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第九屆亞洲研究資源中心網路國際會議暨微生物組國際研討會

亞洲擁有豐富的微生物資源,亞洲研究資源中心網路是由中、日、韓三國的主要微生物資源研究機構發起成立的交流平台,旨在促進亞洲地區在微生物領域的合作研究,發揮微生物資源在未來科技進步的作用以及保護各國的生物多樣性。微生物組是近年來國際上迅速發展的熱點領域,對揭示複雜生命體系的結構與功能,以及認識人類面臨的健康、能源、農業和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的本質,並最終為應對挑戰、發展全新的系統解決方案,帶來新的理論、技術和能力。

由亞洲生物資源研究中心網路主辦、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四川大學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海外華人微生物學會協辦的第九屆亞洲研究資源中心網路國際會議暨微生物組國際研討會議」將於2017920-22日在北京召開。

本屆會議將圍繞微生物組,著重研究微生物之間、以及微生物與宿主和環境的關係這一研究熱點,將邀請國內外微生物組學研究頂級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十幾個亞洲國家的生物資源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圍繞微生物組學前沿科學問題以及微生物組學研究宏觀戰略進行精彩報告。

亞洲研究資源中心網路的會議此前分別在、韓國和日本召開,是亞洲微生物資源領域的重要會議。

主辦單位:亞洲生物資源研究中心網路

承辦單位: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四川大學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協辦單位:海外華人微生物學會

會議主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雙江研究員

時間:2017920-22

地點:920 北京亞奧國際酒店

921-22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會議日程如下:

920日下午:會議註冊/會議開幕式和主題發言

●921日上午:分會場報告

Session:Report from each country institute

Session:2017 Sino-Micro Symposium: Microbiome (I)

●921日下午:分會場報告

Session:2017 Sino-Micro Symposium: Microbiome (II)

Session:Biodiversity

Session:Standardization

Session:Biobanking

Session:Microbiology

Session:Animals & Plants

Session:Joint seminar Between KNRRC and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 (IHB-CAS)

●922日上午:分會場報告及大會總結

Session: Data management

Session:New technologies

●922日下午:離會

註冊費用國內代表1500元人民幣

註:交通及食宿等費用自理。

會議官網

會議相關信息,請登錄會議網站:

付費方式

  • 1. 網上支付:註冊完后,點擊首頁「Payment」(支付),選擇在線支付(需開通網銀)。

  • 2. 銀行轉賬 注意:匯款時請務必註明「ANRRC2017,參會代表姓名,發票單位抬頭納稅人識別號或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賬戶名: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賬號:0200004509089117425

開戶行名稱:工商銀行北京海淀西區支行

會務聯繫

聯繫人:肖娟娟、李薇

電話:010-64806080010-64807570

郵箱:[email protected]

特邀嘉賓

徐建國教授,工程院院士,醫學微生物學家。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艾滋病和傳染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和能力建設領域專家組組長,第二屆國家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第三屆實驗室技術委員會生物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第三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徐建國及其團隊從事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的病原學研究三十餘年,也在國際著名雜誌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包括JAMA LancetEID等。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醫學藥學獎。2013年被健康報等評為生命之託希望之諾——醫藥衛生界30生命英雄』」之一。

Jeffery F. Miller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納米系統研究所主任,畢業於凱斯西儲大學,獲化學學士學位,而後在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被任命為美國生物安全國家諮詢委員會成員,2012-2014年當選美國微生物學會(ASM)主席,2015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受邀參加歐巴馬政府美國國家微生物組計劃(NMI)啟動儀式。Jeffery F. Miller教授主要從事百日咳和類鼻疽等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細菌和噬菌體功能多樣性演化等方面研究,在NatureScienceCellPNAS等期刊發表論文以及專著等200余篇,培養的學生多數在美國著名研究機構獲得終身研究職位。

Yuichi Obata 博士,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研究所生物資源中心主任,前任亞洲研究資源中心網路主席。在2001年創建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物資源中心時,Obata博士被任命為生物學系統系主任,2005年起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物資源中心主任。在他的領導下,該資源中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物資源中心之一。他是亞洲研究資源中心網路的創始人之一,並於2012年至2016年的擔任該網路的主席。目前,Obata博士是日大學部學理事會(SCJ)的會員,實驗動物委員會和生物資源委員會主席。他也是日本生物科學委員會,教育,體育,文化科學技術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成員,日本醫學研究與發展機構國家生物資源項目計劃官員。

Shyam Kumar Sharm教授1976年獲得印度農業研究所新德里遺傳學博士學位后,加入印度農業委員會(ICAR)擔任科學家。2003年,他在Palampur的喜馬偕爾邦農業大學擔任生物資源與生物技術高級中心項目主任,基礎科學學院院長。他在遺傳學,作物改良,生物技術和植物遺傳資源管理方面具有學術背景,並主持植物遺傳資源南亞網(2006-2011糧農組織項目亞洲植物遺傳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能力建設與區域合作項目指導委員會(2009-11工作。並擔任國際生物多樣性國際信息系統國際指導委員會成員,義大利羅馬(2008-2011)等。目前,他正在Palampur喜馬拉雅生物資源技術研究所工作,積极參与亞太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區域評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IPBES)國際平台。

Kyungsook Ahn博士,曾獲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並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生物化學獲博士學位。自2011年起擔任韓國國家研究資源中心(KNRRC)總部教育和研究部的負責人。此前,她曾在韓國國立衛生研究所(KNIH)工作,在那裡進行老年痴獃隊列研究並管理生物庫。目前,她還擔任亞洲研究資源中心網路(ANRRC)秘書,並擔任ANRRC聯絡官,負責ISO / TC276「生物技術

MariaAuxilia Siringan博士,菲律賓微生物學協會認證機構菲律賓微生物學學院的外交官。她現任菲律賓大學自然科學研究所微生物研究與服務實驗室主任。她主要監督微生物培養物收集的運行情況和檢測實驗室,為社會提供微生物服務和技術諮詢,並對微生物技術人員進行培訓。Siringan博士一直從事關於與生物活性潛力相關的海綿相關海洋微生物分離的研究項目。她的研究領域包括微生物系統學,環境學,食品和水微生物學以及微生物資源的代謝產物生產。自2013年以來,她一直為菲律賓農業部擔任參與制定菲律賓農產品國家標準和實施良好農業實踐的技術工作組成員。她最近發表了有關海洋哺乳動物病原體的科學文章和替代滅菌方法的有效性。並在微生物學領域擔任大學部生和研究所導師。

馬俊才博士,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生物工程學會生物技術與生物產業信息中心主任,世界微生物菌種保藏聯合會執委、亞洲研究資源網路數據管理工作組主席、國際生命條形碼項目數據鏡像工作組共同主席。研發了全球微生物菌種目錄,面向全球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微生物建立目錄系統;建設微生物領域雲數據平台,生物信息資源國際鏡像網站Bio-mirror,世界衛生組織、流感病毒資料庫;主持研發《微生物菌種資源數據管理及數據目錄標準》已被ISO TC 276生物技術委員會批准立項成為AWI20710;主持編寫併發布《微生物資源發展報告2016》。

周學東教授,1987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88年赴丹麥留學。現任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口腔微生物與口腔病、與全身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發表論文200余篇,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主編《實用口腔微生物學與技術》《口腔微生態學》《微生物生物膜與感染》《口腔微生物圖譜》等專著16部。獲青年科技獎、國家教學名師獎、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國際牙醫師學院ICD區主席、國際牙科研究會區主席等。

施文元教授,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口腔生物學系主任。獲海外傑青、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PI。海外華人微生物學會首任主席,C3 Jian公司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口腔微生物致病機理相關基礎與應用研究,首先採用多學科交叉技術,開展椅旁口腔微生物檢測、口腔生物膜形成、口腔微生物間交互作用和信號傳導分子機制研究。研發包括快速檢測系統和病原微生物靶向抗菌肽等口腔細菌性疾病診療新技術。在口腔細菌性疾病防治領域發表SCI論文200余篇,獲授權專利40余項,多項成果臨床轉化,並作為唯一受邀華人微生物學家,參加歐巴馬政府美國國家微生物組計劃(NMI)啟動儀式。

奚傳武教授,現為美國密西根大學環境健康科學系教授和全球環境健康項目主任,密大-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合作項目主任,密大-清華水技術國際協同實驗室副主任。奚傳武博士的研究方向為細菌生物被膜/微生物組、水質監測管理水處理,和人體健康。在研項目獲得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基金的重點資助. 已發表專業論文80多篇, 專利4項。兼任海外華人微生物學會理事長, BMC Microbiology 雜誌副編輯,《應用及環境微生物學》雜誌編委會成員,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的駐局科學家,NSFInternational 公共健康顧問團成員。並擔任多個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 以色列,比利時,新加坡等)的科學基金項目的專家評委和專業雜誌審稿人。

周集中教授,現任諾曼俄克拉荷馬大學環境基因組學研究所主任,微生物與植物生物學系的教授,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高級訪問科學家,清華兼職教授大學。他的專長是微生物生態學和基因組學,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分子群落生態學和宏基因組;2)對環境和生物能源重要的微生物的實驗進化和功能基因組學; 3)開發高通量宏基因組技術列; 4)理論生態學,特別是生態學理論和網路生態學。他撰寫了540多篇出版物。他於2001年獲得美國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總統獎,2009年研發100大獎,2014年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獎 - 美國能源部最高的科學認可。他是ISME JmBio和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的前任編輯,也是美國微生物學會和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成員。

王華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復旦大學特聘兼職教授。歷任美國宇航局火星生存計劃特邀專家委員會食品與微生物專家委員,美國食品科技協會生物技術分會主席,美國微生物學會食品分會主席,現任Microbial Spectrum 副主編,2017年美國微生物學會抗生素耐葯生態學,耐葯,感染及繼發疾病創新減滅專業會議主委會主席,海外華人微生物學會下屆主席等職。乳酸菌,生物被膜,李斯特菌等食品安全領域專家,抗生素耐葯菌群創新研究領域奠基人,美英全球創新動議耐葯減滅項目組織人,首席科學家; 2015年俄亥俄州農業研究與發展中心年度發明獎, 2012年被提名為Sanofi-巴斯德研究院抗生素耐葯新進展獎候選人。第一次揭示了食品鏈中最大,分佈最廣泛的耐葯基因庫。

胡寶蘭,浙江大學教授,博導,環境與資源學院副院長。1995獲海洋大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浙江大學博士學位,2008-2010在荷蘭奈梅亨大學訪問研究,20142017分別在美國EPA和密西根大學訪問研究。主要從事環境微生物學和環境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環境微生物生態學尤其是氮素微生物地球化學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14年在美國EPA訪問研究后,在國內率先開展空氣微生物及微生物組的相關工作,研究空氣微生物組成、影響因素、擴散傳播特性、顆粒中微生物毒理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近年來主持國家級課題15項,在「PNAS」「Applied Environmental andMicrobiology」「Water Research」、科學等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參編著作和教材8本,授權國家專利40多項,獲省部級以上獎項3項。

李英研究員1998年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學系,獲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9-2012美國密西根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現任四川農業大學研究員,動物遺傳研究所遺傳與進化研究室主任。獲第十一屆李汝其動物遺傳學獎; 入選四川省千人計劃項目。以動物適應性進化這一專題為主線,先後從單基因、全基因組和腸道菌群角度研究了海豚prestin基因的進化、藏豬高原適應的分子機制、大小熊貓食性轉換的機制以及腸道菌群與長壽的關係等。近年來,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GeneticsCurrent Biology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5篇。

劉雙江博士,現任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現任亞洲研究資源中心網路主席。2000年入選科學院百人計劃2007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擔任美國微生物學會雜誌Appl. Environ. Microbiol.編輯。劉雙江博士在芳烴類化合物的微生物代謝與趨化、微生物分離培養技術及微生物資源收集、極端環境微生物應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包括 1)發現了多個芳烴類化合物轉運蛋白和多條代謝途徑;2)鑒定了催化苯環裂解的2-氨基酚-1,6-雙加氧酶基因,發現了兩類新型脫氨酶;3)通過改進培養方法和技術,從各種環境中分離獲得各種生理類群的微生物菌種,已經鑒定並命名了多個微生物新物種,並建立了2個新屬-楊氏菌屬(Yangia)和周氏菌屬(Zhouia)

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眾號由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熱文TOP10(統計周期:2016.5.1-2016.7.10)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1、PNAS:午睡會增強記憶力

2、韓春雨:科研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

3、減肥的終極奧義:訓練大腦,而非鍛煉身

4、20、30、40歲,新陳代謝如何改變?

5、科學揭示:一杯酒下肚后...
6、體育運動如何使大腦更好地運轉
7、意想不到的發現:癌細胞轉移的最新觀點
8、關於IQ的9個事實
9、第一個抗衰老醫學試驗在狗身上成功!
10、一包33歲的垃圾給我們的啟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