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原來你家祖上,當初是這麼來的天津……

我的戶口本上,籍貫是遼寧營口,我爺爺奶奶當時因為工作調動,最終在天津安了家。我爸也把青春都給了天津,然後有了我,我在天津出生,在天津長大 。

——編者按

親愛的天津人,你呢?

祖上是哪裡的人,做什麼的?

什麼時候來的天津?為什麼來天津呢?

今天,我們來說說,

天津人,是怎麼成為天津人的?

先簡單說說,天津從出生到發展的簡單歷史。

天津是「唯一有生日的城市」——

天津最初的聚落形成於1214年,位於海河的三岔河口附近,又名「直沽寨」。明朝設天津衛,清設置天津州、天津府、天津縣,從建衛開始,距今天津已經613歲了。

最早的天津人,從哪裡來?

對於最早的天津人,一說是「燕王掃北」帶來的安徽人,連天津話,也是發源於以安徽宿州為中心的廣大的江淮平原。

另一種說法,是史上影響最大的「洪洞大槐樹」遷徙而來。因為天津許多早期人物的籍貫是山西。

但筆者認為,一個城市的興起和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從最早的直沽寨,到後來的九河下梢。漕運,擔任著重要的角色。

燕王掃北安徽兵是最早的天津人

朱元璋四子朱棣於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領兵到京、津一帶戍邊。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在天津設衛,「衛」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於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

設衛就要築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而朱棣選用的全是家鄉兵,大都是五十歲左右,而這些人都是帶有家小的。朱棣奪帝后,這些安徽兵留在天津繁衍後代,形成最初的天津人。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炳文介紹:

明朝以前天津這個地方可以說很荒涼,明朝以後,朱棣看到天津的重要,一是這裡在軍事上是北京的門戶,另外也是往北京運輸的重要交通樞紐,所以在天津這個地方就設了三個衛。所謂「衛」是當時的一個軍事編製,一個衛是5600個士兵。

洪洞大槐樹劉姓少年,你是山西後裔嗎?

洪洞大槐樹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移民,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

洪洞大槐樹移民分佈在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其中河南123個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42個縣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個國家。

洪洞大槐樹的後裔

天津劉振洪先生:

我是天津市靜海線靜海鎮前畢庄人我們全村都姓劉,根據家譜上記載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我們祖先是三兄弟。

天津西青區南河鎮傅村:

援引口碑資料,該村在漢魏時已存在,現在的古槐,清康熙版《天津衛志·卷一》稱:「(是)俗傳漢孝子董永典身葬親處。」村旁有一條大路,為燕齊兩地交通要道,那顆富有傳奇色彩的古槐就矗立在路旁,有古代傳世碑文拓片為據。

歷史大事件

闖關東後期 步行來津

「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的黑吉遼三省。

從清朝初期至新成立之前,由於自然災害、戰亂等原因,迫於生計的大批華北窮苦百姓或從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或從渤海灣分陸海兩路闖蕩到區域遼闊資源豐富的東北大地謀生。

在這股移民大潮中,山東人居絕大多數,先後有2000萬山東人相繼踏上關東大地。

這種歷史罕見,規模巨大的移民現象,被稱為「闖關東」。

清朝中葉,山東登州—遼東旅順的海路,一直是移民闖關東的首選路途。


一直到晚清光緒時期,因為修建了京奉鐵路、津浦鐵路(北京馬家堡或天津,到南京浦口,京滬鐵路前身),鐵路在交通與物流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光是取代了大運河,而且給移民的陸路通道提供了便捷和指向——

當時很多山東貧苦農民通過陸路到京津和關外謀生,他們買不起火車票,但都採取沿著鐵路走的方式——同鄉里很多出去闖蕩的人互相傳誦,沿著火車道走,就能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和關外去。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說:

其實走陸路的很多,比如我媽媽的姥姥和我爸爸的姥姥。別問為啥都是姥姥,家裡有男人誰逃荒啊。。。

然後估計走到天津走不動了,我就成天津人了

△ 洋畫師筆下的清代天津

《闖關東》的第一集,母親帶著三個兒子,對著生之育之的故土跪下磕頭,縱使幾多情深,也依舊不顧一切,背井離鄉。

時空流轉,一代代山東人在關東、在天津北京深深的扎了根。

從此,天津,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京杭大運河

天津城市發展的起點

馮驥才說:

無論是洋場摩登還是官場動蕩,都不足以代表老天津的文化形象,這座城市骨子裡流淌的是以漁鹽漕運、商埠市場為底的碼頭和市井文化血液。

天津城市的發展,是以碼頭為起點的。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在天津,溝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穿流而過。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四方物資交換,碼頭便是運轉站。

△ 天津碼頭舊照

為什麼人會聚居到碼頭呢?

因為碼頭上首先是有活干。

幫人卸貨裝船運東西,有什麼幹什麼,然後就會吃喝不愁;其次,碼頭上各地運來的貨品充足,而且全是價格低廉的源頭貨,運到別地一倒手,錢就賺出來了。

看著碼頭「淘金」容易,四面八方的富人和窮人都聚到這兒來了。碼頭上人一多,需要的用品增多,買賣店鋪就應運而生。

有了買與賣,也就有了商業。

供需互動,買賣相生,商業的快速發展,碼頭經濟的繁榮,就促成了城市的胚胎。

△ 天津碼頭舊照

城市胚胎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生活街道的出現。

在繪製於1846年的《津門保甲圖》上,我們看到所標註的各個街道的名稱,就與各種因運河舶來的商品有關:

針市街全長300米,整條街上都是賣針線的;鍋店街集中了賣鍋的店鋪;竹竿巷以賣竹竿聞名;估衣街則集中了做服裝生意的商人和店鋪。

△ 《津門保甲圖》

這些街道的生活性又漸漸變為社會性,也就是社會上形成了賣不同商品在不同商業區的市場細分,城市漸漸成形。

天津,就是這麼一個以碼頭為起點而興起的城市。

你家祖上,

是最早一波來到天津做生意的外地人么?

喬 家大 院

輝煌兩百年的晉商

最終喬遷至津

提到《喬家大院》,大家肯定不陌生。

這部劇以喬家大院為背景,講述了一代傳奇晉商喬致庸棄文從商,在經歷千難萬險后終於實現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

而最終,輝煌兩百年的晉商,將家,遷到了天津。

這座天津的「喬家大院」是這樣的——

天津和平區赤峰道74號,有一座磚木結構的小洋樓。

這裡就是「晉商翹楚」喬致庸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大德通票號」。

1943年,喬氏家族第七代喬燕和就出生在這裡——

1990年,喬家的後人喬燕和第一次回到喬家,

「當我第一次看見喬家大院時,感到很震撼。這裡雖不是山西最大的宅院,卻記錄著喬家幾百年來的興衰,沉澱著祖輩們幾百年來的晉商精神。」

寧 波商 幫

輝煌兩百年的晉商

大海洋洋,忘記爹娘。

在這句流傳於寧波地區的童謠里,蘊含著一股辛酸……

不管是靠海吃海,還是靠海被海吃,對海洋的感謝,應是寧波人的應有之意。

· 泛指舊寧波府屬的鄞縣、鎮海、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六縣在外地的商人、企業家及旅居外地的寧波人。

· 寧波幫是近代最大的商幫,傳統「十大商幫」之一

· 第一家近代意義的中資銀行,第一家中資輪船航運公司,第一家中資機器廠等等,都是寧波商人所創辦。

· 寧波商幫對清末大上海、天津、武漢的崛起和二戰後香港的繁榮都做出了貢獻。

天津,作為京畿門戶和北方的經濟重鎮,自然少不了寧波幫的身影。

他們用自己在上海學到的經驗,在帝國的"開發新區"里巧取豪奪,將寧波幫打造成了天津"八大家"之外的第九勢力。

從1870年後,一撥撥擁入天津,又一撥撥紮根下來。

其中,嚴氏家族、葉氏家族、周寅初、何慶豐與何慶錩洋服店、李氏家族、王楚章與惠福木器公司、董浩雲與天津航運公司、張章翔與天津金融業、林鴻齎等,都是對天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結 語:

天津,因運河而起,因水而興,今天的天津更是擁抱了更加寬廣的大海。

如果說天津的過去源於古老的大運河載來的商脈和文脈,那麼,現代的這種商脈和文脈也已經由運河的黃色變成了大海的蔚藍。

天津,這座海納百川的城市,我永遠溫暖的故鄉。

-END-

更多冬粉尊享,盡在『文化天津 · 冬粉福利群』

暗號:文化天津冬粉

小編拉你進群哦!

學點文化這事,挺好的

- 商務合作 -

13821088131/18222015024(同微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