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寫給喪喪的年輕人的一本書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維羅妮卡決定自殺」。

這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的小說《維羅妮卡決定去死》的第一句話。

如果你在書店翻開這本書,很容易被開頭吸引。我們都害怕死亡,也著迷於死亡。

一個人為什麼會自殺呢?我們需要答案。

維羅妮卡今年二十四歲,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個年輕女孩,她花六個月時間搞到四瓶安眠藥,在今天一粒一粒吃下了它們。

她的生活很正常,自殺不是因為失戀,不是因為缺少家庭溫暖,不是因為經濟問題,也不是因為罹患不治之症。

她真實的死因,是厭倦。

最近網上出現了一個流行詞——「喪(sàng)」。什麼是「喪」呢?「喪」不是遇到挫折之後的情緒低谷,不是痛苦,也不是悲傷,而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甚至是沒有來由的自我放棄,以及自我放棄和自我成就在心中對抗產生的焦灼。

我們感到「喪」,很多時候沒有明確的誘因,但如果仔細思考一下,你會知道那是一種無力感,一種看不到出路,看不到想象和可能之後的自我保護。我們遇到的不是一個具體的坎,而是一面軟綿綿卻巨大無比的牆,它令人喪失了信心和動力。

感到人生的重複和無聊,是現代人內置的bug。當大時代過去之後,小時代里的年輕人不再需要偉大的理想。

你很容易看破賺錢-消費-賺錢-消費的循環,但是無力打破;你很容易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情毫無意義,但是你以此為生;你會在午夜夢回時發覺自己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但在第二天醒來時又回到「正軌」。

說自己喪,有時候倒像是一種小小的抵抗。而維羅妮卡選擇了最無可挽回的方式,她選擇自殺。

然而她沒有成功,她被救下來,並送到了精神病院——維雷特。

在精神病院,維羅妮卡主要遇到了四個人:

一)澤蒂卡,一個患了抑鬱症的女人。她年輕時暗戀過一個男人,後來放棄了,正常生活,結婚生子。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想起自己的另一種可能,試圖找到他,去做他的情婦,但是丈夫對此一無所知。她痛苦極了,被送進維雷特。

二)瑪麗,瘋人院里博愛會的核心成員(博愛會是由已治癒的病人組成的,他們完全好了,但是卻決定不回到社會上去)。

瑪麗曾經做了四十年的律師。「職業生涯一開始,她便失去了對司法的天真態度,開始懂得人們創造法律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將爭鬥無起先的拖長。」

她進入維雷特的原因是「恐懼綜合症」。她恐懼的是什麼呢?恐懼自己被生活窒息。

三)愛德華,一個追求夢想而不得的年輕人。他患得是精神分裂症。他出生於外交官家庭,父母一直想要把他培養成出色的外交官,但是他在十幾歲的時候愛上了畫畫,想要成為一名畫家。這一選擇遭到父母的極力阻止,同時他發現自己似乎並沒有畫畫的天賦,於是瘋了。

四)伊戈爾醫生,維雷特的主治醫師。

從上面幾位病人的故事,我們大概已經可以看出,這本書探討的是兩個問題: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如何抵禦無意義的侵襲?)

——「何為正常?何為瘋狂?」

維羅妮卡提供了一種看法。當她躺在床上的時候,已經看透了自己的一生。一切都按部就班,毫無激情,她不要這樣的生活,她要趁著自己還有勇氣做決定時死去。

她在面對生活的無力感時,想到的解決方案是結束生命。但在維雷特,她被告知服用大量安眠藥導致心臟病沒有幾天可活之後,反倒慢慢燃起了生的慾望。

他對醫生說:「伊戈爾醫生,我想讓雨水打在我的臉上,我想向對我有興趣的男人微笑,如果他們請我喝咖啡,我一定接受邀請,我要吻我的母親,告訴她我愛她,在她懷裡大哭一場。對於感情的流露,我不會覺得羞愧,因為它一直存在,只是從前被我藏起來了。」

我們看到人生的無聊,但卻忽略了自己的責任。維羅妮卡在精神病院里,發現了瘋狂的自由:她可以說任何話而不被訓斥,因為她是瘋子;她脫光了衣服,在愛德華面前手淫,感受了從未感受過的快感,不止是高潮,還有自由。

最後,她和愛德華逃離了瘋人院。伊戈爾醫生治好了維羅妮卡,他的藥方是「死亡意識」。

他說,死亡意識激勵我們活得更久。

伊戈爾醫生在和瑪麗的談話中,著重討論了瘋狂和正常。

什麼是正常?

伊戈爾醫生舉了一個鍵盤的例子。我們用的鍵盤稱之為QWERTY鍵盤,是用第一行字的字母命名的。為什麼呢?原來第一台打字機是克里斯托弗·肖爾斯於一八七三年發明的,目的在於改進書寫。但是使用中發現了一個問題,人們飛速打字,鍵會擠在一起,機器也不能動了,因此肖爾斯設計了QWERTY鍵盤,一種迫使打字員減慢速度的鍵盤。

人們接受了這種設定,不會問為什麼鍵盤會這麼設計,如果你這麼問了,反而會被認為不正常。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的特性和天性,追求快樂與冒險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然而社會卻把一種統一的行為方式強加給人,而為什麼需要這樣,人們問都不問,就接受了。如果誰敢這麼問,就會被扣上「瘋子」這頂帽子。

醫生指出了瑪麗的病症:「你與眾不同,卻希望和別人一樣。這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惡疾了。」

醫生說,希望與別人一樣才是嚴重的病,會引發神經官能症,精神病和妄想症。我們在壓抑自己和釋放自己之間搖擺,才會有恐懼和瘋狂。

最後,瑪麗也走了,她要去體驗更豐富的生活。她給博愛會的成員寫了最後一封信:

無論是外面還是這裡,都是人以群分,大家構建自己的城牆,不允許異類打擾自己的庸碌。因為習慣而去做事,因為被迫而去做事,學習完全無用的知識……

博愛會成員選擇了最簡單的辦法,把自己與世界隔絕開來。但瑪麗說,「做汩汩的泉水,而不是一潭死水。」瘋人院里和外面是一樣的,關鍵是你自己如何去活。

《維羅妮卡決定去死》的故事很簡單,它是一本主要用來講道理的小說。

老實說,道理講得挺淺顯,或許這也是它能夠暢銷的原因,人們需要慰藉,但又無法太深入地思考。

在這本書里,小說的人物、情節都是為傳達作者的道理服務的。雖然每一本小說都會包含作者的道德、情感和價值判斷,但好的小說不會讓價值觀成為明顯的主角。

之前我們聊過一本也是講道理的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哈珀·李的筆下是有感情的,但讀完這《維羅妮卡決定去死》,你會發現人物有些空洞,情節略顯蒼白,它只是留下了一些碎片的情緒能量,讓你發現了一些也許你平常不曾思考過的問題。

我不認為《維羅妮卡決定去死》是一本特別好小說。但保羅·柯艾略確實抓住了當今時代全球年輕人的焦慮,普遍的脆弱和虛無感。60年代的嬉皮運動就是一次爆發,而這種隱疾仍然遍布在每個年輕人心中。

「把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去活」,跳脫那些束縛自己的條條框框,自由的,勇敢的去生活。

這些話其實我們聽過很多遍了,但還是會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地聽下去。可能是因為我們根本做不到,所以才需要這麼多的故事和道理來給我們打氣。

註:本文插圖來自愛德華·霍珀。

-也許你還想讀-

年輕人感到生活迷茫,人生沒有意義,我推薦這6本書

豆瓣9.3分,心靈雞湯我只服這一本!

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笨蛋!

從 讀 書 開 始

嘗 試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 不止讀書-

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