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賽車總動員3》有多少人仍然不知道這部動畫講的是納斯卡?

前兩天,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在一間空蕩蕩的放映廳看完了《賽車總動員3》,我數了一下這屋裡不超過十個人(據說票房1.1億,也不知道怎麼來的,雖然我看得比較晚吧)。想起之前看《速8》時影院炸裂爆滿的景象,到底算明白了大家還是喜歡大妞和肌肉男攢在一起產生的那種說不清楚是肉體還是靈魂的碰撞。

影院里除了我一人又哭又笑的,只有一個小孩製造出了一些額外的噪音。他一直在老大聲音地問媽媽問題,遺憾的是從來沒有得到過正面回應。於是我用膝蓋想了想,來看電影的無論大人小孩,八成都不知道《賽車總動員》講的是納斯卡的故事,這樣還能達到1.1億的票房,五成要歸功於大名鼎鼎的皮克斯,還有五成一定要歸功於小男孩大男孩們天生就對小汽車的迷戀。

笑是為了表示看懂了,哭是因為,丫總說一些戳心窩子的話,搞得我嚶嚶嚶地很難控制我自己。如果大家曾經有過一些賽車經歷的話,肯定也和我有一樣的感受。電影開始沒多久就能看見宣傳海報上大主角麥昆經典的翻車鏡頭,之後通部都在講麥昆與自己的中年危機作鬥爭。

給大家舉兩個例子:

年邁的老莫說:「我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我想晚輩們會告訴我。」

眼裡只有錢的腦殘老闆對天賦異稟但缺乏機遇的酷姐說:「你永遠不能成為一輛賽車」。

怎麼樣,感受到淚點了么?好了,關於電影情節大家還是自己看去吧,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這部影片的創作背景——美國火爆經典著名刺激的繞圈圈比賽納斯卡!

大家都知道,一部賣座的電影除了電影本身之外,必須考慮的就是故事背景和呈現形式是不是有龐大的觀看群體。之所以皮克斯會以納斯卡作為動畫片的創作背景,是因為納斯卡在美國實在太火了,佔據全美收視率最高的體育賽事,火爆程度直逼大家熟悉的超級碗,開篇那些震撼的觀眾場面都是真實的。

美國的賽事大多都起源於民間,參與人數越來越多之後再逐漸規範化。納斯卡就是起源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是一個美國的酒販子和追捕他們的FBI之間的躲貓貓遊戲。後來酒販子之間為了比試誰的車更快,就對自己肌肉車進行了的瘋狂改裝,之後便出現了如今納斯卡的雛形。

納斯卡的標誌就是橢圓形賽道,但每條賽道無論是橢圓形的大小還是傾斜角度都各不相同。最短的賽道連1km都不到,最長的有足足4km多,可以和F1的賽道長短相提並論,但樂趣卻截然相反。而賽道最大的傾斜角度可以達到30多度,這樣的傾斜角度就意味著車手可以全程踩住油門不松腳。

失誤也是在所難免的,比如當大家都以300km/h的速度全速前進時,前方的兩輛車發生了碰撞,這就會殃及後面的一片賽車在高速時失去原有的線路,運氣好可以繼續比賽,運氣差點的也許就要翻車回家了,這是所謂的被動事故。而主動事故也經常發生,就像影片中麥昆在一場比賽中爆胎翻車,就是由於為了爭奪位置而選擇冒險不進站,導致輪胎磨損嚴重直到爆胎。當然,這也說明了麥昆爆發中年危機,速度不如當年,於是「不甘心」的人設從開片就一直伴隨著他。

OK,300km/h是什麼概念?就是壓塊石頭都能讓你分分鐘翻車的速度。而且納斯卡賽車不像F1有完善的空氣動力系統,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大馬力的機器上套了一個巨大的車殼,這就導致了賽車操控極不穩定。TeamRadio里也不會傳來車隊對賽車情況的實時監測數據,所以賽車所有的物理極限都需要車手憑藉主觀感受來作出判斷,這就是納斯卡的魅力所在!

還有一個要說的就是納斯卡的商業氛圍,納斯卡就像一個巨大的移動賣場,這裡有個特別有意思的口號就是:「Win On Sunday,Sell On Monday」。廠商都會借這個機會推廣自己的新車,像之前使用過的克爾維特C7、福特野馬,到現在賽場上的豐田凱美瑞、福特蒙迪歐(Fusion)還有雪佛蘭的SS等等。

據了解美國的納斯卡車迷有7500萬之多,每年的市場規模可以達到20億美元,所以除了車廠對這塊市場垂涎欲滴外,各大讚助商那也是十分饑渴,所以我們看到的賽車車身五花八門,辨識度也很高。

最後說回電影,三輛主角幾乎都是皮克斯攢出來的。大家都知道和麥昆最像的就是道奇蝰蛇當然也有人說它像克爾維特或者是福特GT,而黑風暴傑克遜和酷姐是完全看不出像哪輛車。黑風暴借鑒了GTRR36的概念版、邁凱輪P1、福特GT等等,酷姐看上去似乎是借鑒了雪佛蘭SS、GTR R35、370Z等等。

好了,我要說的說完了,還沒看的小夥伴趕緊提上日程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