紀的設計,實現前所未有的功能。

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建於1963年,開始是固定的金屬網,1974年升級為固定金屬板,1980年再次擴建到366米直徑。但無論怎麼擴建,貴州「天眼」(縮寫為FAST)已經在更高的層次上壓了過去,在可預見的將來也必然是世界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希望這種趕超能成為科技發展的常態,希望工業的目標像「fast」望遠鏡一樣遠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