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美國和日本實體店完爆電商,中國電商卻幹掉實體店?

的電商的發展快,一個原因是傳統零售業實在太落後,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管制相對較少。許小年認為,現在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企業經營困難,是我們過去長期依靠投資驅動造成的結構性扭曲的結果,去產能化是當前經濟最緊迫的任務。

為什麼美國實體店完爆電商,電商卻幹掉實體店?

電商在的快速崛起正在顛覆傳統零售行業,"雙十一"的購物狂歡出現不到10年的時間,無論各方褒貶,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它體現了國人消費方式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著改變。

然而,為什麼亞馬遜在美國無法撼動沃爾瑪的統治地位?為什麼電商在日本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

許小年認為,的電商的發展快,一個原因是傳統零售業實在太落後,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管制相對較少。他認為,現在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企業經營困難,是我們過去長期依靠投資驅動造成的結構性扭曲的結果,去產能化是當前經濟最緊迫的任務。在經濟調整過程中,有大量的商業機會。第一個機會是行業重組;第二個機會是傳統企業的更新換代;第三個機會就是創業。

許小年教授以「新起點,創新與互聯網」為主題的演講全文如下:

今天讓我來講創新和互聯網,我想還是從宏觀經濟談起。為什麼在這時候提創新的問題?因為經濟走到了今天,不靠創新,已經走不下去了。大家看,在過去的一兩年裡的宏觀數據,經濟的增長速度是在不斷地放慢。雖然統計出來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的GDP全是7%,但電力的指標、運輸貨運量的增長率和企業的層面等各方面的情況都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經濟正在滑入衰退。為什麼會衰退?因為經過了多年的高速增長,經濟內部所積累下的結構性問題到現在已經捂蓋不住了,必須要由某種方式表現出來。表現在宏觀上,增長速度放慢;在微觀上,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

最大的泡沫在實體經濟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如何看待,如何走出當前的困境?衰退的原因是過去透支了今天的經濟景氣。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之下,的經濟有個斷崖式的下跌,雖然是外部衝擊引起的,但也反映了經濟的脆弱性。如果我們能利用2008年那個時機,在經濟下跌的過程中,忍受痛苦,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就不會有今天的困境。但是我們推出了「4萬億」的刺激計劃,於是浪費了一次衰退,浪費了一次極好的調整機會。現在我們看到,今天調整的困難比2008年還要大。2009年「4萬億」執行的結果,使本來已嚴重的結構失衡更加的惡化,這表現在很多的傳統製造業部門那時產能已經過剩,產品技術落後,在市場上找不到銷路,急需更新換代。然而政府的巨量投資,又使這些落後的產能、落後的技術和產品得以苟延殘喘,甚至繼續擴張一直到今天。原來經濟中的內在的增長動力減弱了,這個時候需要增強它的體質,我們非但沒有消除導致虛弱的內部結構性弊病,反而是給它注射「強心針」,讓落後產能繼續膨脹。

前兩天見了一家民營鋼鐵廠,他們告訴我現在全國鋼鐵的生產能力大概在11億-12億噸,而全國的消費只有6億-7億噸,也就是說鋼鐵產能過剩30%-40%。這些過剩產能沒有消除之前,鋼價不會反彈,各家都在產能的壓力下,低價在市場上銷售鋼鐵。低價銷售的結果是誰都沒有利潤,一些鋼鐵公司是靠著政府的救濟在活著,其實早就應該倒掉了。它們不倒的話,那些效益高的鋼鐵公司也沒有辦法正常經營,因為價格被壓的太低了。鋼鐵行業是傳統製造業的一個代表,我們用新的產能泡沫去掩蓋舊的產能泡沫,結果致使泡沫越來越大。資本市場有泡沫,但泡沫主要是在實體經濟中,表現為過剩產能。

由於經濟增長長期依靠投資驅動,當出現過剩產能的時候,企業不敢投資了,依賴投資的增長就掉下來了,這是結構性扭曲持續到今天的一個必然結果。出路在哪裡?去產能化。如果不把過剩的產能消除掉,價格起不來,企業經營會很困難,經濟就會長期的在低位運行。所以去產能化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這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歐美經濟的去槓桿化所面臨的挑戰是一樣的。歐美髮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是過度借債,槓桿過高,把家庭和金融機構壓垮了。要想經濟恢復,必須把過高的槓桿率降下去。美國去槓桿化從2008年到去年2014年才基本結束。

歐洲經濟為什麼現在還不行,因為它的去槓桿化沒有認真的展開。我們有數據表明歐洲的槓桿率只是稍稍低於2008、2009年,而美國的槓桿率已經回到了歷史的平均水平。這也是歐美兩個經濟體的表現大相徑庭的主要原因所在。同樣對於來說,我們不僅要去槓桿,我們還要去產能。實際上去產能和去槓桿是一回事,實體經濟中的過剩產能,對應的是銀行的天量信貸,要不是銀行放出那麼多的貸款,也不會有今天這麼多的過剩產能。實體經濟要去產能,金融行業要去槓桿。

如果說A股場外配資是個問題的話,那麼和金融體系與政府體系中的壞賬相比,那簡直就是小菜一碟。A股配資總共有兩、三萬億吧?我們金融體系的貸款餘額是80多萬億,壞賬率如果是10%,那麼就是七、八萬億,而且有可能還不止。政府融資平台在執行4萬億過程中積累的債務,現在官方估計就有20萬億,這才是經濟的大隱患。

A股市場是政府製造的國家牛市,當風險逐漸顯現的時候,又是政府去清理場外配資,把它打下去,暴跌之後,又是政府出來救市。儘管社會反響很大,其實A股市場只是經濟中的一個小問題。大問題是政府負債,銀行的壞賬,實體經濟中的過剩產能。過剩產能有多嚴重?各個行業不一樣,據說水泥行業的過剩產能是60%以上。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去槓桿的過程和去產能的過程可能會相當長,到底需要多少年?我也不知道,我想3年5年總是要的吧?各位對此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在去產能和去槓桿的過程中,企業的首要任務不是說發展多快,要做多大,不是賺錢多少,而是活著,活下去就好辦。宏觀形勢嚴峻,是不是我們就不幹了呢?當然不是。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價值才能顯現。我喜歡熊市,不喜歡牛市,為什麼?因為在牛市中,資產的價格都被高估,只有在熊市中,資產的公允價值才能夠在市場上出現,就像巴菲特喜歡熊市一樣。所以不要害怕熊市,不要害怕經濟的下行和經濟的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商業機會。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談創新,談創業,談互聯網?原因就在這裡。

三大機會:重組、升級、創業

最近我除了上課以外,就在各地看企業。為什麼現在企業看得比較多?因為宏觀經濟沒得看了。而且我研究宏觀經濟,人家也不喜歡聽。我去看基層,發現機會起碼有這幾個方面:一個是行業重組,行業重組的機會非常之多。我剛才說的鋼鐵行業,很多中小型的鋼鐵公司都要倒掉,這個時候是購併的好機會。但是現在購併的障礙在於地方政府的干預,所以我和政府說不要阻礙市場上的購併,不要阻礙企業的倒閉。企業不行了,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稅收和就業,他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挽救瀕臨死亡的企業。

我對他們說,經濟就像自然界,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死的時候你要讓它死,它不死,那些活著的也活不好。因為這些瀕臨死亡的企業是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現金流,把價格壓得非常低,以至於那些好企業也活不下去。政府和經濟學家的考慮不一樣,由於地方政府的干預,好企業不敢去收購,因為收購的前提條件是不許裁員。這怎麼可能呢?我去購併一個低效的企業,當然要裁剪冗員。地方政府說不許裁員,這就阻礙了行業重組的進行。如果不是地方政府阻礙的話,現在購併有很多機會。優秀的企業通過購併提高它的市場集中度,獲得一定的定價的能力來改進它的利潤率,實現經營狀況的好轉。

這些市場份額比較集中的企業下一個要做的就是研發,推動升級換代。在行業分散的情況下,中小型企業沒有做研發的力量。各行各業的一個特點就是太分散了,分散到了沒有幾家領軍的企業能夠做創新式的研發,所以市場集中度一定要提高,世界各國全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在上一世紀,汽車工業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美國有200多家汽車公司,現在有1000多家,太分散了,分散到規模經濟效益無法發揮,分散到每個企業都不可能做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幾十年間美國的200多家汽車公司最後變成了3家。工業的發展,也會走同樣的道路,不斷地集中,只有集中才有規模效益,只有集中才能有足夠的資源進行研究與開發。

我們上千家的汽車公司,要通過購併、通過行業重組來提高市場的集中度。再比如零售業,的全年的零售額是20多萬億,我們最大的零售公司不算京東,一年的銷售額是多少?國有零售商1000多億,但是不賺錢,賺錢的是民營的,最大的也不過500億。而沃爾瑪的年銷售額是4800億美元,和的500億人民幣怎麼比啊?我們的傳統行業過於分散,效率太低。這些問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無法解決,為什麼?因為在高增長時誰都賺錢,中型的,小型的企業也賺錢,經濟一慢下來,問題就暴露了。

過去幾十年中,各位也許都很成功,但並不一定優秀,各位趕上了一個好時候。誰是真正的優秀企業家,在今後兩三年才能表現出來。哪些是好企業,哪些是平庸的企業,哪些是低效的企業,要在下行中才能看出來。以零售業為例,為什麼京東這樣的電商在幾年的時間裡就成長為的第一大零售商?亞馬遜幹了這麼多年,干不過沃爾瑪,只是沃爾瑪的五分之一,而京東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超越了所有的零售商成為第一,因為傳統零售商的效率太低。我說的是自營零售,不是淘寶天貓那樣的銷售平台。就是京東這個全國第一也不過120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和20萬億的零售額相比,微不足道。零售業一定會進行大規模的整合,鋼鐵行業,水泥行業都會進行大規模的整合,一些企業在衰退的時候倒掉,把市場份額讓給那些有競爭力,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在整合的過程中有多少機會?對於做投資的來說,機會是非常多的,我要有錢的話就想搞個購併基金,遺憾的是我沒錢。

第二個機會是傳統企業的更新換代。我去年看了賓士和寶馬的生產線,車間裡面沒有幾個工人,雖然還沒有達到工業4.0的標準,頂多3.0、3.5,也已經相當好了。機器人到處都是,工位和工位之間的搬運全都是自動化,不用人工,車間內部全都連起來了,自動化程度很高。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新的技術去提高效率,不必硬把自己套進互聯網思維,而是要思考如何運用這些新技術來提高企業的效率。我們一個校友是做縫紉機的,縫紉機整個行業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大概跌了20%,利潤整個行業跌了60%,而他的企業銷售額和去年基本持平,利潤跌了大概不到10%。我問他為什麼可以取得高於行業平均的成績?他無非是把電腦裝到了縫紉機上,用電控提高縫紉機的自動化程度。

產品的升級,他早就開始做了,他說不做不行了,因為傳統的縫紉工越來越難招。設想手工操作的縫紉機,手裡捏著布,眼睛盯著針,一天緊緊張張8小時,現在誰願意干這樣的活兒?勞動力市場的形勢迫使他提高縫紉機的自動化程度,你稍稍提升一點,就可以在市場上脫穎而出。不需要追求那些高大上的東西,一點一點的改進產品,一點一點的改進技術,這方面的空間是非常大的。又比如鋼價的下跌迫使鋼鐵廠削減成本,回收鍊鋼的餘熱,因為相比國外,我們能源的成本還是高的,現在它可以做到能耗的80%來自利用餘熱、餘氣的發電。所以經濟下行並不可怕,倒逼企業研發,改進產品和技術,提高傳統行業的效率。

第三個機會就是創業。創業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不是大眾之事,而是小眾之事。互聯網在之所以轟轟烈烈,以至於大市值互聯網公司有一半在,為什麼呢?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的傳統行業效率低,給互聯網公司留出了很大的空間。第二個原因就是政府管制少,進入相對自由。現在是一提創業必談互聯網,其實傳統行業一樣有創業機會,不一定非做互聯網+,傳統行業+互聯網也可以啊。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沒有一定之規,要做具體分析,哪一個有效我就走哪一條路,並不存在著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的案例說明,「+互聯網」比「互聯網+」更有效。當然,搞互聯網的可能不同意我這個觀點。

我不否認互聯網是一個很有效的工具,但是互聯網的作用是什麼?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互聯網無非是一種更為快捷的傳遞信息的手段,有助於降低和消除信息的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會產生交易成本,所以互聯網的作用是提高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量,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互聯網的應用因此主要是在交易環節而不是在生產環節。至於生產環節效率的提高,我們仍然要靠傳統的研發,在這個領域中,互聯網幫不了你什麼忙,能幫忙的是在交易環節上。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互聯網用的最多的就是營銷,減少交易中介,縮短交易鏈條,降低交易成本。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還得走傳統的老路子。

有人說,現在有大數據了,可以改變生產,可以改變研發,可以改變傳統的設計。我看到的大數據,離真正能夠產生效益的還遠著呢!對於現在很流行網上金融,也不要寄予過高希望。例如用眾籌的方式做股權融資,可以大膽嘗試,但預期不能太高,因為股權投資是小眾的事情,風險太高,大眾無法承擔。

互聯網+可以做螞蟻金服;傳統的金融業也可以做+互聯網,比如陸金所。我認為傳統金融+互聯網更有優勢,這是由金融行業的性質所決定的。當然,互聯網公司可能也有不同的意見,他們說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是大數據。我不否認,你可以在大數據中發掘、分析,為你的客戶做信用評級。但是從這些大數據到準確的信用評級,道路還非常漫長。以阿里在淘寶、天貓積累的交易數據,能做多少貸款?阿里金融今天的餘額是多少?300多億吧,對傳統金融業來說,是個很小的數目,和全國貸款餘額七、八十萬億根本就沒法比。為什麼呢?因為大數據的信息含量太低,相當於低品位的礦石,你要用多少噸的貧礦才能生產煉出一噸鐵?你要用多少大數據才能放出一筆貸款?

所以對互聯網,既不要排斥、輕視它,也不要產生恐慌情緒,而是要冷靜地沉下心來分析自己行業的業務特徵,有哪些是適合互聯網上做的,有哪些是互聯網沒辦法做的,我自己的優勢到底在什麼地方?我要不要上網,我怎麼上網?要獨立的思考。傳統企業對互聯網剛開始是漠視,當互聯網衝擊到自己的時候,很快就從冷漠變成了恐慌,又從恐慌變成了盲目的崇拜,現在是在恐慌情緒下盲目崇拜,以為我不上網就要死,沒有那回事。很多傳統企業向互聯網投降,我覺得太早了,還沒有認真抵抗呢,就投降了。

管制是創新的大敵

我們不妨看看沃爾瑪,沃爾瑪做網上銷售做了十幾年,投資建自己的網站和電商倉庫,沃爾瑪在收購了僅次於京東的1號店,要發展他自己的網上銷售。同時沃爾瑪在調整自己的店面結構,下沉,逐漸減少大型的門店,增加中小型的社區店,這些社區店將來就是它電商的提貨點和送貨點。為什麼亞馬遜在美國無法撼動沃爾瑪的統治地位?為什麼電商在日本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日本的電商如果想乾的話,可能幹不過遍地開花的便利店,便利店過兩條街就是一個,電商無法和它們競爭。的電商的發展快,一個原因是傳統零售業實在太落後。落後也不必緊張,你也去上線,和電商過個招,誰贏誰輸還不知道呢。你要分析電商優勢,也要分析自己的優勢,你要知道電商的劣勢,也要知道自己的劣勢,以己之長攻人之短,你就可以生存和發展。所以沃爾瑪現在一方面是去做電商,另一方面改造傳統業態。他這樣搞起來,亞馬遜有可能招架不住,將來亞馬遜也許就不是電商公司了,把主業轉向雲計算了。要觀察,不要慌,沉下心來仔細研究,決定今後往哪個方向走。創新、創業不光是電商一個行業,其他行業也有機會。

互聯網在搞得這麼熱鬧,前面講過,第二個原因是相對而言,互聯網行業的管制最少,因此大量的資源和優秀的人才湧進這個行業。管制是創新的大敵。美國最近有一項了不起的創新,就是大家都知道頁岩氣開採技術,液燃氣的成本不斷下降,帶動全球的油價下跌,沙烏地的好日子結束了。頁岩氣儲量巨大,我們為什麼幹不了啊?因為油氣行業是國企壟斷的,你進不去。我們互聯網搞得這麼熱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管制相對較少。

這並不意味著,除了互聯網以外,其他的行業就沒有機會。要看到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政府的改革措施反而是比經濟上行的時候更到位。最近的取消審批權,最近上市的審批制改為註冊制,都是進步。我對的資本市場向來評價不高,但給予新三板很高的評價,新三板是第一塊沒有審批制的。什麼樣的企業都可以上,只要有人願意買。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我希望從新三板擴展到創業板,再到中小板和主板,都搞註冊制就行了,別再審批了。取消發審委,企業只要滿足了信息披露要求,全都可以上,市場交易就是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的事,你管那麼多幹什麼?政府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保證足夠的信息披露,使得投資者可以判斷這家企業的狀況。

經濟形勢不好,倒逼改革,最近政府出台的政策有些我覺得還不錯。那種大而化之的戰略,你不必去關注,有同學問:「教授,一路一帶有什麼機會?」我說那是國家的戰略,和你有什麼關係?你應該關心的是新三板,取消審批制之後我可以做什麼。你可以幫助中小公司提高它的技術水平,擴大市場份額,然後拿到新三板去上市,這是很好的投資。希望大家更多關注微觀層面上政策的變化,監管的變化,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市場機會。

為什麼日本實體店幹掉電商,電商還是幹掉實體店?

相比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日本顯得冷清很多。大阪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像大阪城、心齋橋、難波、天神橋、梅田等,一到節假日人滿為患,店面生意火爆。更不用說購物天堂-東京了。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商業能抵擋得住電商經濟的衝擊呢?

最人性化的細節服務

日本的商場都擁有十分人性化的服務體驗,以東京為例,東京的百貨商店位置集中,因此安排一天專門用於「購物血拚」是最合適的方案。大部分商場從上午10點或11點開始營業,閉店時間為晚上8至10點。達人們會選擇在開門時間進店,上午購物的積分可以在商場頂層「大食代」換取免費午餐,節省一筆不小開支。

東京每年有兩大打折季,分別在6月和12月(由於日本人每年發兩次雙薪,因此日本每年會有兩次打折季),每次持續3至4周。對早有目標的購物狂來說,往往打折季剛剛開始便會迫不及待動手囤貨;對節儉至上的精明客,那就要等到Finale Sale(最後清倉)才會出手。

東京商場提供免費行李寄存服務,客人並不需要找自動存包櫃,也不用擔心行李太大柜子放不下,服務員會親自幫你把行李拿到專門的寄存處,讓客人可以安心購物。

買好東西之後,如果不想拎著大包小包回家,可以委託商場打包送貨上門。這一服務並不局限於家電等大件商品,任何服飾、鞋子、皮包、日用品等等都可以直接送到客人家中或酒店房間。

和國內商場一樣,東京百貨店也提供消費換取積分的優惠。不過國內大部分商場要求積分達到一定額度方能換購商品,東京商場的積分則可以直接沖抵現金消費,還可以即刻換購飲料和餐食。

此外,代客泊車取車、提行李、推嬰兒車、為輪椅顧客啟用專門電梯等免費服務都是日本百貨店必不可少的配套項目,現在東京的大商場還配備了中文總台服務員,專門為遊客提供幫助。

當然了,說來說去,日本百貨店最靠譜的一點還是品牌眾多,絕無次品、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很嚴,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在日本百貨店買東西最大的優勢還是放心。

貼心的基礎設施

↑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佔地25萬平方米,擁有248家商鋪5000多輛停車位,維持整個環境的保潔員只有7、8個人。

↑7、8名保潔人員負責購物城的全部清掃工作。分類垃圾桶用潔白的抹布擦得一塵不染。這樣清潔的環境也讓人更樂意一起保持和維護。

↑為帶孩子和身體狀況不佳的顧客準備的嬰兒車和輪椅設置於大門的入口附近,下車即可利用,最大限地減輕特殊顧客的體力負擔。旁邊放著消毒紙巾,用於擦拭嬰兒車。

↑ 為方便攜帶旅行箱的外國遊客前來購物,免費儲物櫃特意設計成可以裝進旅行箱的大尺寸。

↑店家為早來排隊的顧客準備了椅子,不必站立等候開門。

↑進門處是自動傘套機。防止雨天傘上滴水路滑。

↑休息區內專門劈齣兒童區。這些小椅子是專門為小顧客準備的。

↑兒童區內所有設備尺寸都小一號。桌椅,洗手池都是兒童尺寸。

↑這是為媽媽照顧嬰幼兒而設的嬰兒室。內有哺乳室、換尿不濕台等。

↑嬰兒室內的自動售貨機,比照幼兒身體設計,就連飲料盒都比一般的小,適合孩子的小手拿握。

↑嬰兒室允許男性進入給孩子沖奶粉,換尿不濕。而哺乳區內是一個個獨立的哺乳室,男性止步。牆上有應急按鍵。

↑木更津三井奧特萊斯購物城是一座海濱小鎮,很多日本人會帶狗前來,這是專門開闢的狗與主人的共同休息區——栓狗樁也很有創意

↑購物城內有些店允許攜狗進入,為了保持店內清潔,這是專門洗狗爪的池子。

讓場子融入社會及城市機能

大阪新開業EXPOCITY,日本最高的摩天輪、擁有日本最大imax屏幕的4d電影院,日本首個體驗型英語教育設施English Village以及小羊肖恩主題娛樂天地等。

還植入了最新科技和最新理念,將「娛樂」、「教育」、「購物」完美融合,讓場子成為大阪北新娛樂的核心,全面融入居民生活。

Grand Front則整合了無數社會功能新業態,高科技實驗室、大學研究所、品牌博物館、創客空間、汽車主題館、科技體驗館、展廊空間、沙龍空間等。

Grand Front融入各種社會功能,吸引更廣區域的消費客群,增加消費粘性,如今已成為了大阪一大熱門旅遊地。

匠人品質打造家的延伸

日本實體業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專註。一家壽司店可以經營150年,甚至250年,這在日本很常見。

日本的職人以傳承和精益求精為傲,在他們心目中沒有做大生意和小生意的區分,他們能在持續不斷的專註中獲得滿足感,所以心平氣和。開店,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好到讓自己滿意。

匠心是日本實體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格林木購物中心是一個最貼切的案例。格林木購物中心遠在東京神奈川縣武藏小杉地區,開業13天,客流量突破100萬,而這個購物中心僅有3.7萬平方米,卻擁有日本最大的屋頂花園。

作為擁有7-11、伊藤洋華堂等公司的董事長鈴木先生,反覆強調「最重要的是把格林木購物中心建成大家樂意來玩的地方,在玩的過程中順便買一些東西回家」。

更重逛的樂趣而不是價格

作為民眾使用電商購物,大多會首要關注注重電商的價格,一般電商的價格要比線下要便宜些。

在日本,曾有個機構做過相應的調查,享受逛的樂趣,是日本消費者的首要理由,而第二位的理由才是「比實體店便宜」。

日本對電商實施徵稅政策

日本很早就對其境內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實施徵稅政策。而目前對於電商企業是否徵稅仍舊是探討過程中。

由於目前並未對網上開店企業徵稅,因此,在網上開店門檻低,從而也使得網上有價格優勢。而日本的電商企業的價格優勢也並不是很明顯。

近日,日本生活雜貨品牌「無印良品」全球旗艦店在上海正式營業。開業當天,等待進店的排隊長龍刷爆了朋友圈,有網友吐槽稱,「這場面堪比2010上海世博會在最熱門的沙烏地館排隊。」

在全球電子商務持續升溫的當下,日本的實體店不僅沒有降溫,還愈發顯示出其價值感和生命力。「活得好」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

品質至上打造特有賣點

日本實體業最靠譜的一點還是品牌眾多,絕無次品、假貨。日本商家對商品質量把關很嚴,如果你在大商場買到殘次品,不但會得到大額補償,經理還得親自上門道歉。在日本百貨店買東西最大的優勢還是放心。

譬如熱門日本的南前豆腐,在幾十年豆腐店手工傳承的基礎上,打造了特有的視覺體系,推出了男前豆腐、做成像槳一樣的「吹風的豆腐店吵架至上湯豆腐小子、男-TOMOTSU、綠大豆制豆腐等、豆乳的搖滾樂、厚炸豆腐隊長、豆腐丸隊長。

南前豆腐揚名日本后,售價比最早高出四倍。更是推出了更多漫畫主題的手工豆腐,各種跨界衍生品,儼然成就日本手工豆腐帝國的節奏。

費心讓消費者滿意

日本設計界一直追求精密的內容定位,一開始就要尊重商業定位再出具體設計。就像我們做博物館、科技館一樣,先做展示設計,再做建築設計。日本人招商不是做房東的心態,而是共同經營。

東京的六本木商業區花了十五年才開業,而的有些著名商場從設計到開業就花了半年時間,開業前一天還有2000多人通宵趕工。

日本松屋百貨是原研哉設計的,其張強調事物的原始狀態,堅持商業地產體驗話的場景化設計。一反商業設計中以品牌為主的場所設計,強調百貨與品牌一起傳達高品質的生活氣息。消費者當然愛。

020思維讓電商實體店相融

近年來,日本的很多實體店合作都推出了電子商務平台和實體店同步銷售的服務。消費者從電子商務平台上購買的商品可在該百貨店的實體店取貨,實體店內斷貨的商品也可通過電子商務平台選購。

可見,日本百貨商場面對新形勢下的顧客消費需求,不是拒絕新的購物模式,而是與時俱進,積極打造網購平台和開展電子商務業務,以應對衝擊。

互贏合作的生態商業圈

以大阪為例,大阪的商業形態有商業街、車站商業生態圖、便利店布局。通常商業街集中在市中心繁華地帶,同時各商業街通過各車站生態圈相關聯,在各車站之間的地帶以便利店、shopmall、supermart布局,從而構建地上地下,從區域以點帶面的網狀商業生態圖,經常一個商圈的場子會聯合推出營銷活動。

每家實體店店面擺放的商品琳琅滿目,同時日本的商品包裝一般都偏小,一個貨架從上到下可以隔七八層,所以即是是一般的實體店也能置放絕對數量較大的商品品種,以供顧客挑選。而且線下實體店每家都有不同的特色,作為顧客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多。

商場無敵的售後服務

買好東西之後,如果不想拎著大包小裹回家,可以委託商場打包送貨上門。這一服務並不局限於家電等大件商品,任何服飾、鞋子、皮包、日用品等等都可以直接送到客人家中或酒店房間。

日本的包裹服務商可以藉助便利店實現包裹的郵寄,在線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實現就近配送。正是因為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共榮的關係,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

品牌自造人流能力

日本品牌的自造人流能力十分強大,由於各大品牌無論是化妝品、服飾、電子產品等一般都有其忠實的客戶或冬粉群,因此該品牌的限量版或紀念版商品只要一推出便會有人排隊購買。

決勝在細節

甚至有一些基本的服務禮儀現在已經成了服務業不成文的行規:

1、客人脫鞋之後,要收拾客人的鞋子

2、當有顧客詢問的時候,不管你正在忙什麼,都要立刻停下來

3、當客人對你抱怨對時候,不管是不是你的問題,你都要代表團隊道歉

4、無論是店鋪還是大型遊樂場,開門迎客的時間準確到秒

5、跪式服務很常見,包括夜店和ktv

6、營業的時候不可以掃地/拖地

而反觀國內:

實體店頻倒閉現狀堪憂

一月賣2580個包才夠交房租

最近,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在朋友圈廣泛流傳,零售業蕭條、百貨關店、達芙妮等本土品牌退敗……在電商、房租、消費者習慣改變的多重作用下,實體店大洗牌的危機又一次被推到台前。專家表示,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增長僅為4.3%,是歷年最低。實體店已突圍多年,但前路仍然漫長。

高房租攆走店老闆

◆ ◆ ◆

新街口北大街兩側一直是服裝店林立、購物方便的逛街場所。閑暇時走走逛逛,順便淘幾件款式不錯、價格合理的衣服鞋帽,也是一件樂事。可是最近幾年,眼看著路旁的小店一家家關閉、換品牌,漸漸冷清,風光不再。

昨天中午,剛立秋的北京依然悶熱。從捷運積水潭站出來,沿著新街口北大街一直往南走,粗略數過去,十家小店中起碼有多一半寫著「甩賣」、「清倉」,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還有兩三家已經拉上了捲簾門,完全處於閉店歇業狀態。原來熟悉的衣服小店已經換成了一家家賣包子、肉餅的地方。一家服裝店從房租更高的沿街店鋪退守到衚衕內部,為招攬顧客,只好把「全場特價」的紅色促銷牌掛了一路。

通過店門口的轉租電話,記者聯繫到一位要轉店面的老闆。他告訴記者,雖然租約是到明年4月份到期,但因為生意難做,已經準備搬家了,「主要還是房租太高」。這位老闆透露,新街口這邊客流量還可以,只是自己所租的店面上下兩層一年租金就要150多萬,平均一個月12萬9千多,再加上前期裝修花費,經營壓力太大。現在店裡正在甩賣女包,賣一單便宜的能掙二十多元,最貴的也就五十多元。即使按照最貴的50元計算,不考慮其他成本,一個月要賣2580單才夠交房租。這位老闆說,為了分擔房租壓力,這街上不少店面都是兩家或三家合租。

「陣亡」名單頻現大品牌

◆ ◆ ◆

其實,不止街邊小店出現關門潮,位於商圈中的達芙妮、美特斯邦威、李寧、真維斯等品牌鞋服店鋪也都在迅速縮減門店。據達芙妮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盈利預警報告顯示,僅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就凈關店450家,包括400家直營店和50家加盟店。曾經風靡一時的美特斯邦威經營狀況也不樂觀,2013年還擁有直營店和加盟店近5000家,到2015年末已經僅剩3700家,銷售店面減少約四分之一。陪伴80后的真維斯,4年之內關閉了1012家店面,到2015年只有2249家零售門店。

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的一份全球實體店陣亡名單,更是透露出實體零售的慘淡。據這份陣亡名單顯示,2016年上半年,一、二線城市主要零售企業關店超過八成。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連鎖百強報告統計也顯示,201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增長僅為4.3%,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百貨業態甚至出現了-0.7%的負增長。

連鎖經營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實體店確實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時刻」,但專賣店、便利店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實體關店並不完全因為電商衝擊,還有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稅費成本高企蠶食本就不高的利潤等原因。上世紀90年代末,連鎖店開始大發展,房租一般10至15年到期,近期大部分房租到期,房租成本增長至少翻番,部分毛利率低的超市百貨已經無力續租。

北京志起未來諮詢集團創始人李志起指出,電商衝擊、房租上漲等都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但是比房租、人工、電商衝擊更厲害的,是在這些持續因素影響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所發生的變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意識,對消費便利性的追求,對技術的依賴等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傳統商業在轉型方面動作比較緩慢。百貨業這些年一直在突圍,苦於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沒有跟上消費者的變化。

專家建議:轉型緊跟消費變化

◆ ◆ ◆

李志起表示,從國內外經驗看,目前百貨轉型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往高端化方向突圍,不斷收縮戰線,更加聚焦對線下體驗、服務要求比較高的商業形態;另一個方向是往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發展,提供類似shopping mall這樣的大型、綜合休閑體驗場景商業形態。

連鎖經營協會一份針對零售業全渠道轉型的報告也顯示,零售企業正積極尋找轉型方向。前幾年轉型重心是向三、四線城市擴張,多業態發展以及發展電商等,現在則轉向以移動購物、微信微博社交營銷、海外購及跨境電商、門店數字化等為特徵的全渠道業務,以應對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零售業必須回歸質量和服務、提升性價比才能避免被淘汰或陷入單純的低價競爭。

筆者認為:人活著 就得為了點什麼,但大多數人卻是被動為了房子 妥協了人生。投資如戰場,樓市、現貨 市場都是一樣的!現貨 市場就是有經驗的人獲得更多金錢,有金錢的人獲得更多經驗的地方。本文由投資顧問隆奇點金(微信 lqdj21)原創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中觀點均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網站無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