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玩了這麼久手機,究竟裡面什麼硬體最值錢?

手機產業應該是全球最為龐大也是產值最高的產業鏈之一。目前,手機終端市場經過殘酷競爭,手機品牌主要也只剩下了中美韓三家。而手機品牌正在迅速的進軍高端。實際上大家也能切身感受到,國產手機不是越來越便宜了,相反是越來越貴了,而在越來越貴的同時,銷量和市場份額還在不斷大幅上升,這是產業升級的充分體現。

我們來看下手機供應鏈企業的情況,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手機品牌只具備系統集成能力,也就是個組裝廠的命,核心的零部件都是掌握在國外手裡,那麼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很遺憾,就2017年而言,可以說這種說法是對的,不過這種局面正在迅速的改變,手機供應鏈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壯大,而這一現象的發生是因為手機品牌企業發展起來了。

一個手機裡面含有國產零部件的比重,國產手機品牌遠遠高於美韓品牌,前一篇文章裡面我就提到,同樣是日本電子零部件,蘋果收入接近13%用來買日本電子零部件,而華為的收入只有不到5%用來採購日本電子零部件。因此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不僅意味著國外手機品牌份額的衰落,也同時意味著國外電子零部件企業註定會衰落。

因此,在很多日本電子零部件產業公司的財報里說,本季度來自中韓的訂單增多,以此來報喜,事實上,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中韓手機品牌採購日本零部件的比例,均遠低於蘋果公司,中韓手機品牌份額越高,日本電子零部件當然會受益,但是蘋果的份額的減少,會給日本電子零部件企業帶來更多的損失。

手機裡面什麼硬體最值錢?

我們根據2016年9月IHS對Iphone的拆機報告來,32GB版的iPhone7(A1778)物料成本為224.8美元(約合人民幣1499.4元),而在2017年4月查詢蘋果官網,32G的iPhone 7的價格為5388元,物料成本為27.8%, 也就是除了物料之外的金額為3888元,比例為72.8%。

如果我們考慮一個零售價為2799元的OPPO R9S, 可以合理推斷,這款手機的物料成本肯定沒有蘋果高,也就是低於1500元,我們就算1200元好了(當然我認為實際會更低),那麼一部OPPO R9S除了物料之外的金額為1599元,比例為57.12%。

由此可見,做手機品牌給一個國家帶來的收益有多大,對一個國家而言,做手機品牌能夠比做任何一款電子零部件能夠帶來更大的收益,相對手機里大量的高技術難度分立元器件,做手機集成也相對容易。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做產業升級,先從下游的品牌做起,可以獲取大量稅收,就業和企業利潤,積累了資本和品牌市場份額后,再扶持上游元器件供應商,逐漸向上游擴展,是最佳的選擇。

事實上,這也是現在正在走的路。另外,我們看到印度本土市場也開始大量誕生本土手機品牌,就知道印度這個國家也在開始從手機行業獲取利潤。

回到iPhone7的拆機報告,當然元件的價格是在不斷變動的,不過我們依然可以把價格作為一個很好的參考。

我們按照從最貴到最便宜排序:

第一是顯示屏:43美元;

第二為基帶,功率放大器和射頻器:33.9美元;

第三是處理器:26.9美元;

第四為攝像頭:19.9美元;

第五位是機殼金屬結構件等:18.2美元;

第六位電器元件(包括觸控馬達,天線,麥克風,揚聲器等):16.7美元;

第七位是內存:16.4美元;

第八位是User Interface (音頻信號轉換器,音頻放大器,NFC,電子羅盤,壓力感測器等):14美元

第九位是包裝盒用配件:11.8美元;

第十位是藍牙、GPS和WLAN模塊:8美元

第十一位是電源管理器件:7.2美元;

第十二位是人工和製造費用:5美元;

第十三位為電池:2.5美元,

第十四位是Glue logic(小型邏輯元器件) :1.3美元

如果是看單個最貴的器件,無非就是五項:顯示屏,處理器,內存,攝像頭,基帶+射頻。

從上面這麼多元器件,我們就可以看出,智能手機其實是集合了人類最新科技成果的集合,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這也是世界上有200個國家,最終只剩下中美韓三國的企業佔據世界前十的原因。

我們就來看最貴的元件---手機屏幕的情況,在進口的工業產品中,顯示面板的金額長期處於第三位,第一位是半導體,第二位是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第三位就是現實面板。

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面板趨勢:韓中領先,日本台灣逐漸衰退

我們看下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顯示屏情況,使用CINNO Research 2017年1月份發布的數據,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達21.1億片,相比2015年增長達16.4%超出預期。

有意思的全球智能手機產量僅為14.7億部,屏幕卻有21億片,人類一年是要在生產,測試,運輸和使用中搞壞多少塊屏幕……..

世界上智能手機面板供應商主要就是集中在4個國家(地區)的15家企業,是的,世界上發達國家有24個,然而有規模的手機屏幕生產廠家全球卻只有15個,按照經濟體算只有4個,所以這是不折不扣的高技術工業, 只要你跨入了這個門檻,哪怕你是處在低端,也是高技術工業的一員。

所以有沒有核心技術,純粹是看你的定義。

前15家企業,其中韓國2家,7家(含富士康的深超光電),台灣4家,日本2家(JDI,夏普),鑒於夏普被收購后,正在富士康領導下迅速的實行去日本化政策。

2016年12月30日,台灣鴻海精密工業與夏普共同出資成立的電視液晶面板製造商堺顯示器產品公司(SDP)正式宣布,將與廣州市政府共同建設世界最大規模的面板新工廠。計劃建設以工廠為核心的工業園區,雙方當天在約61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協議上簽字,產線很快會搬到廣州,夏普其實也可以算是企業。

國內總是有人說面板處於低端,這句話倒是沒錯,但是也請注意,再怎麼低端也是全球第四,全世界的發展家,只有能設計和生產智能手機屏幕,歐洲和美國那麼多發達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智能手機屏幕產業比得上。

2016年智能手機面板市佔率排行,韓國27.6%,日本13.5%,台灣27%,32%,已經是全球市佔第一位。

更重要的是變化的趨勢,依照面板供應商所在地統計,2016年地區面板供應商出貨同比大幅增加44.5%,主要為a-Si產品及LTPS面板產出上的增加。而韓國地區因韓國三星AMOLED的出貨大幅成長,該地區出貨同比增長22.1%,日本地區和台灣地區則分別同比下降12.3%和0.6%。

曾經霸氣十足的台灣友達,2016年已經跌出世界前十,在2017年蘋果新公布的200個供應商中,台灣友達已經從蘋果的供應商目錄中消失。

液晶面板將在未來逐漸退出市場已經成為業界共識,韓國憑藉在下一代顯示技術AMOLED上的領先佔據了先機,三星佔據了智能手機OLED屏幕全球99%的市場份額,剩下的不到1%主要來自的廠家的小批量發貨,當然,而京東方,天馬,和輝光電等都在大舉投資AMOLED奮起直追。

在最近的一兩個季度,由於三星在不斷轉向AMOLED生產,造成全球液晶面板缺貨,所以各大廠家業績均大幅上升,這也反映出,三星目前在這個行業掌握著技術前沿,定價權和主動權,是絕對的霸主。

我們具體的看下這15家企業2016年的情況:

第一名是三星。在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市場,三星擁有壓倒性市佔率。據媒體報道,2016年3季度三星於全球中小尺寸面板市場的市佔率(以銷售額換算)達31.8%。而根據CINNO Research全球季度手機面板出貨量監測統計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AM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達到3.7億片,國內的OPPO、vivo、華為、金立、魅族、聯想等廠商消耗了其中的26%,而這其中99%的AMOLED面板都出自三星。可以說,三星在AMOLED面板技術上和市場份額上佔據了絕對領先地位。

第二位是京東方科技集團 BOE, 出貨3.6億片位居第二,同比增長16.1%,市場份額17.1%。如不計算AMOLED面板市場,京東方仍以17.8%的市佔率為智能手機液晶屏市場最大面板供應商。

第三位是韓國樂金顯示器 LG Display, 以2.1億片位居第三,與第二名京東方差距1.5億片,市場份額10.0%。基本為零增長。

第四位是 日本顯示器 JDI以1.9億片位居第四,市場份額9.0%,由於國內品牌在2016年大力轉向AMOLED面板,且蘋果iPhone系列銷售不如預期,導致JDI在2016年智能機面板銷量同比降低5.0%。

第五位中華映管 CPT, 台灣CPT(含凌巨)以1.6億片位居第五,市場份額7.5%。出貨量依然得以同比增長12.1%。

第六位深圳天馬集團 Tianma以1.5億片位居第六,市場份額7.3%。受益於LTPS產品的滿產滿銷,天馬2016年LTPS手機面板出貨量約5000萬片,同比增長50.2%。

第七位龍騰光電 IVO 出貨近1.5億片位居第七,市場份額7.0%。受益於2016年a-Si產品缺貨行情及iPhone維修市場的旺盛需求,崑山龍騰光電成為出貨量超1億片中成長幅度最大的智能機面板供應商,2016年實現同比150.8%的大幅增長,首次進入前十。

第八位台灣群創光電 Innolux以1.2億片位居第八,市場份額5.7%。因受2016年初台灣地震及產能分配影響,2016年Innolux出貨量與2015年持平。

第九位台灣瀚宇彩晶 HannStar以1.1億片位居第九,市場份額5.6%,同比增長4.5%。HannStar是智能機On-Cell產品的主力供應商,從入門級智能機至HD解析度產品幾乎全覆蓋。

第十位夏普 Sharp 以近9500萬片位居第十,市場份額4.5%,同比下降24.0%。由於2016年管理層更迭造成的產品銷售問題在2017年鴻海入駐管理後有望恢復正常。請注意是夏普,夏普君,請努力在廣州為黨國產業升級立功,黨國不會虧待你的。

第十一位是富士康旗下的深超光電 Century以近9000萬片位居第十一,市場份額4.2%。2016年通過打入小米、華為發力智能機市場,實現同比增長196%。

第十二位是友達光電 AUO以8500萬片位居第十二,市場份額4.0%,同比下降22.7%。曾經務必牛逼的台灣友達已經大幅淪落,跌出前十了。

第十三位是武漢華星光電2016年第三季度實現量產,以540萬片出貨量位居第十三,市場份額0.3%。華星首支LTPS產品便以FHD打入手機品牌魅族,同時亦有集團TCL品牌的支持,其2017年出貨量可上看5000萬片。

第十四位是上海和輝光電 Everdisplay (EDO) ,是國內出貨量最大的AMOLED手機屏供應商,2016年出貨量350萬片,市場份額0.2%。其AMOLED手機屏目前主力出貨皆為FHD解析度,已打入多個國內及國際品牌。但2017年AM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上看600萬片。

第十五位是中電熊貓 CEC-Panda,為國內唯一提供IGZO手機面板的供應商,2016年出貨量200萬片,位居第十五,市場份額0.1%。2016年12月,中電熊貓與國內知名手機方案公司華勤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涉足金額約10億元人民幣,有望為中電熊貓在2017年產品衝刺市場提供最有利的技術和客戶支持。OLED將成接下來競爭的關鍵。

在智能手機面板,可以看出排名世界第一的三星已經基本轉向了AMOLED顯示屏生產,其實LG也大規模量產OLED,不過主要用於大尺寸的電視顯示。而,日本,台灣公司仍然是以液晶面板為主,目前除了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金立等旗艦機外,蘋果下一代iPhone 8也將採用AMOLED技術,OLED手機面板已經是大勢所趨,目前迅速的擴產OLED是追趕韓國的關鍵。

國內面板廠商目前也在奮起直追。國內的上海和輝光電2016年出貨350萬片AMOLED,不到三星的3.7億片的1%。

2016年,京東方投資1000億元,在成都、綿陽建設了兩條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產線。預計今年10月將會投產,追趕韓國,如果能順利按時投產,那麼將是全球第二家大規模量產手機用OLED面板的企業。

2016年,天馬也宣布將正在武漢建設的第六代LTPS背板的TFT-LCD面板生產線,優化為LTPS背板的AMOLED面板生產線。同年年底,天馬宣布基於AMOLED技術的柔性開發平台已經完成。

今年3月,華星光電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正式簽署6代LTPS-AMOLED項目合作協議,計劃投資建設一條月產能達到4.5萬張的第6代LTPS-AMOLED柔性顯示面板生產線,主要產品為3~12英寸高解析度的中小尺寸柔性AMOLED顯示面板。項目擬於2017年6月30日前開工建設,2020年實現量產,總投資約350億元。

相比之下,日本唯一的顯示面板企業JDI就有點岌岌可危了,蘋果下一代iPhone 8基本已經確定採用AMOLED技術,而目前蘋果供應商JDI並不具備AMOLED面板量產能力,而目前JDI連續虧損,又無力承擔巨額產線投資費用,日本在顯示面板的競爭中已經落後,不僅領先的液晶面板全球市場份額在2016年下滑了5%,在下一代技術AMOLED領域又進度緩慢,跟不上韓國和的節奏。

JDI此前曾為了籌備OLED的資金,向大股東日本政府要求新的援助,加上自身的業績不好,經營壓力持續加大。為了擺脫經營困境,經營政策能夠獲得日本政府的認可,JDI 在2016年3月——2017 年 3 月將完成裁員30%的計劃,其中 JDI 日本國內員工人數將從 5,702 人縮減至 5,066 人(裁員 636 人),這次裁員的重點將會是海外員工部分,JDI會把海外員工人數將從 10020 人大砍至 5920 人,裁員數量高達4100 人,其中台灣基地和基地是最主要的裁員地區。

由於日本JDI的主要客戶蘋果2017年發布的iphone 8已經確定使用OLED技術,其他客戶華為、OPPO、VIVO也在全線迅速轉向OLED,JDI前景非常不妙。

JDI已經確定今年會和日本唯一一家OLED廠家JOLED公司合併, JOLED是松下和索尼成立的顯示公司,主攻OLED顯示面板,和JDI一起是日本僅剩的2家獨苗,不過JOLED一直沒有實現量產。

JDI和JOLED合併,預計最快OLED面板也要2018年才能量產,這個時間不僅大大落後韓國,也落後1年-2年。

目前蘋果已經和三星簽訂了獨家OLED供貨合同,按照蘋果的風格,要尋找備用供應商,目前全球第二家可能大規模量產手機OLED屏幕的廠家是京東方,將於2017年10月實現量產,目前蘋果已經在和京東方接觸,一旦通過認證,將是京東方繼給蘋果Macbook Air實現屏幕供貨之後的又一重大突破。

面板原材料國產化進展如何?

在爭分奪秒和韓國爭搶OLED技術的同時,液晶面板雖然會逐漸開始走下坡路,但是未來10年還是會有需求的,公司也在迅速的進行液晶面板核心原材料的國產化工作,液晶面板裡面主要的幾個原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濾光片等,都在迅速國產化。

實際上,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的材料,很多在技術上有共通性。所以掌握關鍵原材料至關重要。

液晶面板主要的六種原材料:混合液晶材料,驅動IC,偏光片,背光模組,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看。 先說明下,下文中六大原材料的成本比例,僅供參考,在不同的時期,這個成本比例變動較大。

1、液晶玻璃基板

液晶玻璃基板這個在液晶面板中成本佔10%左右,是液晶面板中比較貴的材料之一。

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和電氣硝子是世界三強,佔據了世界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康寧一家就佔了全球50%。所以我們要說,玻璃基板基本是被美國和日本壟斷的,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三強之後的全球第四大液晶玻璃基板廠商就是的東旭光電公司,除了東旭光電以外,還有另外一家玻璃基板生產公司彩虹股份。

雖然東旭光電是全球第四,但是和前三名差距非常大,即使東旭+彩虹兩家加在一起,如果除去在國內設廠的外資企業,國產玻璃基板的市場佔有率僅為12%,佔全球份額大約4%不到。

不過這一情況正在迅速改變,2016年前三季度,東旭光電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2.62億人民幣,同比2015年前三季度增長68.9%,實現凈利潤8.0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39%, 東旭光電凈利潤率高達18.8%,接近蘋果公司的水平,同時東旭最值得稱道的是,生產玻璃基板的設備基本是東旭自主研發,事實上,根據東旭光電的財報,其2016年上半年58%的收入是來自玻璃基板高端生產裝備和技術服務。

而東旭光電的競爭對手,例如日本旭硝子集團,我在之前關於福耀玻璃公司的文章裡面已經介紹過,旭硝子集團52%的業務是玻璃,分為汽車玻璃和平板玻璃兩大部分。

旭硝子不僅在汽車玻璃領域和福耀競爭中節節敗退。在液晶玻璃領域也受到公司挑戰,旭硝子2016年前三季度來自玻璃業務(包括液晶玻璃基板和汽車玻璃)的收入下降了1.5%, 其中第三季度更是下降了5%。

國內另外一家玻璃基板公司彩虹股份在2016年進展也不錯,在8月份成功量產了第一條8.5代玻璃基板產線,領先東旭光電,8.5代玻璃基板是目前全球液晶面板需求量最大的部分,東旭光電的8.5代玻璃基板也在2016年3月動工,今年會量產,也就是說2017年兩大玻璃基板公司都成功的進軍了需求量最大的8.5代液晶面板市場,預計玻璃基板全球份額會進一步提升,挑戰美國日本。

在玻璃基板領域排在全球第三,大幅落後處於壟斷地位的美國和日本,但是領先歐洲和韓國,而且還在迅速提高份額,說明的產業升級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領域。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美國和日本已經量產10.5代玻璃基板生產線了,在8.5代才剛剛開始,差距還很大。

2、偏光片

偏光片占液晶面板成本的11%左右,也是主要材料,也是液晶面板技術國產化最困難的領域之一,偏光片位於液晶面板兩側,通過透射或阻斷背光模組中發出的光線,調整像素亮度並再現顏色,使人眼看到顏色鮮艷的顯示影像,沒有它,液晶面板就不能顯示。

全球市場目前就四個玩家,2015年全球市場份額,日本51.2%,韓國24.1%,台灣15.8,8.8%。產能提升速度非常快,因為2012年全球份額還只有4.3%,2015年就達到了8.8%,三年提升了一倍,不過這個8.8%的全球份額有點尷尬,因為是包含了台灣企業在大陸合資公司的份額。

如果只看公司的全球份額,也就是大約1-2%左右,簡直就是個渣啊。如果只看在市場份額,本土品牌市場佔有率只有9%左右,主要就是兩家:盛波光電和三利譜。

上圖是世界主要偏光片生產企業的2016年初的產能,可以看出,全世界的偏光片生產,就是集中在日韓台三個地區八家企業手中。這八家企業的產能都在3000萬平米以上。而八強之外的第九和第十名,就是的三利譜和盛波光電,產能加起來才1600萬平米。

世界前三名是日本日東電工,日本住友化學和韓國LG化學,他們的產能都在1.3億平米以上。不過由於日本本土液晶面板廠家世界份額不斷下降,導致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東電工已經開始轉型不再擴張產能,日本另一家住友化學也放慢了擴張步伐。

我們從這三強佔世界份額的比例就可以發現,2010年這三家產能佔全球產能的80%,而這一比例在2013年降為65%,2015年則進一步降為61%

除了這三強,其他五家公司都是產能都在3000萬—7000萬平米之間,而兩家企業,三利譜和盛波光電(在深紡織旗下)都沒有突破1000萬平米.兩家合計才1600萬平米,市場份額可憐。根據深紡織2017年3月30日發布的公告,該公司2016年偏光片實際產出為866.7萬平米。

不過,作為偏光片生產絕對龍頭,排名世界第九的深圳三利譜公司增長速度非常快,三利譜公司2012 年度、2013 年度和 2014 年度,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 2.43億元、4.11 億元和 5.91億 元,凈利潤分別為 1,789.59 萬元、4,063.45 萬元和6,969.47 萬元,2013 年度和 2014 年度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上年的增長率分別為 69.32%、43.79%和 127.06%、71.52%。

2015年和2016年三利譜沒有在網上公布財報,不過從種種跡象來看,三利譜保持了超高速度的增長,目前制約三利譜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產能問題,因為隨著國產液晶面板全球份額不斷提高,對偏光片國產化要求也是水漲船高。

三利譜2016年初的產能才700萬平米,2016年11月,三利譜在合肥為京東方配套的一期工程完工,產能高達1600萬平米,加上深圳原有的700萬平米產能,總產能已經超過2300萬平米,一年內增長了接近四倍,接近了世界八強3000萬平米的門檻,但和世界三強1.3億平米的門檻還是差距很大。

不過三利譜在合肥還有四條線在建(包括與更高的10.5世代液晶面板配套的偏光片),預計2020年產能達到8600萬平米,比2016年增長10倍以上,在產能方面,將會形成日東電工,住友化學,LG化學,三星,三利譜世界五強的局面。

除了三利譜和盛波光電兩家偏光片生產企業外,國產玻璃基板龍頭東旭光電公司也跨界和住友化學合資(東旭光電占股51%),在江蘇無錫投資了2000萬平米的偏光片產線,預計2019年投產,將成為第三家TFT偏光片生產企業,不過東旭產能屆時仍只居於世界二流陣營末端水平。

至此,好消息是,到2020年,偏光片產能會比2015年擴大七到八倍,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國產化,擺脫依賴進口局面。壞消息是,就算到那時提高了七倍,國產品牌全球市場份額預計也就是超過10%,還無法完全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還需要進口。

從偏光片可以看出,京東方對國產偏光片的拉動作用,為什麼龍頭企業三利譜的六條線全部建在合肥,因為合肥有京東方,國產電子品牌拉動京東方發展,京東方拉動國產偏光片發展,這就是的產業升級之路。

我們再進一步往上看,偏光片的兩大核心原材料PAC膜和TAC膜,占偏光片物料成本75%左右,目前還是依賴日本進口,其中TAC 膜全球主要由日企廠商供應,富士寫真和柯尼卡美能達兩家日企全球市佔率分別為70%和20%,兩者佔據全球TAC 膜市場約90%的份額,韓國國、台灣廠商包括國內的樂凱也在做TAC膜,但出貨量很少。

而日企KUARARY(可樂麗)則佔據了全球PVA膜市場65%。另外在偏光片的其它原材料膜層方面,日本也居於壟斷地位,例如,90%以上的AG膜(防眩層)市場由日本電工和大日本印刷佔據。

我相信讀者看到這裡一定會覺得非常灰心,原來我大天朝只有TAC膜能少量由樂凱生產,其他全部依賴進口啊。

我們要知道產業升級的客觀規律,電子品牌產品國產化率先起來,才帶動國產液晶面板企業高速發展,而現在國產液晶面板企業的高速發展,又帶動偏光片企業在2020年實現進入世界第一陣營,而偏光片企業的份額不斷擴大,必然也會帶動對上游材料PVA和TAC膜的國產化需求,國產化率提高是早晚的事情。

這並不是我的猜測,2015年11月,東氟塑料公司於成都投資建設TAC膜生產線,將於2017年量產,產能1億平米,將成為第一家液晶面板TAC膜生產廠家,結束外國100%壟斷的歷史。

除了東氟塑料公司以外,2015年12月,新綸科技與日本東山簽訂合作協議,獲得對方TAC膜表面處理的相關技術、品牉使用權利,及進出口權利;於2016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18億,進軍TAC生產領域。新綸科技通過與日企合作的方式,越過技術壁壘,有望成為領先的TAC膜生產廠家。

2016年7月16日新綸科技在投資者調研訪談記錄披露,TAC膜塗布項目投資約15億元,規劃建設11條塗布線,設計產能約9000萬平方米/年,計劃2017年底投產,產能釋放將在2018-2020年。

不過差距還是很大,以佔據了全球TAC膜50%份額的日本富士為例,其產能為8.2億平米。

而到2018年預計國內TAC膜需求就有3.6億平米,也就是說,即使新綸科技和東氟塑料的產能100%實現,總計也才1.9億平米,最多也就是能在市場實現50%的進口替代。

樂凱股份,至今沒有見過其液晶面板TAC膜真正實現出貨,不過這一情況將會改變,2016年8月,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的樂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液晶顯示器用TAC膜生產線和太陽能電池背膜第三條生產線項目在河北保定正式開工建設,從投資金額來看,產能依然不會大。

另外PVA光學膜,其實有家非常好的PVA生產企業,叫皖維高新,其中PVA 的產銷量和市場佔有率均超過國內市場的30%以上;其中細分產品高強高模PVA 纖維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國內市場佔有率為80%,國際市場佔有率為45%左右。

但是注意,液晶面板使用的是PVA光學膜,目前國內只有皖維膜材擁有PVA光學膜生產技術,而且目前還沒有實現量產,皖維高新的一期10萬噸PVA光學膜工程已經2016年4 月份獲證監會審核通過,但這個10萬噸的一期產能與競爭對手可樂麗相比差距懸殊,日本可樂麗具備25萬噸的產量。

3、混合液晶材料

混合液晶材料是液晶面板基礎材料,只佔液晶面板總成本的3%左右,不過對液晶面板的性能至關重要。

有一家銷量排在世界第三的液晶材料企業誠志永華,國內市場佔有率高達65%,但是請注意,液晶包括多種,低端的黑白屏可以是液晶,誠志永華主要是黑白液晶屏佔有優勢。

而高端的用於智能手機和電視的TFT液晶材料,德國默克、日本智索(Chisso)和日本DIC三家壟斷TFT液晶市場,合計全球市場份額超過90%,可以說這三家壟斷了全球市場。

主要是誠志永華和江蘇和成可以為液晶面板廠供應TFT混合液晶,另外還有一家八億液晶也異軍突起,成為了京東方2017年國內第一液晶供應商。

2016年,全球TFT液晶材料需求量在700噸左右,大陸液晶材料廠商整體銷售量預計在40噸左右,已經佔到了全球的5.7%, 而2015年大陸液晶材料廠商出貨僅為27噸,也就是說,2016年本土液晶材料出貨增長高達50%,遠遠高於全球發展速度。

對比下全球TFT液晶材料出貨量,2013年為600噸,2016年為700噸,三年增長僅為16%左右。國內TFT液晶材料廠家,基本是向國產液晶面板廠家供貨,因此預計未來10年,國產液晶材料會在國產品牌帶動下有較大規模增長。

以和成顯示為例,2016年營業收入為3.8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3.76%;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938.3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1.41%

4、彩色濾光片

彩色濾光片是液晶面板中最貴的部分之一,成本佔了10%以上。

業界的液晶面板廠家,大多都自製彩色濾光片,例如三星自製比率為75%,而奇美和LGD的自製率則高達90%以上。京東方和天馬這些廠家,也有自己的彩色濾光片廠, 不過自製比例比不過韓國和台灣,大約70%左右需要進口,主要是進口來源是日本的凸版印刷、大日本油墨(DNP)、東麗公司(TORAY)三巨頭。

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國產化進展也比較喜人,首先國內各大面板廠都在不斷提高自產彩色濾光片的比例,在國內液晶面板銷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國內對外購彩色濾光片的需求卻在不斷減少,這是自製比例不斷提高的結果。

另外在專業外購領域,國內主要是以龍頭企業東旭光電為首,已經在2015年大舉投資30億人民幣開投彩色濾光片產線,引進的是日本DNP的技術和產線工藝,DNP甚至將其唯一一條第五代TFT-LCD用彩色濾光片生產線整體轉給東旭光電,其市場份額也同時會轉移到東旭光電手中。而東旭光電彩色濾光片客戶已經固定為國內的龍騰光電和京東方,今年第一季度將開始量產。

根據東旭光電與龍騰光電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僅龍騰光電1條5代TFT-LCD面板生產線就能消化東旭光電5代彩色濾光片生產線70%以上的產能。

從東旭光電大舉投資的氣定神閑就知道,在液晶面板領域份額擴大的好處,東旭的彩色濾光片產品,打進日本韓國台灣液晶面板的供應鏈肯定很難,打進國產面板的供應鏈就容易的多。

不過我們要看到,儘管份額在提高,而且龍頭企業也在大舉投資,也要看到,國內京東方,天馬這些大廠,進口比例仍在70%以上,而且東旭光電今年一季度投產的這條線,也僅僅是5代線,高世代配套的彩色濾光片還是空白。

5、驅動IC

成本佔了大約5%左右,這是比較弱勢的領域,目前驅動IC, 日系主要供應蘋果,韓系自產自銷,大陸的面板驅動IC,主要來自台灣廠家,國產的有格科微和新相微,根據CINNO Research的數據,2014年兩家在市場的佔有率為22.2%,其中新相微大約14%,格科微大約8%。也就是75% 驅動IC需要進口。大多來自台灣,例如聯詠,晨星等。

其產最大的驅動IC廠家新相微,最近兩年增速尚可,2016年10月,京東方產業基金入股新相微,扶持國產IC增量。2017年,新相微將會首次量產LTPS-LCD的驅動IC,擺脫之前一直不能量產高端LCD產品驅動IC的情況。

據CINNOResearch預估,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政策及資金的扶持下,除了新相微和格科微兩家外,已經有更多的企業開始發力面板驅動IC市場,國內面板驅動IC國產化率有望在2018年提升至35%以上,相比2014年增長60%。新相微的目標,是到2020年進入世界前五。

6、背光模組

背光模組是顯示面板最貴的部分,佔了成本大約20%以上,但是技術難度不高,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全球絕大部分背光模組都是在生產。

但是背光模組60%左右的成本來自光學膜,主要包括擴散膜,反射膜,增亮膜等,這方面國產進度還不錯,發展速度很快,

以光學反射膜為例子,寧波長陽科技展現了極高的增長速度,2014年營收1.49億,2015年營收2.5億,2016年營收已經達到4億人民幣。在液晶電視等使用的大尺寸反射膜領域世界份額達到了35%,已經位列世界第一,超過了日本東麗和帝人。

國內比較專註擴散膜,反射膜,增亮膜生產的寧波激智科技,增長也很快,從2014年到2016年保持年增30%的速度,份額在持續擴大,根據激智科技2017年2月發布的財報,2016年營業收入6.13億元,增長29.79%,凈利潤6349萬元,增長10.75%。

光學膜國產康得新是龍頭主力,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光學膜生產企業之一,根據2017年康得新發布的財報,全年收入92.25億人民幣,增長22%,凈利潤19.78億人民幣,增長37.47%。康得新是多業務集團,來自光學膜的收入佔比大約70%左右。

然而更上游的材料,國產還需要繼續努力 這些光學膜的生產主要原料是光學基膜,要生產光學膜,就要採購光學基膜,目前在光學基膜方面,全球80%以上的產能由三菱樹脂、東麗、帝人、杜邦、可隆、SKC、東洋紡等幾大巨頭所壟斷。國產的廠家有樂凱集團,康得新,裕興股份,南洋科技(東旭成化學)等等。

康得新在光學膜領域迅速增長以後,也在開始自研光學基膜,康得新在2016年4月開工建設光學膜第二期1億平米高分子材料工廠,就包括了光學基膜項目,預計未來會保持高速增長。

光學基膜是需要PET薄膜(聚酯薄膜)切片作為基材,而Display Research估計2016年全球需求為36萬噸,目前正在高速增長的康得新有大約5萬噸產能,配套自己的光學膜生產。

另外南洋科技公司發布的2016年財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35億元,同比增長33.7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0億元,同比增長20.3%。 南洋科技公司表示,營業收入增長33.73%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年產2萬噸光學級聚酯薄膜項目」的投產。

7、靶材

靶材此前也一直是日本韓國壟斷,但目前國產化率也已經較高,而且在進一步提升。

隆華集團旗下是四豐電子是鉬靶材的主要供應商,可以為全世代的面板產線提供產品。四豐電子在2017年3月突破了LCD和AMOLED用高純度寬幅鉬靶材,寬度高達1800mm,是目前全球AMOLED產線要求規格最大的鉬靶產品,也代表鉬靶生產的最高水平。

另外在ITO靶材方面,國內廣西的晶聯光電公司在2015年突破了日本韓國掌握的ITO靶材生產核心生產工藝-----常壓燒結ITO靶材技術工藝,從根本上解決了大尺寸ITO靶材生產技術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問題。該公司2016年8月被國內龍頭鉬靶材企業隆華集團收購。

2017年2月,隆華集團旗下晶聯光電已經在洛陽開始擴產,未來三年形成200-300噸ITO靶材生產能力,打破日韓壟斷。2016年,受主營的化工,石油,煤化工行業去產能影響,隆華集團業績大幅下滑,但是其靶材業務卻持續發力,成為其一大亮點,上半年靶材營收同比增長78.02%、毛利率同比增長12.40%

8、生產設備

最後在生產設備方面,國產液晶面板廠家投資產線,動輒數百億,在以往幾乎都要從日韓進口,國內各大面板廠家也在努力實現生產設備的國產化。

例如合肥欣奕華智能製造公司,為京東方做液晶面板生產設備配套,主要做搬運機器人和自動檢測設備,該公司2013年成立,2014年營收就達到人民幣9,991萬元,2015年更猛增5倍達到5億元人民幣,2016年預計也會超高速增長。

再比如國內做液晶面板和OLED面板產線檢測設備的龍頭企業,深圳精測電子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5.24億元,同比增長25.5%;凈利潤9868.42萬元,同比增長28.58%

2016年4月記者採訪北京亦庄京東方生產線,有以下描述:

「8.5代液晶生產線基本實現國產化

在京東方8.5代液晶生產線的場區一隅,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北京的8.5代液晶生產線,投建於2009年8月,是當時大陸首條8.5代線,也是目前為止行業內投入量產運營的最高水平生產線。「2009年投建之初,生產線的相關設備幾乎全部來自於進口。而從2009年到2016年,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目前除曝光機以外幾乎全部的設備以及加工材料,已基本實現國產化,對產業鏈條形成了強大的帶動性。」

這個記者的描述先不論是否嚴謹,說明至少在8.5代線上,國產化設備進展很大。除此之外,東旭光電和京東方簽署了2014—2019年為期5年的戰略合作協議,共同促進液晶面板生產設備的國產化。

從顯示面板產業的發展就可以看出,的產業升級之路是什麼,電子品牌普遍已經發展起來了,華為、OPPO、 VIVO、海爾、格力、小米、美的等等,基本凈利潤都在10億美元以上,像海爾、美的、格力凈利潤均超過20億美元,海信集團凈利潤也超過10億美元,華為更是超過50億美元。

國產電子品牌崛起,必然會集體帶動顯示面板的國產化,而顯示面板的國產化,又會帶動上游的原材料國產化,以偏光片為例,有了京東方做靠山,上游做偏光片的深圳三利譜集團才有膽量瘋狂投資產能,2016-2020年五年時間把產能擴大10倍以上。

也因為偏光片國產化率可以預見的提高,才會有新綸科技,東氟塑料,皖維高新等國內企業相繼在2015年和2016年投資更上游的偏光片材料TAC膜和PVA膜材料。

同樣為什麼東旭光電敢在2015年投資30億人民幣建彩色濾光片的線,同樣是因為下游的國產面板有國產化需求,提前鎖定了訂單。

小結:

1、從下游的電子終端品牌做起,逐步帶動上游,這就是的產業升級之路。

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從下游到上游的擴張總有滯后性,所以我們的市場份額,從下游到上游的材料呈現份額遞減,上游材料的世界市場份額明顯低於下游的品牌,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游材料的世界市場份額必將逐漸和下游的份額看齊。

2、品牌起來了,上游零部件產業必然會起來

通過本文,大家可以也發現了,在上游零部件,和更上游的材料,生產設備,我們遇到的競爭對手全部是日本,韓國,台灣。

為什麼恰好是他們?他們無一例外,都擁有或者曾經擁有過強大的消費電子品牌,他們之所以在上游這些領域強大,尤其是日本最強大,還是因為以前日本電子品牌,台灣電子品牌如日中天,帶動了這些產業的發展。

而相反,如今日本和台灣電子品牌的衰落,必然會拖累他們的上游產業份額逐漸下滑,要知道,電子品牌,採用產零部件的比例一定遠高於日本品牌,品牌越強,上游零部件產業公司就會越強。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蘋果公司就是日本的救命稻草,如果蘋果在今年真的宣布,iphone 8除了三星以外的第二家OLED供應商是京東方,而不是JDI,那麼日本顯示行業可能真的會完蛋。目前來看,JDI背後的大股東日本產業革新機構決策非常遲緩,如果明年不能順利實現OLED量產(即使這樣也晚了京東方一年),那麼蘋果選擇京東方的可能性更大。

3、的產業升級是不留死角的升級

顯示面板上游的幾乎所有的零部件和材料,都有公司在大舉投資建廠,說明我們的產業升級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升級。 而且上游各大企業,均在高速增長。

4、顯示面板產業升級,日本台灣是最大受害者

通過本文,相比各位也發現了,日本品牌在顯示面板上游的材料和零部件領域最為強大,這句話也可以這麼說,隨著顯示面板零部件和材料產業的興起,受影響最大的也會是日本企業。韓國不會受像日本那麼大的影響,因為他們有三星,LG可以自產自銷。

畢竟三星是世界出貨量最大的手機和電視品牌,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視,都超過全日本的出貨量總和。尤其是手機,三星一年出貨3億台,世界第四的OPPO才出貨不到一億台,而日本品牌沒有一家能進世界前十。

同樣情況的還有台灣的面板產業,這也是這兩家最為反感產業升級的原因。

PS本文參考自OLED快訊

華強聚豐擁有電子發燒友(百萬電子工程師社區平台:www.elecfans.com)、華強PCB(多層線路板製造專家:www.hqpcb.com)、華強芯城(電子元器件及SMT在線商城:www.hqchip.com)三大主營業務,以互聯網信息技術改善傳統製造業,打通電子產業鏈上下游,形成服務於整個電子產業鏈的一站式服務平台,為客戶降低成本,提升品質,加速進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