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傳統農技服務的困境與互聯網農技的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歷了小農生產、半機械化生產之後,正在向規模化、現代化農業邁進。《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因此,農業的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與此同時,又伴隨著生產成本上升、資源開發過度、水土污染嚴重、人口老齡化等幾重壓力。作為現階段大力推進的家庭農場、合作社、種養大戶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急需科技信息的支持。然而,現有的農業科技普及推廣體系,普遍存在市場化不足、體系不完善、理論與實際脫節等現象,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一、傳統農技服務的困境

1.農技人員缺口大

根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的人員測算辦法(農技科函[2007]1號),每1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每750戶農戶和每3個行政村就需要配備1名公益性農技人員,但在各級農技機構的實際運作中,面臨著「招不來、留不住」等情況,加上基層農技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專業結構不合理,農技服務缺口較大,市場嚴重不成熟。

2.技術水平和思維觀念落後

受制於年齡老化、技能更新渠道匱乏的原因,導致一些農技人員思想觀念老舊,對新形式下的高效農業、設施農業、互聯網農業等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對現代農業今後發展的方向、趨勢不理解,也不能很好地跟進落實國家涉農政策。現有的農技培訓內容和形式傳統單一,無法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的社會化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效果不太明顯。

3.沒有有效的激勵措施

農技服務人員作為直接接觸農戶,並影響農戶經營決策的服務群體,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沒有市場化的激勵措施來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和積極性。一方面,公務員性質的農技人員,與農戶溝通物理距離較長,薪資待遇較低,缺乏事業發展上升通道;而農資經銷商群體中的農技人員大多在鄉鎮,適用廣度及成效又足以滿足大範圍需求,推廣和傳播都受到限制。

二、農業科技創新服務時代到來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下,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後的生產、流通、採購等產業鏈上的環節,都在藉助互聯網技術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讓傳統而古老的農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目前,國內農業市場容量超過了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農技服務的市場空間約為200億元,這就使得貫穿農業生產全流程的農技服務,正在被一些涉農企業作為構建其農業互聯網產業的切入點。如雲種雲養(北京)網路有限公司推出的「互聯網+農技」問診平台「雲種養」,正是藉助移動互聯網,打通了農戶對接農業專家的通道,突破傳統農技服務的邊界,重塑了農業科技推廣運用體系,給處於「網破、線斷、人散」的農技推廣體系注入新鮮資源,有望解決農技服務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1.有效解決農技服務「最後一公里」

由於待遇低、條件差,鄉鎮到村的農技推廣出現斷層,絕大多數村已沒有專職農技員,農戶遇到技術難題無法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解決。把農技服務嫁接移動互聯網應用,農民通過手機APP平台提出問題,幾分鐘之內就有專家給予解答,降低農戶獲取農技指導的難度,提高了服務效率。

2.幫助加快農技服務隊伍建設

企業運作的「互聯網+」平台,既幫助農技專家塑造其個人品牌,又為基層農技員和「土專家」提供打造階梯式技能提升培訓方案。一方面為專業農技員講解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創業、經營管理、品牌打造、營銷推廣、電商運營等知識,形成完善的培訓體系支撐農技師成長;另一方面,把一些懂技術、擅經營、會管理的「土專家」納入預備人才體系,組織這部分群體開展技術交流活動,引導他們掌握系統的技能知識,帶動和輻射當地生產經營水平提升,實現產業增效。

任何新興事物的誕生,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互聯網農技平台的發展機遇是近年來農業信息化、現代化是發展大方向,國家和地方政府正在著手培養農戶使用手機獲取信息的意識,農技作為貫穿農業生產始終的一項需求能為絕大多數涉農用戶所接受。挑戰在於,農業用戶智能手機普及率不高;整合農業專家、農技員需要藉助政府機構、行業資源、激勵機制等力量來推進;農業創業項目的盈利節奏不會很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