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魏道儒:人間佛教的實踐樣板是釋迦牟尼佛

1994年印順導師回到闊別四十五年之久的南普陀寺(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編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發起,佛教協會、加拿大佛教會、美國佛教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加美三國佛教論壇》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中加美三國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各級政要、相關社團及護法居士近萬人齊聚多倫多,圍繞「圓融中道,持久和平」的論壇主題展開討論。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教授出席論壇並提交了《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與特點》的主題論文。魏道儒教授在論文中闡述了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從醞釀到基本定型的發展歷程,魏道儒教授認為:在今天,「人間佛教」已經不僅是一種學術思潮,而且是具有國際影響的佛教適應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實踐。我們在這個時候重溫印順法師的舊著作,觀察當前佛教的新開拓,不僅會加深對傳統佛教的理解,也有利於全面認識當今佛教的發展現狀,把握佛教的未來走向。鳳凰佛教編輯了魏道儒教授論文的主要觀點如下。

印順法師是重要的「人間佛教」理論奠基人。他在繼承、借鑒太虛「人生佛教」(註釋1)基礎上發展和完善了自己的「人間佛教」思想。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為中外佛教界的眾多領袖所繼承和弘揚。在今天,「人間佛教」已經不僅是一種學術思潮,而且是具有國際影響的佛教適應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實踐。我們在這個時候重溫印順法師的舊著作,觀察當前佛教的新開拓,不僅會加深對傳統佛教的理解,也有利於全面認識當今佛教的發展現狀,把握佛教的未來走向。

一成不變的佛法也就「違背了佛法」

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從開始醞釀到基本定型,大約在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註釋2)。體現他醞釀「人間佛教」思想的著作,是在1941年前後寫作的《佛在人間》、《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法海探真》等。大約到1951年前後,又寫作了《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等。印順法師認為,早在他講述《佛在人間》等著作時,不但「對全體佛法的看法,逐漸凝定,也有了表示意見的意欲」(註釋3)。這表明,他是在對整體佛教形成自己的看法之後,才開始論述「人間佛教」問題的。

他之所以開始重視「人間佛教」這個問題,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受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佛教信徒為適應社會而從事的各種慈善和教育事業的感召。他指出:「民國以來,佛教的法師、居士,都有適應社會的感覺,或辦慈善、教育事業等,不問成績如何,但確是認識並傾向於這一方面——佛教是人間的。」 (註釋4) 「佛教是人間的」,正是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他把這種佛教界辦慈善、教育等事業,作為佛教適應社會的表現,作為人間佛教實踐運動的體現。

其二,受到佛教思想界持續高漲的「人間佛教」思潮的影響。他指出「人間佛教的論題,民國以來,即逐漸被提起。民國二十三年(1934),《海潮音》出過人間佛教專號,當時曾博得許多人的同情。後來,慈航法師在星洲,辦了一個佛教刊物,名為《人間佛教》。抗戰期間,浙江縉雲縣也出了小型的《人間佛教月刊》,前年法舫法師在暹羅,也以『人間佛教』為題來講說。」(註釋5)

在印順法師看來,民國初年以來的「人間佛教」的社會實踐和理論探討,是佛教適應社會的過程。所以,在他的「人間佛教」理論中,適應社會的發展就成為受到強調的一個方面。對於什麼是適應社會、佛教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印順法師都有專門的論述。

首先,適應社會,就是要在了解社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佛教的善世利人的作用,印順法師指出:「了解現代人的動向,適應他,化導他,為以佛法濟世的重要一著。」所謂「適應社會」就是要「以佛法濟世」,絕對不是迎合社會上形形色色「低級趣味」的東西。這一點經常為印順長老所強調。

第二,適應社會就是佛教必須實現自身的變革。印順法師在其著作中反覆強調,如果把佛法「看成一成不變的東西」,看成「放之四海而皆準推之百代而可行」的東西,也就「違背了佛法」。印順法師通過對佛陀「說法立制」的辨析,闡明佛教的思想、制度和風尚都處於適應現實的變化之中:

佛陀應機說法立制,就是世諦流布,緣起的世諦流布,不能不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演變,有所發展。儘管「法界常住」,而人間佛教——思想、制度、風尚,都在息息流變的過程中。(註釋6)

在經典所記錄的佛法中,並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抽象教條。從印順法師關於佛教要適應社會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他的「人間佛教」思想的開放性。

第三,佛教適應社會,要在變化中剔除不適合現代社會的東西,這是凈化佛教的需要,也是探求佛法本質的需要。佛教在適應社會的發展中, 就要對一些過時的「方便」進行「捨棄」(註釋7)。在印順法師看來,佛教適應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過程。真正純正的佛法只有在現實世間的實踐中才能發揚出來,只有在佛教適應社會的變革中才能獲得。

總之,印順法師把佛教適應社會的過程,看作佛教發揮善世利人作用的過程,看作把握和振興純正佛法的過程,看作佛教實現自身變革從而走向現代化的過程。這些反映了其「人間佛教」思想的開放性和實踐性。

人間佛教的實踐樣板是釋迦牟尼佛

印順法師把部派佛教時期產生的經和律作為「人間佛教」的經典依據,把其中闡發的教理作為「人間佛教」的理論依據,把釋迦牟尼佛作為實踐「人間佛教」的樣板,在此基礎上,批判吸收大乘佛教的教義,形成自己「人間佛教」思想的核心內容。

印順法師對《阿含經》和律藏很重視,認為他的「人間佛教」理論就是從研究這些典籍,尤其是《阿含經》發端的。他也號召佛弟子們重視這些經典:「佛弟子所應特別重視的,是一切佛法的根源,釋尊的教授教誡,早期集成的勝典——阿含和律」(註釋8)。同時,他也認為,他從閱讀這些「初期聖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這是他「對佛法的理解」 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變革」。(註釋9)

既然從這些經典中找到「人間佛教」理論的活水源頭,那麼人間佛教的實踐樣板,自然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他看來,釋尊離開王室「出家更接近了人間」,這是「付出了最大的犧牲」,才「走進了人間」(註釋10)。因此,走進人間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在講到釋迦牟尼的故國之情時,印順法師指出:「那些以為念佛出家就可以不再聞問國家民族的存亡者,不論他如何談修說證,無疑是我佛的叛徒!」(註釋11)倡導實踐人間佛教者,首先要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信仰佛教,是與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相一致的。

釋迦牟尼佛是實踐「人間佛教」的榜樣,佛當時的弟子們也過著與佛同樣的生活,擔負著以佛法教化民間的責任。印順法師指出:「佛教本來是在人間的,佛與弟子,經常的『游化人間』,就是住在山林,為了乞食,每天都要進入村落城邑,與人相接觸而隨緣弘化。」他讚揚印度的人間比丘,就是因為他們過著與釋迦佛同樣的生活:「人間比丘,不是修苦行,與世隔絕,而是要隨時傳佛法,使佛法深入民間,以佛法凈化人間。人間比丘,出家而過著大眾生活,與社會保持聯繫,負起教化的責任,釋尊也就是過這種生活的。」(註釋12)

所以,今天實踐人間佛教者,也在傳播佛法中凈化自己和覺悟自己。「修菩薩行的,應該做利益人類的事業,傳播法音,在不離世事,不離眾生的原則下,凈化自己,覺悟自己。」(註釋13)

印順法師把「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核心內容,明確地歸結到釋迦牟尼佛最初的教義和實踐中,並不是把它作為大乘佛教的創造,也不是把它視為佛教或禪宗所獨有。在他看來,「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教的重心,關涉到一切聖教。」(註釋14)這種在系統、全面研究佛教基礎上得出的結論,符合歷史實際,有益於滿足佛教信眾的現實需要,同時,也使他的「人間佛教」思想具有理論的徹底性和系統性。

倡導「人間佛教」終極目的,就是為了人

倡導「以人為本」,可以說是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精髓。尊重人、為了人、依靠人和塑造人的思想,貫穿在「人間佛教」理論的始終。應該指出,無論在傳統文化中還是在傳統佛教教義中,都有著豐富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但是,像印順法師這樣論述和強調「以人為本」的觀念,不能不說是對古代傳統思想的發展。印順法師指出:「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我們是人,應以人為中心。」(註釋15)「以人為本」或「以人為中心」,是印順法師反覆強調的。在這裡,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考察他的人間佛教思想的這個特點。

首先,從堅持「以人為本」方面發展太虛的思想。印順法師指出:

俗化與神化,不會導致佛法的昌明。佛教,一般專重死與鬼。太虛大師特提示「人生佛教」以為對治。然佛法以人為本,也不應天化、神化。不是鬼教,不是神教,非鬼化非神化的人間佛教,才能闡明佛法的真意義。(註釋16)

為了使佛教昌明,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倡導「人間佛教」 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其二,修行任何佛教法門,都應該以盡到人的本分為基礎,都要依靠人。建立「人間佛教」,並不排斥修行佛教的其他法門。印順法師曾經列舉印光法師的例子,指出:印光平生極力弘揚念佛往生法門,但是: 「他沒有忽視佛教在人間的重要意義」,他是把「做成一像樣的人,盡到人的本分,作為求生西方的基礎」(註釋17)。這就是說,修行佛教的任何法門, 都要以依靠人、尊重人為基礎,要把「以人為本」的精神貫徹到一切佛教修行法門中去。

其三,用是否「以人為本」來分析和判別整體佛教。印順法師指出: 「如印度的後期佛教,背棄了佛教的真義,不以人為本,而以天為本(初重於一神傾向的梵天,後來重於泛神傾向的帝釋天),使佛法受到非常的變化。」(註釋18)因此,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就是「背棄了佛教的真義」。無論是重鬼重死,還是重天重神,都是同樣錯誤的。

其四,趨向佛果的修行過程,就是為了人、服務人的過程。印順法師繼承太虛法師的思想,強調從人乘法趨向佛果。即人通過修行菩薩行而成佛。如何才能趨向佛果呢?印順法師指出:「凡不為自己著想,存著利他的悲心,而作有利眾生的事,就是實踐菩薩行,趨向佛果了。」(註釋19)因此,個人的成就佛果,只有在為了人、服務人的過程中才可能實現。

其五,成佛的過程及其成佛的實現,就是凈化人、塑造人的過程,是所謂「人格的最高完成」。他指出:「從經論去研究,知道人間佛教,不但是適應時代的,而且還是契合佛法真理的。從人而學習菩薩行,由菩薩行修學圓滿而成佛——人間佛教,為古代佛教所本有的,現在不過是將它的重要理論綜合地抽繹出來,所以不是創新,而是將固有的『刮垢磨光』。」( 註釋20)由此可見,在人間成佛的過程是:從做人開始,通過圓滿修習菩薩行,達到成佛的目的。所謂「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凈化與進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註釋21)。

印順法師倡導「人間佛教」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人。他把尊重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貫穿到「人間佛教」學說的始終,這無疑也是對佛教關愛眾生優良傳統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註釋:

1、太虛法師最早使用「人生佛教」概念,也兼用「人間佛教」。就其表述相關的思想而言, 使用這兩個概念沒有什麼差別。為了與印順長老專門論述的「人間佛教」相區別,使用「人生佛教」。就太虛大師對這兩個概念的偏重而言,更注重以前者來概括其思想。正如印順法師所說: 「太虛大師在民國十四五年提出了人生佛教,在抗戰期間,還編成一部專書——《人生佛教》。大師認為,人間佛教不如人生佛教的意義好。」印順法師《佛在人間·人間佛教緒言》,第18 頁。本文所引印順法師的著作,均根據電子版《印順法師學術著作集》,引文只標書名和頁碼。

2、印順法師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指出:「如三十年(1941)所寫的《佛在人間》、《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法海探真》,都是弘揚佛法的人間性,反對神化,探求佛法本質,而捨棄過了時的方便。」見《華雨集》第5冊第13頁。此後又說:「我明確地討論人間佛教,1951 年曾講了:《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見《華雨集》第5冊第19頁,《華雨集》第4冊第47至48頁所述與此相同。

3、印順:《游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第5 冊第13 頁。

4、印順:《佛在人間·人間佛教緒言》,第18 頁。

5、印順:《佛在人間·人間佛教緒言》,第18 頁。

6、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

7、《游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第5 冊第19 頁。

8、《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華雨集》第4 冊第33 頁。

9、印順:《中觀今論·序》。

10、《佛在人間·佛在人間》,第12 頁。

11、《佛在人間·佛在人間》,第9 頁。

12、上引均見《佛在人間·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第58 頁。

13、《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華雨集》,第4 冊第49 頁。

14《佛在人間·人間佛教要略》,第100 頁。

15、《佛在人間·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第43 頁。

16、《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

17、《佛在人間·人間佛教緒言》第17-18 頁。

18、《佛在人間·人間佛教緒言》第22 頁。

19、《佛在人間·人間佛教要略》,第112 頁。

20、《佛在人間·人間佛教要略》,第99 頁。

21、《佛在人間·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第73 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